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顺治年间,洪承畴已身居宰相的高位。
早年,洪承畴在明朝是一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出任过蓟辽总督。
公元1641年,清军围困关外要地锦州,洪承畴率13万大军火速驰援,结果明军大败,洪承畴被清军俘虏。
洪承畴被俘以后,被解送到盛京(今沈阳)。清太宗皇太极对洪承畴势在必得,于是派出他非常倚重的文臣范文程,去劝降洪承畴。洪承畴觉得自己身为统帅战败被俘,已是奇耻大辱,对劝降更是反感透顶。
期间,甚至挥舞拳头,破口大骂。范文程对一时“转不过弯”的洪承畴,不恼不怒,十分冷静,耐心对待,他细心地观察洪承畴的细微表情,分析他的每一个动作,揣度他的每一句话。一直等他骂够了,才开口。
忽然,屋顶掉下一些尘土,落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小心地拂来拂去,并轻轻地抚平褶皱。这一拂尘的细节,当然没有逃过范文程的眼睛,范文程立即揣度出洪承畴的个性和此刻的心理状态。
范文程回去立刻对清太宗说:“洪承畴一定不想死,连衣服都那样爱惜,何况是生命!至于他的绝食、自戕等招,只不过是掩饰内心的恐惧罢了。”清太宗摸到洪承畴的底细后,决定亲自会见洪承畴试一试。
一见面,清太宗不想一开口就劝他降清,决定用情感打动他的心。因此见到衣着单薄的洪承畴第 一句话就是:“将军难道不冷吗?”说着就把自己身上穿的貂皮大衣脱下,披在洪承畴的身上。
清太宗这一简单又温馨的举动,很快弱化了洪承畴对大清的敌意,他面对这位清初皇帝,仔细打量着,沉默了良久,也纠结了良久,便深有感触地说:“真是一位有治世之才的君主啊!”说完,竟请求降清。
清太宗非常重视降清的名将,因此,对洪承畴格外礼遇,委以重任。而已无退路的洪承畴也死心塌地为清太宗这位新主子卖命。
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洪承畴降清以后,但在明朝的首都北京,却传出洪承畴已兵败战死的消息。
崇祯皇帝为洪承畴的牺性而痛哭惋惜,要为这位为国赴难的将军举办盛大的哀悼仪式,决定设立16个祭坛,崇祯皇帝亲自临祭。当崇祯登到第九祭坛时,突然传来洪承畴已降清的消息,这一噩耗,使崇祯皇帝精神崩溃了。从九坛下来后,昏昏沉沉,已意识到明朝气数已尽,足见洪承畴这个人在崇祯心中,在当时是多么重要了。
说起洪承畴,福建南安东人,家境不怎么好。在他十二三岁时,家里穷困潦倒,难以为生,当地富翁沈百五见他可怜,便把他接到家中抚养,又见他头脑有灵性,便倾注心力培养,并亲自为他讲授经史和诸子学说,使洪承畴的才识有很大长进。而洪承畴对沈百五的培育和教养之大恩,也感念在心,尊称他为伯父。
沈百五把洪承畴培养长大以后,洪承畴的确没有辜负这位伯父大人的期望,1616年,考中进士,后来竟成长为明朝的一位重臣。
洪承畴为报答沈百五的大德大恩,在朝廷中大力举荐沈百五,因而崇祯皇帝下诏,令沈百五在朝廷中做官。
清兵进人山海关,正挺进北京,沈百五听说洪承畴已经降清了,他既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也不相信这个消息的真实性,认为自己亲手选拔培养的后生,怎么会叛明降清。当他弄清楚洪承畴降清的消息是千真万确时,他竟伤心地落泪了。
沈百五虽然是一个家财万贯的富翁,但他不随风飘摇,对于明朝异常忠贞。他联络各地的抗清力量,从事抗清斗争,可惜他后来也被清军俘虏了。上天的安排竟是这样的奇巧,洪承畴又与沈百五见面了,两人同是清军被俘人,但这时的洪承畴已是清军的宠儿,而沈百五却是清军的阶下囚。此时的洪承畴居高临下,面对这位对他有大恩的伯父,他开始劝降,不要抗清。
沈百五对洪承畴的劝降,听在耳里,恨在心里。他故意装作不认识洪承畴,说:“我的眼睛已经瞎了,你是谁?”洪承畴回答说:“我是洪承畴,受伯父养育,难道忘记了吗?”沈百五立即沉下脸来,大叫:“胡说,洪承畴深受大明国恩,早已在辽西阵亡殉职了。你是什么人?竟敢冒充洪承畴,想叫我降清,去做一个不忠不义的人?”
说完,怒气冲天,揪着洪承畴的衣领,狠狠地打了几个大嘴巴,打得洪承畴的眼晴直冒火星,但他只得默默地领受着这位大恩人的愤怒谴责和痛打,备感羞愧难当地说了一句:“人各有志,不可强求。”惭愧而又谦卑地捂着被打疼的脸十分纠结地退下了。
沈百五是硬骨头,死不降清。清军见他难以回心转意,便把沈百五杀害了。洪承畴和沈百五同是明朝大臣,一个已降清做大官,一个宁死不屈,壮烈而被杀害,真是各有其志呀!沈百五扇了洪承畴几个大嘴巴,这是沈百五给洪承畴上的节操课:如何做人臣!
历史翻开了下一页,明朝灭亡,清朝兴起。洪承畴作为明朝的人臣,已失忠节。但无论是现在还是当时,对变节者都十分痛恨,发自内心地看不起。也难怪乾隆,将其编入《贰臣传》以示羞辱,坐实了他千古二臣的骂名。看来,有些事真得只能看,不能碰!
据历史记载,洪承畴败降后,作为清朝的人臣,力劝大清施仁政,安邦济民,维护民族团结,对稳定政局也算作出了一定贡献。
为何李世民那么心急,明明李渊还活得好好的,他便已经忍不住要当皇帝了?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早上,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门口亲手射死了太子李建成。事后李渊立李世民为太子,并在两个月后禅让皇位。那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的动机又是什么呢?其实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政变之前,就已经手握兵权掌握了朝廷,玄武
2025-05-26 01:08:52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权力、欲望与历史的吊诡盛世明君,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的功绩被历史铭刻,他的“贞观之治”更是成为后世帝王的楷模。在这光辉荣耀的背后,却隐藏着一段血腥残酷的往事——玄武门之变。手刃亲兄弟,逼父退位,李世民的帝王之路,究竟是天命所归,还是欲望驱使?一、 血染玄武门:一场权力与欲望
2025-05-26 00:31:52唐太宗李世民,一个名垂青史、家喻户晓的皇帝,一个与秦皇汉武齐名、有文韬武略的皇帝,一个曾经被封为法家代表人物的皇帝,一个因执行所谓“让步政策”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皇帝,一个因在各种电视剧中热播、在通俗作品中细说或戏说而被老百姓街谈巷议的皇帝,一个唯独历史家已经无话可说的皇帝!《光明日报》特约清
2025-05-25 00:33:17硝烟弥漫的战国时代,群雄逐鹿,英雄辈出,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有一群人,他们出身高贵,却心系天下;他们礼贤下士,广交天下英豪;他们仗义疏财,不惜一掷千金,他们,就是史称“战国四公子”的传奇人物,而在这些闪耀的名字中,信陵君魏无忌,无疑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位,他以“窃符救赵”的英勇壮举名垂青史,他的军事
2025-05-25 00:21:22唐太宗李世民(599年1月23日—649年7月10日),祖籍陇西成纪,一说陇西狄道,又说钜鹿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受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
2025-05-24 00:51:42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