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在孔子故乡鲁国的近邻,有一个小国叫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一带)。相传孟子就出生在这里,即现在邹县城北马鞍山旁边的凫村。孟子(Mencius或 Meng-tze),名轲,大约出生于公元前 372 年。据说,孟子的母亲知书达理,对儿子教导有方。据《烈女传·母仪》中讲,由于孟子的家附近有坟地,孟子小时候便常模仿人们玩一些掩埋死人的游戏,母亲害怕儿子因此受到不良影响,会败坏品德,便把家搬到了庙户营村。但由于这儿商贩络绎不绝、热闹非凡,孟子又常学着叫卖货物,他母亲觉得这里也不是理想的住处,于是便再一次把家搬走,迁到了邹国城南门外一所私塾附近。当时孔子的学生孔汲(即子思)正好在这所私塾里讲学孟子受孔子弟子的影响,跟着这些大人学会了一些诗书礼仪,还学会了文雅恭敬的举止。这就是著名的“孟母三迁”。
可过了不长时间,孟子贪玩的习性又发作了一次,孟子只读了一半书,就忍不住跑到外面去玩,他母亲看到了非常生气,放下手中正在织着的布,拿起剪刀当着儿子的面剪断了正在织着的布。孟子从没有见母亲生过这么大的气,忙问母亲原因。母亲看着孟子,语重心长地说:“布是一条线一条线织起来的,学问也是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像你这样读书,跟这割断的布有什么区别?是不会成为有用之材的。
母亲的话使孟子深受触动,他决定从此努力奋发,不再辜负母亲对自己的期望。经过几年苦读后,孟子很快精通了《诗》《书》《春秋》等儒家经典著作,他的学问也因此大为长进。到了 20 来岁时,孟子已经开始授徒讲学了。后来,孟子成为孔子儒学最重要的继承人,被后世尊称为“亚圣”。
和儒学前辈们一样,孟子除了讲学,大部分时间也是和弟子们周游列国,积极宣传他的政治理想。为了向各国君主建议施行仁政,孟子先后游历了齐、滕、魏、宋、鲁等许多国家,为许多统治者提供了治国良策,还在一段时间内为齐宣王做过客卿。但由于当时正值齐、楚、燕、赵、韩、魏、秦七国争霸,诸侯国之间连年发动战争,热衷于争夺土地和人口。所以孟子反对各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的“仁政”思想并没有得到各诸侯王的重视,反而被认为是迂腐的思想。
由于理想无法实现,在公元前 312 年左右,60 来岁的孟子结束了周游列国的奔波生活,返回到邹国。晚年,他和弟子们一起,用余年的精力整理自己的思想,终于完成了代表他思想的《孟子》一书。公元前 289 年左右,孟子去世。
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靠了哥哥霍去病的引荐,他才有了登堂入室的机会,成为汉武帝身边的郎官,进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霍光的特点和弟弟霍去病截然不同,霍去病处处锋芒毕露,而霍光则处处谨小慎微,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办事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就凭这一点,就已经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了。霍光做事有多谨慎呢?举个例
2025-08-12 02:51:04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含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会让人疲惫不堪的。启示:这句话并非让我们不要去追求知识,而是提醒我们要懂得取舍。在知识的海洋里,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精力,有选择地去学习,避免盲目地贪多
2025-08-12 00:56:57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廉颇与蔺相如的最终下场,令人感慨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深深感慨。在那个战祸连年的时代,廉颇和蔺相如两位志同道合的人,其实内心向往的只是为国尽忠,力求战乱环境下的一方太平。但就在他们忠心耿耿为国尽职的过程中,却也被不解风情之人误解,甚至误导君主,最终付出了沉痛代价。廉颇和蔺相如
2025-08-11 03:24:01前言秦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一,而赵国则是山东六国之一(燕、赵、韩、楚、齐、魏)。公元前325年,赵灵王开始称“赵王”。但是此时的赵国实力弱小,常被其他列国欺辱。赵灵王曰:“无其实,敢处其名耶?”废其号,并终生不再称王。之后的赵灵王便开始奋发图强,带领国人,衣着胡服,练习骑射,史称“胡服骑射”,
2025-08-11 02:07:55战国时期,骗子横行,恶棍当道,而苏秦完全是个另类。他身兼6国宰相,凭借合纵术,游走诸侯国之间。他曾递给秦国一份盟约,吓得秦惠文王15年不敢出函谷关。当时的燕国君王姬哙,年事已高,学习尧舜禅让,将王位传给德才兼备的国相,子之。图源网络 侵删这一惊世骇俗的决定,在兵荒马乱的战国年代必将产生皇室动乱。果然
2025-08-10 01:18:23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