孟子是发扬孔子学说并使之光大于天下后世的“第一人”,在儒家被列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儒家学说以“仁、义、礼、乐”为中心,一方面主张等级、名份,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一方面强调“民为邦本”,要求照顾人民思想。这种思想,一直支持着中国千余年帝制社会的发展。创立儒家学说的孔子死了以后,儒学分为8个学派:子张之儒,子思之儒,颜氏之儒,孟氏之儒,漆雕氏之儒,仲良氏之儒,孙氏之儒,乐正氏之儒。但自伟大的文学家兼史学家司马迁把孔子和孟子相提并论,后世便都以孔孟并称。自宋代以后,帝国统治者为了适应自己的需要,特别抬出《孟子》一书,把它与孔子的《论语》一同列为士大夫必读的“经典”。这样就使孟子的思想在长达数世纪的时间里,在中国被普遍接受。
孟子,名柯,战国时邹人(今山东邹县)。他主要活动于旧中国时的梁惠王、齐宣王时代,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相传他是鲁国三桓孟孙氏的后人,曾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门人,成为儒家子思学派的继承者,并发展了这一学派。学成后,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他游说诸侯,经历邹、任、齐、鲁、宋、滕、梁(魏)等国。虽然他也曾受到黄金之礼,进位卿相之尊,但国君们并不真信用其道。孟子特别寄意于齐、魏这样的万乘大国,虽曾反复游说进言于齐宣王、梁惠王,但终于未得任用。其中唯腾文公对孟子的游说极感兴趣,曾有意行使他的主张。但由于腾仅是一个“绝长补短,将五十里”的小国,孟子很难有所作为,大约由于不果其志,后来便离去了。
孟子生平很是自负,曾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但历游诸国所受的挫折,使他终于走上了与孔子著书立说,教授门徒,把自己的理想寄托于将来的同一条道路上。他停止政治活动以后,便和他的弟子们一起把他的学说——即政治主张、哲学理论、教育纲领等整理成书,传于后世。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孟子》。
孟子在秦汉以后的中国帝制社会上留下的影响是巨大的。他继承并发展了“仁”的思想,把本来侧重于伦理原则的“仁”推及于社会政治,提出了以“仁义”为主导思想的学说,希望统治者能够“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从而“治国平天下”。全部学说的内容包括“性善”、“道尧舜”、“民贵君轻”,颂扬“汤武”,反对“桀纣”,强调“仁政”,反对战争,排斥“扬朱”,批评“陈仲、许行、公孙衍、张仪……”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教育统治阶级内部各阶层人们,或向高级统治者建议,如何做到“得其民斯得天下”;从而表现了他的人道主义思想。
孟子的“民贵君轻”主张,也是作为全部学说的中心思想来体现的。他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的政治原理,并且说“得乎丘民”,(民众)才得为“天子”;他认为残害人民的“君”不应该被看待为“君”。这些道理,主要在于教育当时统治者要懂得“民贵君轻”的好处,通过实施“仁政”,使民心归向,不要使自己像纣一样成为“独夫”。孟子教育“士”要关心人民疾苦,因此“士”就需要“仕”;但“仕”是为了“行道”,而不是为了自己能向上爬。
孟子的思想也有其落后的一面。他是以他的“君子存亡,庶民去之”的“性善论”来作为他的许多主张的理论根据的。孟子把他所代表的统治阶级利益的道德观点硬说是人类共同的道德观点,把阶级的偏见强加到其他阶级的头上;把当时统治阶级制定的君臣父子的“人性”当做了全人类的“人性”,并且认为是“善”的;因此,当墨子为小私有者和手工业者提出某些政治要求时,就被孟子蛮横地骂为“禽兽”。其次,孟子还发挥了儒家的天命论,他认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把历史发展过程理解为循环式的运动,是过去事物的简单重复。这种历史循环论,旨在养成人们的永恒观念,给当时和后来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定命论奠定了基础。这种历史循环论,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以申不害为宰相。这一年距离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已经过去十年了。申不害本来是郑国的小官,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吞并了之后,也就做了韩国了小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伐韩重兵压境,申不害建议韩昭侯亲自去朝见魏惠王认错示弱,魏惠王挺美就撤兵了。以此为由,韩昭侯发现申
2025-08-13 00:35:20璧归赵:蔺相如的历史背景与事。“完璧归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它源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 这个故事讲述了赵国使者蔺相如何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从秦国手中保全了和氏壁,并将其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的传奇经历。2. 和氏璧又称和氏之壁,是一块非常珍贵的玉璧。传说中是由楚国人卞和发现
2025-08-13 00:02:42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靠了哥哥霍去病的引荐,他才有了登堂入室的机会,成为汉武帝身边的郎官,进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霍光的特点和弟弟霍去病截然不同,霍去病处处锋芒毕露,而霍光则处处谨小慎微,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办事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就凭这一点,就已经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了。霍光做事有多谨慎呢?举个例
2025-08-12 02:51:04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含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会让人疲惫不堪的。启示:这句话并非让我们不要去追求知识,而是提醒我们要懂得取舍。在知识的海洋里,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精力,有选择地去学习,避免盲目地贪多
2025-08-12 00:56:57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廉颇与蔺相如的最终下场,令人感慨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深深感慨。在那个战祸连年的时代,廉颇和蔺相如两位志同道合的人,其实内心向往的只是为国尽忠,力求战乱环境下的一方太平。但就在他们忠心耿耿为国尽职的过程中,却也被不解风情之人误解,甚至误导君主,最终付出了沉痛代价。廉颇和蔺相如
2025-08-11 03:24:0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