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荆轲刺秦失败,还丢掉性命,凭什么还位列古代四大刺客之首?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08 10:46:00    

一枚烟花短暂而绚烂的美丽表象,是因火药的爆炸而诞生,一朵鲜花的绽放,也同样伴随着其他枝叶的衰败而死亡。

灿烂和辉煌是相对而言的描述,与其相对的,便是藏在光亮背后的混乱与寂寥,就如我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那是奴隶制社会与封建制社会的重要过渡时期。

当时,在社会物资制度的变迁中、阶级阶层问题的不断斗争中,春秋战国就似是一汪不会枯竭的喷泉,不断地向外喷发着相关文化、政治、思想的各类学说定论。

春秋战国时期那“诸子百家·共鸣华夏”的景象,无疑是华夏大地乃至世界上,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大盛景。

走出文化背影的刺客·春秋战国的特殊优待

在文化井喷的时代,艺术与学术的门槛会不自然地被放低,这也是一直有人戏谑在西方文艺复兴时代过程中,一幅用油漆随意泼洒而成的画也能被当做艺术品的原因。

在国家和社会制度转型之后,国家政府在具备合理可靠的律法、制度的基础上,还需要在国家社会文化层面上达到丰盈,以此才能真正稳固住国家长期的统治需求。

但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则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本身就具有民族文化底蕴的华夏民族,完全不需要使用西方“以糟糠充饥”的方式。

也是因此,蓬勃发展并在奴隶制社会形势下持续高压的民族文化,在社会转型期间得到了爆发的机会。

除去,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农家、阴阳家、纵横家”这些思想流派外,但凡有底蕴,有人气、名气的人物或事物,也都有极大的概率能乘上文化的顺风车,被载入史册之中。

而春秋战国时期存在的“四大刺客”的文化人物记载,便是将这一特性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国古代社会朝代更迭,其中难免存在谋反、忤逆等刺眼的字眼存在,而即便有着“成王败寇”的硬道理加持,但当朝者也仍会极力掩盖隐晦那些关于政权变更问题的相关事宜。

而像刺杀这类完全晦阴的手段,更会被完全地藏进时代的倒影之中,所以反观春秋战国时代,刺客甚至被归列入史册载进史册,这样的情况实不多见。

专诸·聂政·豫让·荆轲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四位著名的刺客,他们分别是专诸、聂政、豫让、荆轲,其中专诸是周朝吴国人,剩下三人则是春群战国时期不同年代生人。

这四人的名声和刺杀经历本是相差无几,但在古代历史背景和现代艺术作品的双重影响之下,荆轲逐渐被人们称为四大刺客之首

专诸所刺杀之人,是吴国王君姬僚,聂政是为给严仲子报仇而刺杀了韩国贵族韩傀,豫让作为荀瑶家臣,向晋朝要臣,赵国创始者的赵无恤拔刀。

而相比其他三人,荆轲的目标,则是华夏大地的首位皇帝,被后世华夏子孙称之“华夏祖龙”的秦始皇 嬴政

如果以四人的目标大小定高低,那么无疑荆轲是要排在第一的。

荆轲的刺秦之路

因为现代影视作品的渲染,现代人总会将荆轲与一切用以描述江湖侠客的潇洒形容联系在一起。

另外荆轲刺秦王的过程也都被影视作品进行了加工,都颇有一番西方英雄斗恶龙的滋味而,荆轲的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更是直接成为壮士为大义而牺牲的标志代表。

那么真实的历史中,荆轲真的与影视作品塑造出的形象相符合吗?荆轲刺杀秦王的过程也真的是那般具有英雄色彩吗?

起初,燕太子丹从秦国逃回燕国,丹知晓了嬴政要扫荡六国独自称霸的野心,他心中惊惧担忧,一心想要躲过秦国的钢刀铁蹄,苟活下来。

未达目的,丹找到老师鞠武请教对策,鞠武陈述天下局面,认定秦国之强悍无可与之匹敌,秦王之雄霸不应触其逆鳞。

鞠武或本想传达降秦以求民生和平的意图,但丹不解其意,于是后又通过田光结识了荆轲,丹向荆轲阐述了自己的心愿。

一是挟持秦王,以性命做要挟,迫使其归还六国土地,放弃杀伐侵略,二是直接刺杀秦王,令大秦内里崩塌,趁机将秦国毁灭。

听闻计划,荆轲直接拒绝,但丹却跪地磕头请求,荆轲才终于答应,荆轲应允下刺杀任务后,丹便将荆轲封为最尊贵的宾客,甚至是亲自侍奉于他。

荆轲随口的一句话,丹都会竭尽所能地去实现,甚至当荆轲赞美佳人玉手后,丹就直接将那女子的双手砍下,送给荆轲当礼物。

在享受了一阵子人间极乐之后,荆轲也终于启程,后在秦国王宫,图穷匕见,但最终刺杀失败,荆轲被秦王斩断一腿倒下,嘴硬的留下一句“我没杀死你是因为我想活捉你”后,便被侍卫杀死。

荆轲的匕首淬以剧毒,在燕国时甚至还特意用活人做了实验,证明其伤皮即死的强烈毒性,这是不是与影视剧作品中的荆轲,那大侠大义的人设有所出入呢?

但是从总体看来,不管是刺杀前准备工作的周详与否,还是刺杀事件的整体完备程度,荆轲刺秦这一刺杀行动,都比其他三个人的要周全,充足太多。

后又在现代艺术的塑造之下,刺杀失败的结果也逐渐被淡化,荆轲也就此成为现代网友口中的“刺客之首”。

结语

关于荆轲刺秦,也有不少网友展开了现象,如果荆轲刺秦成功,秦王身死,那么天下又会是怎样的局面。

有人说,公子扶苏会继承帝位,不会有焚书坑儒,而是会出现天下儒家道家并立而存的理想情况,秦王朝不会因暴政而灭亡,秦始皇“帝位传之无穷世代”的理想或也可以实现。

也有人说,秦国内部的君臣矛盾会就此激化,秦国就此衰弱,而楚国将会成为新的秦国,那么对于荆轲刺秦的后续猜想,大家又是持怎样的意见呢?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