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前,易水河边,慷慨赴死,想想让人不禁落泪。一位身着白衣,嘴里哼唱着就义之歌,这便是荆轲。在一众人的目送中,荆轲踏上了刺杀秦王的征程,"壮士一去兮不复返"这便是对他最好的表述。从选择了这条路时,便已经试想过结局,不过依然没有退缩。
送行的人中,有人在唱着歌,有人在击着乐,仿佛是在为他加油鼓劲。这一幕,无不让人感到悲伤。而荆轲就是带着这些人的期盼与希望,踏上了只有自己一个人的征程。但不幸的是,最终他没能完成使命。作为刺客的荆轲,在近距离刺杀时,却未能将秦王杀掉,这是何缘故?
一、刺杀失败
其实当时的荆轲去刺杀时,是有一个自己的计划和安排的。起初是想着借樊于期的头颅和督亢的地图去接近秦始皇,当他把这两个东西呈给秦始皇时,便有机会可以接近他。此时便抽出藏在地图里有毒的匕首,将他一击毙命。
按照这样的一个设想,好像是没有什么问题。即使没有办法一下击中秦始皇的心脏,但是匕首是有毒的。这样子,只要匕首接触到秦始皇,他就会中毒身亡,也能达到刺杀的目的。
而且前期,事情也确实是按着这个预想发展的。荆轲被秦始皇召见,给他呈上了这两个东西。秦始皇让荆轲把地图给他拿上来,荆轲刚好也有了接近秦始皇的机会,当秦始皇打开地图的时候,荆轲就拔出来匕首。
但却没有刺杀成功,不仅如此,反而在周旋中被秦始皇给刺中了。这就是很匪夷所思的事情,荆轲不仅没有伤到秦始皇一点,反而被侍卫给杀死了。对于这个结果,是没有办法理解的。
当回过头再来看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个失败好像也是情理之中的。秦始皇那边的情况是未知的,在这个计划实施的过程中,不可控的因素也有很多。
计划的完整实施度是没有办法得到保障的,这一切都预示了之后行动失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而且,刺杀秦始皇,如此重要的事情,就交给了两个人,实在是有点过于草率,而且也没有进过行训练。就直接定好人,便去实施计划。
而当时的秦舞阳,虽与他同龄的相比可能是有些出众的。但当面对秦始皇时,他的意志力发生了变化。本就只有他给荆轲做帮手,他却在即将要开始行动的时候退缩了。最后,迫不得已,只能由荆轲一个人上。
而对于荆轲的意志力是毋庸置疑的,当他自己选择去执行这个任务时,便是抱着一去不复返的决心。但最终还是没能完成任务,而且最后也丢掉了自己的性命。除去秦舞阳这个因素,为什么面对面的荆轲都没有办法行刺成功呢?
有的是说,之所以面对面都没有能够刺杀到,是荆轲自己想在既能完成刺杀秦始皇的使命,自己也能留一条性命。毕竟如果能够实现两全其美,没有谁是想白白浪费性命的。
不过还有一种说法,说是荆轲不仅想在保住自己性命的前提下完成任务,还想捉到秦始皇。这样就可以以他的性命作为威胁,来获得更大的利益。
所以由此看来,如果此种办法行得通,这样做也不是不可。将秦始皇的性命作为交换,把之前秦国占领他们的国家的土地给收回来。如此,也并不是不可能。通过一个利弊的权衡,荆轲是很有可能选择后者。这样不仅能够报答太子丹的恩情,也能为收复国土出一份力。
所以这也可能是一个,为什么面对面,荆轲都没有刺杀掉秦王的原因。这样想来的话,可能从最初,荆轲刺杀秦始皇的目的就不在于刺杀,而是想以他作为一个筹码。
除了一些外在因素,还有一些内在隐藏的原因。既然当时的荆轲敢于毛遂自荐,英勇无畏去赴死,说明他的心里是有一种家国情怀在的。他也是想要为国效力,尽一份自己的心。
假使后面的一种设想成功的话,他便可以功成身退,这样也算得上是载入史册的人了。就算没有活捉到他,大不了就是刺杀他,然后自己英勇就义,这样也是另一种功成。
他也想留自己一条命,如果在允许的情况下。但这绝不是怕死,而是为了更好地报效自己的国家。从他当时那般英勇,不惧生死请命去刺杀秦王也可以看出来,怕死是绝不可能的。
但是刺杀秦始皇和活捉他,这两者可是有很大不同的。如果单纯刺杀的话,不用考虑之后的事情,目的就是杀掉他即可。但是要是捉住他,这首先就是很不容易的。其次,如何安全走出这重围的秦宫也实属不易。
所以这也很能够体现在行动中,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有秦舞阳突然的胆怯,可能也有秦始皇突然的察觉与警惕,或许还有计划地仓促性等等。最终导致计划中的第一个设想都没能实现,没能刺杀成功。
历史上记载的荆轲,也确实没有实现功成身退。并且也没有成功刺杀秦始皇,而且他自己也因此丧命。并且他的刺杀也没有给秦国带来任何损失,反而是他自己的国家,因此丢失了几个重臣。
所以当时刺杀的行为,并且将自己的臣子为诱饵去刺杀的行为,着实是不太明智。毕竟当时的秦国已经发展得非常强大,仅仅想要靠个人去间接地消灭一个大国,怎样看来都是有些不太现实的。
并且当时的太子丹也没有秦始皇的魄力,即使当时刺杀成功,太子丹可能也无力去管理如此庞大的国家,最终可能又会使战争四起,民不聊生。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