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孟尝君门下食客三千,多有能人异士,为什么最后只有一人名留青史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2-06 01:22:00    


孟尝君,名叫田文,曾经做过齐国国相,是齐国最有势力的贵族,和魏无忌、赵胜、黄歇并称“战国四公子”。

孟尝君非常有钱,且仗义疏财,喜欢招揽天下人才,以壮大自己的实力。

据说他门下养了三千食客,可这些食客大多是些滥竽充数、欺世盗名之徒,并没有什么真才实学。

其中最出名的两位食客就是成语“鸡鸣狗盗”的主人,他俩曾经凭借偷狐皮袍子和学鸡叫帮助孟尝君从秦国脱困,他们的本事固然有用,但是都上不了台面,并非什么治世救国之才,所以史书也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姓。

反倒有一个性情古怪、穷困潦倒的老头儿,做到了青史留名,他就是冯煖。

这个老头,既不能飞檐走壁,又没有奇谋妙策,更不会摆兵布阵,他只是给孟尝君办了一件事,而且是办砸了一件事。

冯煖刚来的时候,衣衫褴褛,邋里邋遢,怪模怪样,又不见有什么本事,所以特别不受人待见。

孟尝君把他当做最下等的门客对待,每日只提供粗茶淡饭和最普通的待遇。

按理说这已经很不错了,他既不干事,又不劳动,每天白吃白喝、白嫖白住,该知足了。

可他却闹意见了,整天靠着柱子,敲着那把锈迹斑斑的剑给自己伴奏,高声唱着:“长剑啊,咱们走吧,这里吃饭没有鱼啊!”

孟尝君听到了以后,觉得不成体统,可是又不好赶走他,只好把他的待遇等级提升为中等,每天给他鱼吃。

可是他还不知足,又唱道:“长剑啊长剑,这里简直待不下去了,出门连车子都没有坐的!”

孟尝君心想这人脸皮也真够厚的,平常啥都不干,这下居然还得寸进尺了。

想归想,还是安排下人把他当做上等门客对待,出门让专人给他御车。

过了几天,孟尝君没听见他唱歌了,心里反倒有点儿不踏实,就安排下人询问冯煖还有没有什么需要,他说家里有个老母亲没人赡养,孟尝君就索要地址,送去了衣物、食物等生活用品。

孟尝君养了这么多的闲人,日常开销非常巨大,虽然他颇有资财,可时间久了也有点儿捉襟见肘,入不敷出,于是他在自己的封地薛城放债,让老百姓支付利息来维持他的巨大耗费。

他见冯煖享受那么好的待遇,却整日无所事事,便安排冯煖到薛城去收债。

临行的时候,冯煖向孟尝君告别,并且问他要不要捎带着买些东西回来,孟尝君让他自己看着办。

可是,冯煖到了薛地以后,就把所有借债的老百姓集合起来,不仅一分钱没要,还当着他们的面把所有的债券都给烧了,老百姓们欢呼雀跃。

大家说这人靠谱不靠谱?人家孟尝君给他吃给他穿,出门让他坐车,还帮他赡养老母亲,他不仅不思报答,还给恩人来了招“釜底抽薪”,这下好了,孟尝君要破产了。

回去复命的时候,他向孟尝君讲明了实情,孟尝君气得七窍生烟,差点儿没一口老血吐他到脸上,恶狠狠地说:“你把债券都烧了,我那三千食客吃啥?”

冯煖不慌不忙地回答说:“临走的时候,你让我自己做主,看这里缺点儿什么就买点儿什么回来,我看这里啥都不缺,缺的就是老百姓的情义,于是就买回来了。”

孟尝君听后,也觉无可奈何,只好作罢。

后来,孟尝君因为声望过大,受到齐王的猜忌,齐王将他罢了相,他只好离开临淄,返回自己的封地薛城。

因为他失去了权势地位,又没有了钱财,他手下的三千食客都离他而去,只有冯煖留了下来。

前往薛城的时候,孟尝君坐在车上,冯煖为他驾车,到了距薛城还有一百里的地方,薛城全城男女老幼,全部自发出来迎接。

此时,孟尝君才终于体会到冯煖的一番苦心,感慨地说:“你过去给我买的情义,我今天终于看到了。”

冯煖前前后后就干了这么件事,既不算惊天动地,也没有震古烁今,那他凭什么能够从三千食客中脱颖而出,流传千古呢?

我想了又想,后来才发现,原来他最大的功绩就是替孟尝君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也为天下所有的王公贵族和士大夫能够做对选择指明了方向。

就拿孟尝君来说吧,豢养食客是他最大的特点,但也是他最大的缺点,因为这一行为存在很多的弊端,而且弊大于利。

不分莨莠,虚耗钱财

孟尝君招揽门客,盲目追求一个“多”字,广开大门,来则养之,多多益善,从来不观其德行、量其才能,虽然为自己博得了虚怀若谷、礼贤下士的美名,可是豢养的门客却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多数都是混水摸鱼、徒有其表之辈。

孟尝君将门客分为三等,第一等出门乘车,第二等吃饭有鱼,第三等粗饭待之,但是却不注重甄别考核,划分等级只凭借第一印象,导致鸡鸣狗盗之徒可以成为他的亲信,常伴左右,而具有真本领的冯煖却沦为下等门客,如此一来难免会埋没真正有才能的人。

更何况孟尝君手下有这么多尸位素餐的庸人受到重用,真正的贤人、高人又怎么能屑于和他们为伍呢?

所以说,孟尝君每年斥巨资豢养门客,其实就是花冤枉钱,不仅没有招来真正的能人,反而给自己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可谓徒为虚名,百无一利耳。

树大招风,危机四伏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臣下架空君上几乎已经成为家常便饭,比如各诸侯国架空周天子,赵、韩、魏三家分晋,还有鲁国的季氏专权,此等例子数不胜数。

孟尝君是齐国国相,又是最有势力的贵族,齐王不可能对他有百分之百的信任,怀疑、猜忌和监视肯定是少不了的。

孟尝君想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只有两种选择,要么韬光养晦,隐藏实力,伺机而动,一举夺得齐国政权,要么保持低调,谦虚谨慎,明哲保身,做好自己的辅弼之臣。

可是他既不想反叛,又不知低调,而是大张旗鼓地招贤纳士,加之他招揽的那些门客,只是进入他自己的私人幕府,并非能够为齐王所用,因此时间久了,齐王必定会怀疑他的忠诚,忌惮他的能力,直至最后将他免官罢相。

从整个东周的大环境来看,孟尝君声明鼎盛,门客众多,实力雄厚,也会引来其他国家的关注和忌惮,比如秦国就一度将他视为政敌,为了防止他帮助齐国发展壮大,还曾经将他软禁在秦国,包括最后他被罢相也是秦国暗中派人到齐国散布谣言所致。

所以说树大招风,孟尝君花重金招贤纳士,招来的不是辅佐自己的忠臣良将,而是要致自己于死地的重重陷阱。

与民争利,渐失人心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为君者最忌与民争利,与民争利就会渐失民心,失去民心便会失去天下。

孟尝君是齐国之相,又是薛城的执政者,他个人的成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壮大都离不开老百姓的支持和拥护,如果缺少老百姓的支持,江山就是不稳固的,他的地位和权力也是朝不保夕的。

他广招天下贤才,花重金豢养三千食客,表面上看似众望所归,群贤毕至,实质上却与广大的人民背道而驰,渐行渐远。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也没有金山银山,要养活这么多白吃白住的人,只能从老百姓身上打主意,他采取的方式是放债给老百姓,从中抽取利息。

众所周知,债务关系是一种矛盾关系,利息太高、到期不能还款、追债讨债、躲债逃债都极易引发矛盾,小的矛盾积累多了就会引发大的问题,长此以往,孟尝君作为一名执政者,就会逐步站到人民的对立面,这是相当危险的。

更有甚者,假如他的“财政赤字”再大一些,可能老百姓支付的利息也远远不能满足他的需要,那他该当如何呢?贪污受贿、增加赋税还是巧取豪夺呢?

因此,孟尝君花那么多钱,花那么多精力,付出那么大的代价,只是为了收买一小部分人的心,可是却因此丧失了绝大部分老百姓的心,这是极不明智的,是会让他乃至整个齐国都走向颠覆的。

结束语

中国有位哲人说过: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冯煖这名老者没有给孟尝君带来任何财富,也不能替孟尝君带兵打仗、攻城略地,可是他帮助孟尝君发现问题,纠偏正向,教会孟尝君如何治理国家和对待老百姓,同时又以他的实际行动告诉全天下所有的执政者什么叫“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因此,他是最贤德的,他是最明智的,他的功绩是最卓著的,孟尝君三千食客,唯有老者冯煖可流芳千古。

相关文章

赵武灵王的惊天战略如果实施了,能灭掉秦国吗?

赵武灵王的谥号可能是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因为其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前面的武是美谥,而后面的灵则是典型的恶谥。从这个谥号就能看出后世赵君在评价他的时候内心有多复杂。作为战国最为杰出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赵雍绝对是同时代的另类。在秦国日益崛起,其他诸侯不得不对秦国虚与委蛇的时候,他却在琢磨如果打击秦国!不

2025-09-06 11:21:43

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武安君白起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战场上?

了解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秦赵长平之战的秦军最高统帅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武安君白起,而战后的坑杀几十万赵军也成为白起最大的一次“人屠”。但奇怪的是,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并没有出现在战场上。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秦国从一开始就对赵国的战略决战来准备

2025-09-06 09:52:28

李广之所以一辈子没被封侯,是因为与匈奴战败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广这位 “飞将军” 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他一生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屡立战功,威震边疆,然而最终却未能被封侯,这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也引发了后人的诸多猜测。有人认为,李广一辈子没被封侯与他和匈奴的战败经历有关。公元前 129 年,汉武帝派李广等四位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出击匈奴。李

2025-09-05 01:35:54

为什么商鞅认定:百姓越弱、越愚昧,国家反而越强大、越稳定

引言关于商鞅,有两个词语大家耳熟能详,一是著名的“商鞅变法”,二是“徙木立信”。如果单从这两个词语,能让我们感受到商鞅是一位有魄力、有计谋、厉行革新的正面人物。(商鞅)但是,司马迁却在《史记》如此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为什么司马迁要对商鞅做此评价?可能一切都要从《商君书》里的驭民五术说

2025-09-05 00:52:13

张仪为什么得不到秦武王的重用,还放任他到魏国做官?

张仪是高深莫测的鬼谷子的学生,他在出山后到了秦国,获得了秦惠文王的信赖,并得以重用,秦王任命张仪为国相。他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但是在秦武王继位后,张仪却失去了信任,秦王还放任他离开了秦国。秦武王之所以不信任张仪,其实从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这样了。根本原因在于秦武王孔武好战,与张仪的政

2025-09-04 06:07:0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