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曹家曾经显赫一时,康熙6次南巡,有4次都是由曹家负责接待。但是因为频繁地接待,让曹家落下了很大的亏空,结果曹家最终家道中落。
以康熙的智慧,他不会不知道自己南巡是个非常烧钱的事,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多次南巡呢?
这还要从一条河说起。
公元前486年,把越王勾践打的卧薪尝胆的吴王夫差,决定北伐齐国,从而称霸中原。从南往北大,最大的问题之二,就是军需物资的运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夫差修了一条河来连结长江和淮河,这条被称为邗沟的人工河流,就是京杭大运河最早的“源头”。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不光“书同文、车同轨”,也曾在江南进行过运河的修缮,不过他当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控制自己打下来的天下。汉朝时,因为老刘家的王爷过多,又是各自为政,所以南北运河在一阶段基本没什么太大的发展。也就吴王刘濞为了运盐,稍微对邗沟进行了维护和扩建。
等到隋朝统一之后,天下开始进入稳定期。天下一稳定,人口就开始增加。据一些统计显示,隋文帝在位24年间,隋朝的人口从建国初的2000万左右,暴涨到了5000万左右。而隋朝首都所在的关中地区,人口密度增加更高,因此首都附近缺粮就成了隋文帝时的一个大问题。
隋文帝在位时,曾想过迁都等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成效有限。等到隋炀帝杨广继位之后,他获得了“上天之子”的福利,也继承了一国之君的责任。他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以及统治的需要,他开始迁都洛阳,并下大力气兴修运河。据记载,隋炀帝在位时,主要兴修了四段河渠。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从河南到江苏的通济渠,这条1000公里长的运河,连接起了黄河和淮河;其次是连接江苏和浙江的江南运河,这段承南接北的运河,加上改造后的邗沟,以及支路众多的广通渠,还有直达洛阳的通济渠,彻底连接让隋朝的首都和南方连上了线。这极大地缓解了隋朝首都附近的粮食运输问题。
当时隋炀帝还让人修筑了一条“不起眼”的永济渠,这条运河最北端的终点在河北涿郡,离北京已经很接近。隋朝覆灭之后,唐朝的统治者因为没有对首都进行大改动,所以他们只是对原有的运河进行了维护,即使新建也没有隋炀帝时代,动辄上百万人一起施工的大动作。因此有人调侃说,唐朝的发展,其实离不开隋炀帝这位昏君的“折腾”。
宋朝因为建国的时候就先天不足,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这个屏障,所以在都城附近“养甲兵数十万,居民百万家”,每年需要外调的粮食大约要600万石左右,因此对运河也十分重视,不过因为大宋的北境不在自己掌控之下,所以宋朝对于运河的贡献,主要是维护,和沿着原有的主干进行辐射。
元朝搞定了宋朝之后定都北京,为了沟通南北运输,所以就开始把之前重心放在洛阳的运河,慢慢向东迁移,因为不用绕道洛阳,所以这条新的南北运河,比原来绕道洛阳的路程,要缩短了900多公里。
不过这条新的南北运河修好以后,并不太实用。因为北方的水少,部分自然河道并不宽阔,所以这条南北运河的总体质量不高,平时运点轻便的东西还凑合,如果运输大宗物资,必须要用高风险的海运。
这个问题到了元朝初年也没有彻底解决,等到朱棣篡位以后,他本想迁都北京(原因详见《朱棣为何要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是真想天子守国门,还是另有原因》),但是大臣一句粮食咋整,就把朱棣给挣不会了。不过朱棣不是一个遇到问题就躲开的人,他后来征调了几十万民夫,花费上百万石粮食,彻底修好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自此“江南熟,天下足”。
过修筑运河这件事并不能一劳永逸,因为古代的工业手段,和治理水患的能力有很多不足,所以运河经常会因为相连的河流倒灌而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据记载,仅1676年一年,因为黄河倒灌引起的决口,就多达30余处。此外当年的淮河也让运河溃堤了上千米。
因为这条运河除了每年要运输400万石的漕粮以外,它的安危还关系到了运河两岸百姓的生计,以及清廷对于江南地区的掌控,所以康熙登基以后,就曾把“三藩、河务、漕运”列为自己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为了保障运河正常起作用,康熙皇帝曾每年需要拨付上百万两的白银,去维护治理南北运河。但是因为各种方面的原因,刚开始的效果并不好。
而康熙是一个博学多才且做事认真的的人,所以他为了更好的了解运河治理的情况,就从公元1684年开始南巡。
在康熙的高度重视之下,运河的修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不过真正让运河改善的,是一个叫靳辅的大臣。 靳辅当时经过自己的深入调研之后,认为要想治理好运河,首先要解决黄河的问题,因为黄河携带了大量泥沙,如果不想办法控制,那么运河因为被倒灌决堤就没办法根治。
因为他的观点和当时“头疼治疼”的思路不太一致,所以康熙一开始还不相信,他当时更相信一个叫于成龙的大臣。 不过在实践过后,靳辅的办法确实起到了效果,于是康熙就开始让靳辅负责治理运河。
但是因为一些方面的原因,靳辅受到了弹劾,不得不中断手头的活,后来他再次被启用以后,又因为去世而没完成对运河的治理。 不过靳辅在世时做出的成绩,和总结的经验,已经够足够后人学习,所以他去世之后运河治理也走了“正道”。不过康熙并不放心这条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运河,因此在靳辅去世以后,也常去亲自视察。
公元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王。翌年,安釐王封魏无忌于信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他因而被称为信陵君。魏无忌出身贵族,礼贤下士,招养门客。曾派门客刺探邻国动静,对秦军东进意图思虑甚深,认为秦必以吞韩并魏为先,故反对亲秦伐韩之策,力劝魏王存韩以保魏
2025-04-30 03:42:53唐朝时期女性的地位非常之高,不仅可以嫁给自己喜欢的人,甚至还可以在婚前谈恋爱,要知道这在清朝的时候都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说唐朝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朝代。与此同时在这个朝代当中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女性,尤其是武则天成为皇帝这件事情就足以见得唐朝是一个非常包容开放的朝代,同时也是一个讲究男女平权的朝代。当然了,在
2025-04-30 02:32:25公元前257年,“长平之战”后,秦军继续向赵进攻,围困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图-长平之战后秦军攻势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往救,又慑于秦的恫吓,命军队驻扎在边界按兵不动。情急之下,魏信陵君急于救赵,窃符救赵,假传君令杀了魏将晋鄙,解除了邯郸之围,从此信陵君确立了在各国中的强大影响力。时隔50年,公元前20
2025-04-30 01:44:12一、从女皇到“太后”,武则天的华丽转身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名字几乎成了权力和智慧的代名词。在705年的那个冬天,一场由张柬之等人发动的神龙政变,却让她不得不从权力的巅峰退下来,将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李显。你以为她会因此黯然神伤,或者愤愤不平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武则天虽然失去了皇
2025-04-30 00:35:34魏无忌出生日期不详,老爹是魏昭王,前辈孟尝君就曾在其父手下打工。魏昭王去世后,哥哥魏圉(yǔ)继承王位,史称魏安釐(xī)王,魏无忌是货真价实的皇室贵胄。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竞争已进入白热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魏无忌为了魏国的将来,积极招揽天下英才。太史公在《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无忌仁爱宽厚
2025-04-30 00:25:1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