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保天下的清代名臣——汉人洪承畴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2-07 00:00:55    

洪承畴,明末清初人,生于福建,生卒年为1593至1665年。他自幼家境贫寒,但是聪明好学,头脑灵活,勤奋读书,而且胸怀大志,深受老师和同窗的喜爱。

洪承畴23岁考取举人,24岁中进士,从此进入仕途,洪承畴一路升官,官至两道参政。崇祯年间,洪承畴奉命与李自成、清王朝作战,为明王朝守卫国土立下了汗马功劳。

崇祯十三年年,皇太极率兵包围锦州,边关告急。洪承畴带领部队出山海关,助阵宁远解救锦州,洪承畴主张步步为营,缓慢围困敌军,而兵部尚书却主张速战,并派监军从中作梗。洪承畴没有援军、又无粮草,所以军兵无斗志,又遭清军伏击,损失惨重,被困松山城达半年之久,突围之日被清军俘获。

洪承畴作为一名汉人,自幼受到汉文化的教导,认为清王朝为异族,所以曾一度绝食,只求速死。然而皇太极极其赏识他,处处施以恩厚,洪承畴多番考虑,认为清王朝对人民恩养,而明王朝已到了腐朽的地步,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水火,减少生灵涂炭,于是归顺清廷。

洪承畴后随清军入北平,多尔衮采取洪承畴维稳的策略、遵循明礼、复用明朝官员,满汉不分,不杀人不放火,恩养百姓。

洪承畴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参与国家大计之机,对清朝的政权建设,稳定社会秩序提出一系列措施,促进了清朝初年社会经济的发展。

洪承畴受命招抚江南各省,采取安抚的政策,在政治上联络社会名流,以原官留任为条件招抚安徽、江西等江南多地。郑志龙的福建等地就是其一,避免了一场灾难性战争。文化上则连续开科取士,延续汉人王朝的做法,弘扬汉族及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这些措施对缓和民族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生产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665年洪承畴病逝,终年73岁,墓葬在北京西直门外八里庄。洪宅在南锣鼓巷59号,有机会各位可以去参观一下。

洪承畴作为一个恰逢朝代更迭的时期,他做出了明智的选择。他的施政举措最大地保护了百姓免受战火的涂炭、延续了汉文化、团结了各民族、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统一。不论他是不是一个投降清廷的明臣,他在历史的长河中,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他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关文章

赵武灵王的惊天战略如果实施了,能灭掉秦国吗?

赵武灵王的谥号可能是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因为其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前面的武是美谥,而后面的灵则是典型的恶谥。从这个谥号就能看出后世赵君在评价他的时候内心有多复杂。作为战国最为杰出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赵雍绝对是同时代的另类。在秦国日益崛起,其他诸侯不得不对秦国虚与委蛇的时候,他却在琢磨如果打击秦国!不

2025-09-06 11:21:43

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武安君白起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战场上?

了解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秦赵长平之战的秦军最高统帅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武安君白起,而战后的坑杀几十万赵军也成为白起最大的一次“人屠”。但奇怪的是,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并没有出现在战场上。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秦国从一开始就对赵国的战略决战来准备

2025-09-06 09:52:28

李广之所以一辈子没被封侯,是因为与匈奴战败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广这位 “飞将军” 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他一生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屡立战功,威震边疆,然而最终却未能被封侯,这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也引发了后人的诸多猜测。有人认为,李广一辈子没被封侯与他和匈奴的战败经历有关。公元前 129 年,汉武帝派李广等四位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出击匈奴。李

2025-09-05 01:35:54

为什么商鞅认定:百姓越弱、越愚昧,国家反而越强大、越稳定

引言关于商鞅,有两个词语大家耳熟能详,一是著名的“商鞅变法”,二是“徙木立信”。如果单从这两个词语,能让我们感受到商鞅是一位有魄力、有计谋、厉行革新的正面人物。(商鞅)但是,司马迁却在《史记》如此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为什么司马迁要对商鞅做此评价?可能一切都要从《商君书》里的驭民五术说

2025-09-05 00:52:13

张仪为什么得不到秦武王的重用,还放任他到魏国做官?

张仪是高深莫测的鬼谷子的学生,他在出山后到了秦国,获得了秦惠文王的信赖,并得以重用,秦王任命张仪为国相。他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但是在秦武王继位后,张仪却失去了信任,秦王还放任他离开了秦国。秦武王之所以不信任张仪,其实从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这样了。根本原因在于秦武王孔武好战,与张仪的政

2025-09-04 06:07:0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