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千古一帝康熙,作为帝王有三大优点和三大缺失,分别是什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17 00:18:59    

康熙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的61年期间,清朝政府在政治、军事、经济以及国防等方面都曾发生过许多动荡变化,经由他拨乱以正、孜孜求治,从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因此,康熙也被称之为“千古一帝”。

对待这样一个杰出的历史人物应当作出恰如其分的评述。分析康熙执政期间的表现,我们不难发现他作为帝王有三大优点,也有三大缺失。

优点一:不接受称号

康熙在每次进行统一的斗争中获得胜利时,朝臣藩属总是奏请加上尊号,他都严辞拒绝,并且坦率地讲出道理。

1681年平定三藩,群臣请上尊号,康熙以“外内骚动,兵民交困”为由予以拒绝。

1683年争取到台湾郑氏后,群臣以为海疆安靖,请上尊号,康熙辞以“不可矜张粉饰”。

1687年击退了俄罗斯入侵,喀尔喀蒙古请上尊号,康熙说:“无相侵扰,亲睦雍和,永享安乐”,远胜于加个尊号。

1697年五月讨灭噶尔丹,大学士等请上尊号,他坚决地说:“朕之尊号,不必加,亦不必再奏。”

六月,满汉群臣及远近士民都前往畅春园请上尊号,康熙又坚拒说:“不必行,毋复再奏!”。

到他50岁时,群臣又请加尊号,这是第五次了,康熙曾讲出来一段话:“天视天听,视乎民生,后人自有公论。若夸耀功德,取一时虚名,大非朕意,不必敷陈。”

在接连取得胜利之后,能够如此坚决地拒绝颂扬,在封建帝王当中还是罕见的。

优点二:不神化自己

康熙在他64岁时说:“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及其长也,亦无非常。”

又有一次对臣下说,你们总是说“皇上由天授。虽古圣人岂有生来即无所不能者?凡事俱有学习而成。”

他不回避触忌的言词。一次看到经筵讲稿《易经·亁卦》“亢龙有悔”一节下面注“不应讲”。他便说:“天道人事,亢则有悔。《易》中所言,无非此理,正宜以此为戒,不必避忌。”

优点三:不骄傲自满

康熙说:“满招损,谦受益”是圣人久安长治之道,只在能持满而已。”

一次命臣下撰拟谕旨,见其中有“海宇升平”等语,他便告诫说:以后的谕旨中,不要再写这些“矜张盈满”的话。

这种能保持谦逊而不骄傲自满的态度,也是值得予以肯定的。

但无论是谁,就其一生的活动事迹来看,有其优点,也必然有其缺点,作为一个封建皇帝康熙更不能例外。

缺失一:没有建立一支科学技术队伍

康熙本是热爱自然科学的,他曾接触过许多懂得科学技术的西洋天主教传教士,并且从他们那里学到不少关于天文历算以及技术等知识。他会使用仪器测量水势,还能计算闸口的流水量。在三藩战役中命南怀仁制造火器,因为“西洋炮轻便,便于运动。”

如此等等,绝不能说他不知道科学技术的重要。然而,他却没有建立起一支中国人自己能掌握科学知识,并制造西洋先进器械的队伍。

究其原因,应当是,信赖祖传弓马惯技,所以他能用侍卫练摔跤捉了鳌拜,建立“善扑营”,而不用西洋人的科学技术来建立铸炮厂。

再就是,康熙猜忌广大汉人学会科学技术之后,唯恐难于控制。不管怎么说,使中国落后于世界科学水平,应当是他的一个重大的缺失。

缺失二:闭关自守

在台湾问题解决后,于1684年开放海禁,在广东、福建、浙江、江苏设立四个海关,准许商人载货出洋贸易。

据康熙自己说,这样作对“闽粤边海,生民有益”,并且可以使“富商大贾,懋迁有无”。

当时沿海顿然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这样一直维持了将近30年,到1711又重行海禁,其主要原因是害怕内地人民和海外勾结生事。

清朝从入关以来即感到沿海所谓“海寇”难于扫清,同时当时中国的造船业很发达,所造出海贸易的船只,出去的多回来的少,更使得统治者产生疑虑。

最后将对外贸易限制在广州一地,经由清政府所承认的官商,即所谓“十三行”包办起来。

闭关的政策无疑是会阻碍工商业的扩大发展,这就使有可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萌芽状态受到摧折。其更加严重的是,从此消息闭塞,无从竞争,最后落得中国光挨打。

康熙也曾顶见到中国未来必有外患,可是并没有采取积极措施,这不仅仅是缺失,应当说是罪过。


缺失三:严酷的政治镇压

为了打压朝廷内的异见、增强皇帝的权威,康熙不但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限制出版、传播一些涉及敏感话题的书籍和文章,还派遣大批特务和监察官员,负责监视社会精英、知识分子的言行,动不动就把涉嫌异议的人送入监狱或处死。

以下三个例子比较具有代表性。

顺治年间,学者庄廷珑写了一部《明书》,因为思想内容是反对清朝统治的,于康熙年前被告发。这起案件处罚极为严苛,更有70多人被杀,200多人被流放边疆。

1713年康熙又大兴“《南山集》文字狱”,将年近花甲的老翰林戴名世处死,甚而还将与之有文字牵涉已经死去的方孝标开棺戮尸,戴、方两个家庭被杀害、入狱和流放的有300多人。

1708年山东捕获崇祯第四子朱慈焕,康熙强指他和浙江大岚山起义有朕系,把一个七十六岁改姓瞒名、以教读为生的老塾师凌迟处死。

综观康熙一生的活动,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确是作过一些有益的事情,不容抹煞。但不论多么赫赫有功的人物,也必然有其缺失。我们不可苛求于古人,但可以从中吸取教训,作为戒鉴。

相关文章

从佞臣到诤臣——细说“裴矩现象”

裴矩何人?他是隋及唐初的重臣,论及才干,他精明练达,智勇兼具,常常有超拔同侪的地方。来源:《新华日报》可炀帝杨广即位之后,裴矩还是那个裴矩,但他的机巧才干不是用来成就功业,而是全花在取媚杨广的喜好上了。筹边大将竟成为献媚的佞臣。隋炀帝要迁都洛阳,裴矩被任命为建造府省的总办。他知道皇上迁都心切,遂督促

2025-08-14 01:41:05

李渊,到底冤不冤?

李渊,著名官二代兼富二代,祖上显赫的可以说是不要不要的。他们李氏一门的祖先,是十六国时期的西凉开国皇帝李暠,自带真龙天子基因,那是相当有排面。李渊的祖父,叫做李虎,虎哥是南北朝时期,北朝西魏的太尉,也就是当时西魏王朝的最高军事长官。李渊的父亲,叫做李昞,是北周的柱国大将军。李渊父系一门显赫,他母亲那

2025-08-14 01:22:09

申不害变法短暂强大了韩国,更开创了帝王权术的先河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以申不害为宰相。这一年距离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已经过去十年了。申不害本来是郑国的小官,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吞并了之后,也就做了韩国了小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伐韩重兵压境,申不害建议韩昭侯亲自去朝见魏惠王认错示弱,魏惠王挺美就撤兵了。以此为由,韩昭侯发现申

2025-08-13 00:35:20

完璧归赵:蔺相如的历史背景与事迹

璧归赵:蔺相如的历史背景与事。“完璧归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它源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 这个故事讲述了赵国使者蔺相如何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从秦国手中保全了和氏壁,并将其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的传奇经历。2. 和氏璧又称和氏之壁,是一块非常珍贵的玉璧。传说中是由楚国人卞和发现

2025-08-13 00:02:42

霍光辅政:为何霍光死后,霍氏就迅速败亡了?你看他们干了什么!

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靠了哥哥霍去病的引荐,他才有了登堂入室的机会,成为汉武帝身边的郎官,进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霍光的特点和弟弟霍去病截然不同,霍去病处处锋芒毕露,而霍光则处处谨小慎微,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办事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就凭这一点,就已经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了。霍光做事有多谨慎呢?举个例

2025-08-12 02:51:04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