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皇帝出巡是非常烧钱的事,康熙又是一代明君,他为何还要六下江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29 00:36:35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曹家曾经显赫一时,康熙6次南巡,有4次都是由曹家负责接待。但是因为频繁地接待,让曹家落下了很大的亏空,结果曹家最终家道中落。

以康熙的智慧,他不会不知道自己南巡是个非常烧钱的事,那么他为什么还要多次南巡呢?

这还要从一条河说起。

公元前486年,把越王勾践打的卧薪尝胆的吴王夫差,决定北伐齐国,从而称霸中原。从南往北大,最大的问题之二,就是军需物资的运输。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夫差修了一条河来连结长江和淮河,这条被称为邗沟的人工河流,就是京杭大运河最早的“源头”。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不光“书同文、车同轨”,也曾在江南进行过运河的修缮,不过他当时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控制自己打下来的天下。汉朝时,因为老刘家的王爷过多,又是各自为政,所以南北运河在一阶段基本没什么太大的发展。也就吴王刘濞为了运盐,稍微对邗沟进行了维护和扩建。

等到隋朝统一之后,天下开始进入稳定期。天下一稳定,人口就开始增加。据一些统计显示,隋文帝在位24年间,隋朝的人口从建国初的2000万左右,暴涨到了5000万左右。而隋朝首都所在的关中地区,人口密度增加更高,因此首都附近缺粮就成了隋文帝时的一个大问题。

隋文帝在位时,曾想过迁都等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成效有限。等到隋炀帝杨广继位之后,他获得了“上天之子”的福利,也继承了一国之君的责任。他为了解决粮食问题,以及统治的需要,他开始迁都洛阳,并下大力气兴修运河。据记载,隋炀帝在位时,主要兴修了四段河渠。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从河南到江苏的通济渠,这条1000公里长的运河,连接起了黄河和淮河;其次是连接江苏和浙江的江南运河,这段承南接北的运河,加上改造后的邗沟,以及支路众多的广通渠,还有直达洛阳的通济渠,彻底连接让隋朝的首都和南方连上了线。这极大地缓解了隋朝首都附近的粮食运输问题。

当时隋炀帝还让人修筑了一条“不起眼”的永济渠,这条运河最北端的终点在河北涿郡,离北京已经很接近。隋朝覆灭之后,唐朝的统治者因为没有对首都进行大改动,所以他们只是对原有的运河进行了维护,即使新建也没有隋炀帝时代,动辄上百万人一起施工的大动作。因此有人调侃说,唐朝的发展,其实离不开隋炀帝这位昏君的“折腾”。

宋朝因为建国的时候就先天不足,失去了燕云十六州这个屏障,所以在都城附近“养甲兵数十万,居民百万家”,每年需要外调的粮食大约要600万石左右,因此对运河也十分重视,不过因为大宋的北境不在自己掌控之下,所以宋朝对于运河的贡献,主要是维护,和沿着原有的主干进行辐射。

元朝搞定了宋朝之后定都北京,为了沟通南北运输,所以就开始把之前重心放在洛阳的运河,慢慢向东迁移,因为不用绕道洛阳,所以这条新的南北运河,比原来绕道洛阳的路程,要缩短了900多公里

不过这条新的南北运河修好以后,并不太实用。因为北方的水少,部分自然河道并不宽阔,所以这条南北运河的总体质量不高,平时运点轻便的东西还凑合,如果运输大宗物资,必须要用高风险的海运。

这个问题到了元朝初年也没有彻底解决,等到朱棣篡位以后,他本想迁都北京(原因详见《朱棣为何要从南京迁都到北京,是真想天子守国门,还是另有原因》),但是大臣一句粮食咋整,就把朱棣给挣不会了。不过朱棣不是一个遇到问题就躲开的人,他后来征调了几十万民夫,花费上百万石粮食,彻底修好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自此“江南熟,天下足”。

过修筑运河这件事并不能一劳永逸,因为古代的工业手段,和治理水患的能力有很多不足,所以运河经常会因为相连的河流倒灌而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据记载,仅1676年一年,因为黄河倒灌引起的决口,就多达30余处。此外当年的淮河也让运河溃堤了上千米。

因为这条运河除了每年要运输400万石的漕粮以外,它的安危还关系到了运河两岸百姓的生计,以及清廷对于江南地区的掌控,所以康熙登基以后,就曾把“三藩、河务、漕运”列为自己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为了保障运河正常起作用,康熙皇帝曾每年需要拨付上百万两的白银,去维护治理南北运河。但是因为各种方面的原因,刚开始的效果并不好。

而康熙是一个博学多才且做事认真的的人,所以他为了更好的了解运河治理的情况,就从公元1684年开始南巡。

在康熙的高度重视之下,运河的修缮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促进,不过真正让运河改善的,是一个叫靳辅的大臣。 靳辅当时经过自己的深入调研之后,认为要想治理好运河,首先要解决黄河的问题,因为黄河携带了大量泥沙,如果不想办法控制,那么运河因为被倒灌决堤就没办法根治。

因为他的观点和当时“头疼治疼”的思路不太一致,所以康熙一开始还不相信,他当时更相信一个叫于成龙的大臣。 不过在实践过后,靳辅的办法确实起到了效果,于是康熙就开始让靳辅负责治理运河。

但是因为一些方面的原因,靳辅受到了弹劾,不得不中断手头的活,后来他再次被启用以后,又因为去世而没完成对运河的治理。 不过靳辅在世时做出的成绩,和总结的经验,已经够足够后人学习,所以他去世之后运河治理也走了“正道”。不过康熙并不放心这条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运河,因此在靳辅去世以后,也常去亲自视察。

相关文章

谈谈你认为的康熙皇帝

历史上的千古明君有很多,康熙是其中之一,那么大家眼中的康熙是怎么一个人? 毛泽东曾经意气风发地点评过几位皇帝:“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诚然,历史上的皇帝,要么着重武功,如成吉思汗般金戈铁马,征战沙场好大喜功。要么沉迷文治,如赵佶、李煜者皆以

2025-02-01 00:41:56

作为清朝唯一御驾亲征过的皇帝,康熙皇帝“打”出了哪些功绩?

前言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六年(1690-1697年)七年间,清王朝与厄鲁特蒙古的准噶尔部进行一系列的战争。期间,康熙帝曾经三次率部亲征,也就是俗称的康熙帝平准战争。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亲征噶尔丹准噶尔部和喀尔喀部都是蒙古的分支。清初,准尔部日渐强大,其首领尔丹的野心也日渐膨胀:而喀尔喀却分为三部

2025-02-01 00:36:01

解密康熙之死

《石头记》第九回至第十三回,映射1722年十一月初九日至十三日。1722年十一月初七日,康熙帝偶感风寒,养病畅春园。并下旨:初十日至十五日,杜绝一切奏章,潜心修养。初九日,康熙又命皇四子胤禛,代替自己去天坛斋戒,准备十五日(冬至)的祭祀大典。期间,胤禛多次违反禁令,探病康熙,并进“独参汤”。十三日凌

2025-02-01 00:27:56

康熙趣事闲聊,看康熙继位秘密及评价

一、康熙的养母康乾盛世无人不晓,台湾收复郑氏之后国人守卫,黑龙江抗击沙俄,都是在康熙的领导下。如此丰功伟绩的皇帝,听说生母早逝,养母将他养大。据记载,康熙生母是佟佳氏,就是孝康章皇后,他比皇上小两岁,15岁诞下龙子,便是玄烨。很多人传言康熙生母是董鄂妃。而董鄂妃曾有过一个儿子,皇上非常喜欢,可惜被

2025-02-01 00:26:35

孟尝君“狡兔三窟”,稳居齐相数十年

图片来源于网络01齐国孟尝君(田文),战国时期四君子之一,受封薛地(今山东滕州东南),齐湣王即位后 以“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为借口罢黜其相位。孟尝君在冯谖的陪同下回到了他的封地薛国,受到薛国百姓的热烈拥护,国人扶老携幼,夹道欢迎。孟尝君见此情景十分感动,不无感慨地对冯谖说:这都是先生您为我买下的

2025-02-01 00:20:53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