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洪承畴科举中进士,后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在明末农民起义的战事中屡立战功,升任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年间转任蓟辽总督 ,崇德七年(1642)二月,松山副将夏成德开城降清,城陷,统帅洪承畴被擒。
被擒后的洪承畴绝食数日,拒不肯降。皇太极派所有能动用的人前去劝降,均被大骂而回。皇太极又舍不得杀掉他,于是将他送到盛京三官庙中优养起来。不时派能言善道的满汉大臣前往游说,洪承畴始终不松口。
不过,后来洪承畴还是降了清,至于为什么会降,历史上传出了两种版本的传说:
第一个是“三官庙庄妃说降”。
洪承畴被俘后,遭软禁在盛京三官庙中,备受优待,却始终不移其志。这使皇太极颇为烦恼,在后宫憩息时,每每长吁短叹,无计可施。于是聪慧机敏的西宫庄妃布木布泰(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太后)自告奋勇,愿只身前往三官庙说降洪承畴。庄妃布木布泰费了一个夜晚的唇舌,在谈笑间改变了洪承畴坚定七十余日的拒降求死之念,第二天,终于向大清国投降了。
这一传说起源甚早,清初若干稗官野史中都或多或少有些记载,流传甚广。
然而庄妃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人,来到满洲,学的是满洲话,根本不通汉语;洪承畴当然也绝不会通满蒙语言。两人既无法以语言沟通,何能说降洪承畴?何况当时皇太极就大清国皇帝位已历四年,兵强马壮,谋臣众多,与大明争天下指日可待,岂有利用自己爱妃色诱被囚之敌的道理。
第二个是“范文程劝降说”
《清史稿》卷二三七洪承畴传中曾有一段提到的经过:
上(皇太极)欲收承畴为用,命范文程谕降。承畴方科跣谩骂。文程徐与语,泛及古今事。梁间尘偶落,着承畴衣,承畴拂之去。文程遽归,告上曰:“承畴必不死,惜其衣,况其身乎!”
皇太极命最受宠信的吏部尚书范文程前去劝降,看他是否果有宁死不屈的决心。范文程至,洪承畴则大肆咆哮,而范文程百般忍耐,不提招降之事,与他 谈古论今,同时悄悄地察言观色。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皇太极:"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皇太极接受了范文程等人的意见,对洪承畴备加关照,恩遇礼厚。隔日(五月四日),皇太极亲临太庙,洪承畴立而不跪。皇太极嘘寒问暖,见洪承畴衣服单薄,当即脱下自己身上貂裘,披在洪承畴的身上。五月初五日,洪承畴偕祖大寿 等降将正式举行了投降仪式,在皇太极面前俯首称臣。
投降清朝的洪承畴,曾在1644年清军入关时,向多尔衮建议:"我兵之强,流寇可一战而除,今宜先遣官宣布王令,示以此行特期于灭贼,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谅财物之意。仍布告各府县,开门归降,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城下之日,官吏悉诛,百姓仍予安全。有首倡内应者,破格封赏。此要务也。"多尔衮采纳他的建议,于山海关击败李自成的农民军后,向明朝官民发布出师告示,结果大军所过州县及沿边将吏皆开门款附,收到极大的政治效果,以较少代价平定了江南。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