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清朝一共出了15位辅政大臣,却仅有2位善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07 08:46:30    


说的通俗一些,辅政大臣就是在以二三把手的名义,行使一把手的权力

哪怕辅政大臣没有篡位之心,很可能在新帝亲政以后落得一个权臣的罪名。

所以辅政大臣并不好做,毕竟辅政大臣与幼帝之间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体:新帝虽然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但并没有决策的能力,需要这些老臣的帮助才可以;所以写朝廷的实权都掌握在这些辅政大臣手里。

比如汉朝时期辅政汉宣帝的霍光,汉宣帝虽然表面上非常敬重霍光,但实际上在心里非常忌惮;霍光死后虽然以皇帝的规格下葬,但霍光死后不久霍家被灭。

再比如三国时期辅佐刘婵的诸葛亮,诸葛亮虽然得以善终,但在诸葛亮病逝后刘婵将自己压抑多年的不满宣泄了出来。

到了最后一个朝代—清朝,除了末代皇帝溥仪外,还有三位幼帝登基,所以清朝先后三次任用了辅政大臣,这些辅政大臣一共14人,却仅有1位善始善终,这些辅政大臣都是谁?为何大都不得善终呢?

顺治一朝两位辅政大臣

崇德八年大清的第二位皇帝清太宗皇太极,在清宁宫的南炕上突然病逝。皇太极虽生有十一子,但仅有三位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皇长子豪格,继妃乌拉那拉氏所生

皇九子福临,庄妃所生

皇十一子博穆博果尔,贵妃娜木钟所生

豪格虽然称呼多尔衮叔叔,但实际上豪格比多尔衮还要年长三岁,自然比多尔衮建功立业的时间还要长,凭着自己的赫赫战功被父汗皇太极封为和硕肃亲王。多尔衮是太祖皇帝第四位大妃所生的第十四子,虽然排序往后,但却是名副其实的嫡子,自然也有继承皇位的资格。

多尔衮不仅智勇双全,立下不少战功,而且在太宗一朝得到皇兄皇太极的重用,掌管六部之首的吏部,皇太极对多尔衮非常信任,朝中大小事皇太极都会跟多尔衮商量,朝中的用人包括宗室管理也都是多尔衮说了算。在皇太极称帝的时候,将多尔衮封为了和硕睿亲王。

皇太极病逝后,豪格与多尔衮谁也不肯相让,都在争夺皇位。

若二人中没有一个人让步的话,必定会引起八旗内乱。

与此同时,庄妃也在筹谋,让原本坚决支持豪格为新帝的索尼改变了主意,转而支持自己的儿子福临。而索尼是两黄旗大臣(两黄旗一直都是皇太极亲自掌握,对皇帝忠心耿耿)的代表,只要索尼能改变主意,两黄旗大臣自然也会转而支持福临。

多尔衮见两黄旗大臣坚决支持“立先帝的皇子为新帝”便决定改变策略:以退为进。

在崇政殿议政时,豪格本以为自己胜券在握,但没想到还是有很多王公大臣不支持自己,所以一赌气便直接离开了崇政殿。豪格原本以为只要自己这位“先帝的皇长子”不在,这次会议必定无果而终。

多尔衮便直接提出要拥立皇九子福临,多尔衮的建议虽然让两黄旗大臣有些意外,但恰好跟索尼等人商量的结果不谋而合,而且没有损害到两黄旗大臣的利益,索尼等人自然支持。

那些坚决支持皇长子豪格的大臣见豪格生气离开,也不好说什么,只能默不作声。

见此情形,多尔衮又说道:福临毕竟年纪小不能亲政,暂时由郑亲王跟我辅佐,管理八旗的事务;等到福临长大成人后,我们便归政如何?

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太祖皇帝亲弟弟舒尔哈齐的儿子,从小便被太祖养在宫里,与皇太极的关系非常好,掌管镶蓝旗;皇太极称帝后将济尔哈朗封为和硕郑亲王。

镶蓝旗的大臣们一听济尔哈朗是辅政大臣,自然也会同意多尔衮的提议。

就这样崇政殿议政决定了两项重要的决定:

立年仅6岁的福临为新帝

郑亲王济尔哈朗与睿亲王多尔衮任辅政大臣

虽然多尔衮没有如愿以偿登上皇位,但是他至死都没有放弃。成为辅政叔王后,便开始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发展实力。多尔衮最先动手的不是跟自己一起辅政的济尔哈朗,而是自己的同母胞兄弟阿济格与多铎,先是将阿济格挤到了多铎的正白旗,然后又强迫多铎跟自己换旗,正白旗到了多尔衮的手里,而且多尔衮还将八旗重新排序,正白旗的地位仅次于皇帝亲领的两黄旗。

紧接着多尔衮开始对济尔哈朗动手,一开始济尔哈朗在辅政王的名次中位居多尔衮之前,但济尔哈朗并不喜欢争,而且谋略上不及多尔衮,所以朝中大小事基本上都是多尔衮在处理。而且在皇太极病逝后仅一个月,同为辅政王的济尔哈朗听从多尔衮的安排,同阿济格一起前去征讨宁远城。

济尔哈朗不在京城期间,多尔衮独自处理朝政。

紧接着多尔衮便开始采取很多措施来集权,崇德八年十二月,皇太极去世仅四个月后,多尔衮与济尔哈朗的称呼便由辅政王变成了摄政王。

并且多尔衮直接决定贝勒与贝子等不再监管六部,而是由尚书来处理部务;如此一来多尔衮便可以直接管理六部,并且削弱了诸王的权势。

顺治元年正月,济尔哈朗主动提出推举次位,位居多尔衮之后。

多尔衮想要大权独揽,自然便会将皇家的内三院当成是眼中钉,多尔衮能做的便是将内三院的大臣变成自己的亲信,如此一来内三院便不再是皇家的内三院,而是多尔衮的。

多尔衮将自己认为可靠的人塞进内三院后,便以同样的方式控制了六部(吏礼兵等六部)。

大权在握的多尔衮,便开始除掉那些对自己有威胁的人,第一个便是与自己争夺皇位的豪格,豪格被多尔衮直接圈禁而死。

紧接着便是济尔哈朗:

济尔哈朗向来与皇太极关系匪浅,自然坚决支持皇太极的儿子继承皇位;但是昔日与济尔哈朗等人一起盟誓的两黄旗大臣巩阿岱,已经暗中依附了多尔衮,并且将济尔哈朗坚决支持先帝皇子继位的话说给了多尔衮,多尔衮便对济尔哈朗怀恨在心。

先是将济尔哈朗由摄政王降成了辅政王,然后便开始搜集济尔哈朗的罪证(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没过多久济尔哈朗被罢免了辅政之位,而多尔衮的同母胞弟多铎则晋封为辅政叔王。

“墙倒众人推”,济尔哈朗被罢免辅政之位后,他的侄子们居然“团结一致”纷纷向多尔衮告发他的罪状。多尔衮等人本想直接处死济尔哈朗,但是顺治帝与孝庄太后坚决不同意,多尔衮才作罢,将济尔哈朗的亲王之位革除,降为郡王。

几个月以后济尔哈朗恢复了亲王爵位并带兵出征湖广,虽立下赫赫战功,但仍旧无权过问朝政。济尔哈朗以及镶蓝旗对顺治帝忠心耿耿,多尔衮一直非常忌惮。

好在顺治七年十二月多尔衮突然去世,顺治帝得以提前亲政。

顺治八年,顺治帝将济尔哈朗晋封和硕郑亲王。

而多尔衮虽然在死后被追封为义皇帝,但没过多久多尔衮掌权时期的敌人们纷纷揭发多尔衮的大逆不道之罪,顺治帝本就非常痛恨多尔衮,自然不会维护多尔衮,就这样多尔衮被定十四条大罪,一切册封全部追夺,并且被开棺戮尸。

虽然济尔哈朗被多尔衮压制了七年之久,但好在熬到了多尔衮去世。

顺治十二年,济尔哈朗病重,顺治帝多次前往济尔哈朗府上探望叔叔,并且问叔叔有什么遗言?济尔哈朗临死之前还在嘱咐顺治帝朝政之事,顺治帝非常感动,抬起头来大喊:老天!为何不让我的叔王长寿呢?济尔哈朗病逝后,顺治帝辍朝七日,并为其立碑。

郑亲王济尔哈朗,是大清唯一一个享受“皇帝辍朝七日”殊荣的亲王。

多尔衮的同母胞弟多铎虽然在顺治四年晋封辅政叔王,成为大清仅次于多尔衮的存在。但是多铎在顺治六年,便得天花病逝了,年仅36岁。

多铎虽然在顺治帝亲政之前已经病逝,但毕竟是多尔衮的同母胞弟,在多尔衮被清算的同时,多铎也受到连累被降成了郡王。

顺治朝三位辅政王:

一位被开棺戮尸

一位被降爵

只有一位对顺治帝忠心耿耿的郑亲王得以善终

康熙朝四位辅政大臣

康熙皇帝继位的时候年仅8岁,自然也不能亲政。按照清朝旧制,幼帝继位的话需要宗室亲王摄政;但是有多尔衮的前车之鉴在,孝庄自然不想自己的孙儿再有儿子顺治帝的经历,所以便在异姓功臣之中选择辅政大臣

第一位便是索尼,索尼出身与显赫的赫舍里氏家族,父亲硕色与叔父希福都是满清初期的朝廷重臣。而索尼从太祖皇帝的一等侍卫,历经四朝成为首席辅政大臣,功勋卓著,对朝廷忠心耿耿。只可惜索尼已经年迈,体弱多病。

第二位是遏必隆,遏必隆是太祖皇帝第四女穆库什公主,与开国功臣额亦都所生的第十六子,从一等侍卫一步一步做到议政大臣之列,立下不少战功。

第三位是鳌拜,鳌拜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是大清战功赫赫的功臣,还曾救过皇太极的命,是皇太极非常信任的朝廷重臣,也正是因为得皇太极重用,所以鳌拜坚决拥护福临登基,哪怕是多尔衮再为难鳌拜,鳌拜也绝不依附多尔衮。顺治帝亲政后,授予鳌拜议政大臣之位。

第四位苏克萨哈,苏克萨哈是额驸苏纳的儿子,原先跟随多尔衮,因为讦告多尔衮图谋不轨而立下大功,被授予内大臣之职。

四位辅政大臣中只有苏克萨哈不属于两黄旗,而是属于正白旗;再加上苏克萨哈原先是多尔衮的人,所以有些自卑。

康熙刚登基,四位辅政大臣便直接处理朝政大事,孝庄对他们非常信任。所以在四位辅政大臣辅政初期,都尽心尽力,齐心协力辅佐幼帝,做了很多对朝廷有好处的事情:

不仅将南明永历帝除掉

而且还在华北、江南一带鼓励开垦荒地、减免赋税

仿照明制设立翰林院

裁撤十三衙门,恢复内务府

.....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孝庄对他们的大胆使用,让四位辅政大臣的权力越来越大,再加上没有约束辅政大臣的机构,导致四位辅政大臣开始结党营私。两黄旗中的索尼、鳌拜、遏必隆与正白旗出身的苏克萨哈之间关系越来越不好,而鳌拜也日益跋扈,联合同属镶黄旗的遏必隆一起扩展镶黄旗的实力,同时压制那些与自己作对的大臣。

而索尼,越来越年迈,很多事情力不从心。

孝庄虽然是巾帼英杰,但大清有祖制“后宫不得干政”,孝庄并不能直接处理朝政,只能在背后布局,为康熙出谋划策,除掉威胁皇权的权臣鳌拜。

康熙六年,孝庄为康熙挑选中宫皇后的人选,在备选的妃子中有四位:

一位是索尼的孙女、内大臣噶布喇的女儿

一位是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

另外两位是出身一般的女子

在选择中宫皇后时,孝庄没有选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而是选了索尼的孙女。原因很简单:孝庄需要借助索尼的力量除掉鳌拜,遏必隆依附鳌拜,康熙的皇后人选自然不能是钮祜禄氏。

孝庄的这步棋非常高明,既要索尼与鳌拜之间有了嫌隙,又能让索尼更加效忠爱新觉罗家族。虽然鳌拜联合遏必隆反对赫舍里氏为皇后,但也无济于事。

不过遏必隆的女儿入宫做了康熙的皇妃,康熙大婚后不久索尼便病逝了。

虽然索尼病逝,但索尼在临终之前已经帮助康熙开始布局除掉鳌拜,并且帮助康熙提前亲政;而且让自己的儿子索额图“降职”留在康熙身边,为的就是方便商讨策略。

没想到鳌拜并不想将到手的权力轻而易举地交出去,便开始想尽各种办法排挤其他的辅政大臣,而第一位便是苏克萨哈,鳌拜给苏克萨哈捏造了很多莫须有的罪名,虽然康熙极力保全,但最终在鳌拜的肆无忌惮之下苏克萨哈被处死。

苏克萨哈与索尼先后去世后,鳌拜更是为所欲为。

康熙对鳌拜的容忍也已经到了极限,康熙八年五月,权倾朝野的鳌拜被活捉问罪。

最终鳌拜被定三十条大罪,但即便是如此,康熙仍旧不杀鳌拜,而是将其圈禁。但被圈禁后不久,鳌拜死在了禁所。到了康熙晚年,康熙仍旧感念鳌拜的功劳,对诸位贝勒王公说:鳌拜的功劳非常大,当时除掉鳌拜也是不得已之举,应当给鳌拜世职。

雍正继位后,将鳌拜追封为超武公

鳌拜被除掉后,四位辅政大臣仅剩遏必隆一人。康亲王杰书等人拟定遏必隆十二条大罪,建议将遏必隆处死,但是康熙感念额亦都的功劳,并没有处死遏必隆,仍旧保留其一等公爵的世职。

次年,康熙准许遏必隆宿卫内廷。

康熙十三年遏必隆病重时,康熙还亲自前往探望。不仅如此,在孝诚仁皇后病逝后,遏必隆的女儿钮祜禄氏晋封为皇后,成为康熙的第二位皇后。

康熙朝四位辅政大臣:

仅索尼一人善终

苏克萨哈被冤死

鳌拜被圈禁而死

遏必隆大不如前

同治帝朝八位辅政大臣

咸丰皇帝只有载淳这一位皇子,是懿贵妃叶赫那拉氏所生。咸丰帝年仅29岁病逝,唯一的皇子载淳年仅6岁,并不能直接亲政。所以咸丰帝在临死之前,给载淳挑选了八位顾命大臣辅佐新帝直至载淳能亲政。

载淳便是同治帝,而懿贵妃便是慈禧,除了慈禧外,同治帝还有一位嫡母是咸丰帝的皇后慈安。咸丰帝刚病逝不久,慈禧、慈安便密谋恭亲王奕䜣一起除掉了八位顾命大臣,便成慈安与慈禧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

奕䜣是咸丰帝的异母六弟,也是曾与咸丰帝争储的皇子,深得道光帝喜爱;奕䜣的恭亲王之位,便是道光帝遗诏的内容。所以咸丰帝一直对奕䜣耿耿于怀,不肯重用奕䜣,反而重用肃顺等宗室王公。而肃顺等人有咸丰帝的重用,则是处处与奕䜣作对。

慈禧等人如何除掉八位顾命大臣我们暂且不论,来看一下这八位顾命大臣的结局:

怡亲王载垣:

怡亲王爵位从雍正朝开始便是大清十二大铁帽子王爵位之一,第一代怡亲王是雍正最信任的十三弟胤祥。而载垣是胤祥的五世孙,道光五年二月承袭怡亲王爵位。先后任多个旗的汉军都统、蒙古都统等,道光临死前,载垣受顾命。

咸丰帝登基后,重用载垣。

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逝之前,载垣再受顾命。但是祺祥之变后,载垣不仅被革职夺爵,而且还被慈禧赐自尽。这一年,载垣只有46岁。

郑亲王端华:

端华是第一代郑亲王济尔哈朗的七世孙,济尔哈朗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的侄子,郑亲王爵位也是大清十二大铁帽子王之一。

在道光年间断后选后担任内阁学士、御前大臣等职,道光十六年的时候承袭郑亲王爵位,道光帝临终之前受顾命。咸丰帝登基后任阅兵大臣等职,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弥留之际端华再次受顾命。祺祥之变后,端华被赐死。

固伦额驸景涛:

景涛出身于勋贵家族富察氏一族,是一等诚嘉毅勇公富察.明瑞的孙子,而富察.明瑞是傅恒的亲侄,乾隆朝时期战功赫赫的重臣。正因为景涛出身如此高贵,所以才有资格成为固伦额驸,迎娶道光帝的寿恩固伦公主。

寿恩固伦公主是孝静成皇后所生,恭亲王奕䜣的同母姐姐,也就是说景涛是奕䜣的亲姐夫。

道光年间时景涛便入上书房与皇子们一起读书,到了咸丰朝位居领侍卫内大臣之位,与怡亲王载垣一起参赞政务。咸丰临终之前,景涛受顾命。

祺祥之变后,景涛算是八位顾命大臣中结局最好的一个,只是被削爵,但是保留了他的爵位以及固伦额驸的品级。而且同治元年的时候景涛便再次复起,再次被授予领侍卫内大臣一职,光绪十六年病逝。

协办大学士肃顺:

肃顺是郑亲王端华的亲弟弟,也是咸丰帝生前最倚重信任的一个大臣。道光一朝时担任侍卫处散秩大臣等职,到了咸丰朝开始得到重用,先后任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等职,跟自己的亲哥哥端华、怡亲王载垣在朝中互相依靠,位极人臣。

咸丰帝对肃顺信任到什么程度呢?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甚至肃顺曾提议让咸丰帝除掉懿贵妃(慈禧),只留下载淳,避免日后懿贵妃把持朝政。但咸丰帝并没有舍得除掉懿贵妃,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逝前肃顺受顾命。然而在肃顺护送咸丰帝棺椁回京城的时候在密云被抓,慈禧下旨将其处斩。


另外四位顾命大臣分别是:

军机大臣穆荫:属于满洲正白旗,咸丰一朝做到了兵部尚书的位置上;咸丰十年同怡亲王载垣一起被任命我钦差大臣,前去跟英法联军谈判,谈判失败后导致英法联军进逼京城,穆荫因此被撤职,咸丰帝逃亡热河的时候,穆荫跟随一起。祺祥之变后,被撤职流放。

军机大臣匡源:出身于书香世家,从小便被称为神童,是道光二十年的进士。咸丰八年的时候入职军机处,祺祥之变后,罢官回乡,在济南泺源书院讲学。

军机大臣杜翰:杜翰是帝师杜受田的儿子,道光二十年的进士。咸丰帝感念老师杜受田对自己的培养,将杜翰授予工部侍郎,之后在军机处行走,成为咸丰帝身边的宠臣。祺祥之变后,被流放新疆;后被赦免,自此杜翰闭门不出。

焦佑瀛:才干超群,得到肃顺的推荐入职军机处任实习军机大臣,祺祥之变后被免职,回乡隐居。

相关文章

历史记载荆轲剑术极高,为何没有成功刺杀嬴政?三个疑点说明真相

“嗖”的一声,荆轲用尽了全力,将手中的匕首向秦王嬴政投了过去,可是匕首只是深深的插入了嬴政身旁的柱子上。随后一拥而上的秦国卫兵右手中的兵器,齐齐刺向了荆轲。令人感到不解的是据史书上记载,荆轲的剑术是十分高超的,为什么会犯了这样的错误?燕国的朝堂之上一片寂静,燕太子丹大发雷霆:“我堂堂燕国竟然找不出一

2025-01-08 11:00:43

荆轲刺秦失败,还丢掉性命,凭什么还位列古代四大刺客之首?

一枚烟花短暂而绚烂的美丽表象,是因火药的爆炸而诞生,一朵鲜花的绽放,也同样伴随着其他枝叶的衰败而死亡。灿烂和辉煌是相对而言的描述,与其相对的,便是藏在光亮背后的混乱与寂寥,就如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是奴隶制社会与封建制社会的重要过渡时期。当时,在社会物资制度的变迁中、阶级阶层问题的不断斗争中,春

2025-01-08 10:46:00

荆轲刺秦王,为什么离那么近还失败?荆轲临终前一席话道出缘由

自古以来权力的争斗势必会产生伤亡,不论是由和平盛世到战火连绵乱世的改变,还是各大势力之间的争锋相对中,生命危险都会存在甚至还可能会伤及无辜。在那么多历史典故中都曾体现中权力争斗的残酷,正因为过于残忍与现实才奠定了那些问鼎巅峰宝座之人的独一无二,不过在封建时代下也并非是每个人都有着问鼎天下的运气。很多

2025-01-08 10:31:13

历史上的荆轲是什么样的人?他的刺秦行为又如何评价?

荆轲刺秦王两种观点聊一个历史人物。这个人的标签是一个词:刺客。这个标签一贴出来,很多人立马就想到了是谁。不错,就是他——荆轲。对于荆轲的评价,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很多先贤都已经对荆轲进行了评价:有人称其是真正的勇士。是值得我们去铭记的人。也有人认为荆轲不足道也。他是一个自私的人,看不到大势所趋。或

2025-01-08 10:16:07

荆轲:四大刺客唯一刺杀失败的杀手,原来是个“不入流”的角色

在人类发展的历程中,因许多不同的需求,产生了对应不同的职能岗位。而古代与现代,由于社会环境的不同,也赋予了许多岗位特别的存在意义。在战国时期,由于战乱的原因,国家之间纷争不断,各王国争夺政权迫在眉睫。在这个战乱的世界里,王朝不仅只有明面上的斗争,还衍生出了许多暗地里实施谋杀的策略。为了实现统治者们的

2025-01-08 09:46:32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