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孟尝君列传》所载:
孟尝君在途径赵国时,曾被赵人嘲笑身材矮小,于是孟尝君的门客就屠杀了赵国的一个县。
图为后世想象中的孟尝君形象。从头身比例来看,雕塑的设计者可能参考了其身材相对较矮的特点——当然,这里的“矮”参考的是现代山东省的常见身高。
就列传的原文来看,当时赵廷就这一事件未作出任何表态,结合其他文献来看赵廷也确无动作——在小说《东周列国志》则干脆创作为了赵国不敢管。
那么,小说《东周列国志》创作的剧情是否合理呢?
就笔者个人看来,赵廷本身就不可能有立即做出反应的时间,事后也不可能有做出反应的兴趣。
对此,我们可以看一下原文: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患之,遍问客,莫能对,最下坐有能为狗盗者......昭王释孟尝君。孟尝君得出,即驰去,更封传,变名姓以出关。夜半至函谷关。秦昭王后悔出孟尝君,求之已去,即使人驰传逐之。孟尝君至关,关法鸡鸣而出客,孟尝君恐追至,客之居下坐者有能为鸡鸣,而鸡齐鸣,遂发传出。出如食顷,秦追果至关,已后孟尝君出,乃还。
上述内容表现出两个重要信息:
一是田文在逃离秦廷时应跟随有一定数量的门客;
二是田文出逃时走的是函谷关。
在确定了函谷关这一地点以后,我们大抵能推测出田文归齐的大致路径,即:
出函谷,过虢地,经二周,再出虎牢关,经韩国的荥阳一带或直接从孟津一类渡口进入黄河以北的魏境,而后过朝歌、荡阴、邺邑进入赵境。
我估计能看这个话题的朋友对上述地名都比较熟悉,没必要上地图标准。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穿魏境、入泗上、再转入齐南阳,个人猜测可能有两点因素:
一个是宋国和秦国的关系还不错,且与齐国的敌意正在逐渐加深,田文或担心在泗上一带被宋人拦截;
一个是单纯沿河道行动更通畅一些。
而一旦从邺邑进入了赵境,溜达两步也就到了邯郸了——是的,赵都的位置就这么坑——赵廷也自然会有一些动作:
孟尝君过赵,赵平原君客之。赵人闻孟尝君贤,出观之,皆笑日:“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眇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击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
邯郸方面的公子胜前来招待,期间发生了赵人讥笑田文的意外情况, 而后就发生了“田文灭县”事件。
就以上内容来看,田文对某一县的攻击应该是在赵胜及随行人员告别之后,实在不大可能是当着赵胜的面做出的这一行为。
而田文一行从邺邑进入赵境后,无论是选择至卫境归齐,还是从平邑直接归齐,在距离上都是比较近的。
所以,我们大致也就能够基本还原出当时的情形:
田文与一众门客从邺邑进入赵境,入赵长城或沿赵长城向东行进,在某个地点接受了赵胜的接待,而后赵胜也根据礼仪或习惯送了田文一程——考虑到地理因素,田文实际距离卫濮阳或齐平邑已经远了——在告别了赵胜之后,田文的门客对赵人展开报复,摧毁了某个在边缘地带的县,注意这一行为很有可能是在夜间行动的,而后迅速离开了赵地。
就所灭之县:
如果是赵国的某一边塞的话,田文在灭掉之后即可离开赵境;
如果是赵国边境一带但并非紧挨着边疆的县的话,田文在灭掉之后立即使用武力突破或类似于“鸡鸣”一类的方式赚开赵边军以快速离境;
当然,也有可能是田文先离开赵境,再派门客回头灭县。
总之,田文应该能够在灭县后迅速离开赵境,而邯郸方面在接到这一信息之时基本已经迟了。
那么,摆在赵廷面前的就只有两种手段:
一是对齐廷发出某些要求,比如惩罚田文、索取赔偿一类;
二是调集军队突入齐境以追击田文一行。
就当时的局势来看,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显得有点没事找事。
其后,田文也把重点攻击对象转向了秦国,从客观上看赵廷在当时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确实是必要的——尽管实在没什么视觉效果——顺便打个岔,很多朋友或许是受了《六国论》的影响认为赵国很“刚”,但赵国其实依旧延续着三晋惯有的投机、隐忍、权衡、奸诈、精与利益交换且无底线的政治风格。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