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吴三桂如果不造反,他能够获得善终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2-28 00:33:17    

满清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其发家史一直被西方史学界认为是一个奇迹。

直到入关之时,清廷的嫡系部队八旗满洲只有大约六万人,靠这点人想统一天下无异于痴人说梦。

满洲人口有限,导致八旗兵力不足

为此早在黄台吉时期,清廷就开始吸纳蒙古人和汉人加入八旗,建立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将八旗兵力扩充至十余万人,有了争天下的资本。

到1644年清军入关,面对关内风起云涌的抗清武装,清廷进一步吸纳前明降兵,将体健强壮之人编入八旗,俗称新汉军。

虽然汉军旗人的地位在八旗中是比不过满洲和蒙古旗人,但至少是进入统治阶层,享受着大量特权,地位要比明代时期的军户高多了。

普通的汉军旗人尚且如此,将官投降的话肯定地位更高。

明代边军

从黄台吉到顺治,清廷对于投降的前明将领还是比较大方的,封王者就有五人,分别是:

定南王孔有德

靖南王耿仲明

平南王尚可喜

平西王吴三桂

义王孙可望

其中平西王吴三桂是五个汉王之中实力最强,功劳最大的。

吴三桂

吴三桂原本为明朝山海关总兵,领着五万人驻守山海关。自松锦大战之后,明廷在关外据点都被清军拿下了,山海关成为明清大战的最前沿,明廷让吴三桂驻守此地,可见对他还是很器重的。

吴三桂镇守山海关期间,行事作风非常谨慎,或者说是非常狡猾,对于朝廷的征召总是慢半拍,遇到战事能拖就拖,尽量保存自己实力。

至李自成兵临北京之前,崇祯皇帝被迫召吴三桂入京勤王,并封他为平西伯,以示拉拢。

只可惜吴三桂并非忠臣,对于崇祯征召,吴三桂虽俸召,但依然行动迟缓,直到北京陷落,他还在路上晃荡呢。

眼瞅着李自成拿下了北京,京内官员皆降,吴三桂起初也想投降。但很快吴三桂便得知闯军在京城大肆拷打前明官员,勒索钱物,这让吴三桂大失所望。

后来吴三桂得知自己在京城的府邸也被闯军洗劫,吴三桂担心自己交权后沦为鱼肉,于是转而去联合清军。

吴三桂最初并不想降清,他的目的是借兵,与清军联合,事成之后割地相谢。

但多尔衮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在李自成与吴三桂大战时作壁上观,逼迫吴三桂剃发降清。

拿下北京后多尔衮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郡王爵,以示嘉奖。

但此时清廷并不信任吴三桂,多尔衮不允许他带兵进京,甚至不允许他在城外驻扎,要求其立即跟随英亲王阿济格去追击败退陕西的李自成。

1645年清军攻占西安,中原地区已经被清军占领,多尔衮开始打压吴三桂,将其调回辽东予以监视。

对此吴三桂也没啥办法,只有夹着尾巴做人,事事小心,不断向清廷表忠心。

直到两年后,由于清廷在西北的战事不顺,于是再度启用吴三桂,允许其继续指挥本部兵马,进绞西北地区的闯军残余势力。

重掌兵权的吴三桂别无选择,他拼命地镇压抗清武装,以此换取清廷的信任。

从陕西到缅甸,吴三桂领着自己的五万大军横扫整个西部地区,为清廷征服关内立下了悍马功劳。

1659年吴三桂攻下云南,清廷允许他在滇开府,总揽云南军政大权。

1662年吴三桂弑杀永历帝朱由榔,清廷大悦,晋封其为平西亲王,又令其兼管贵州,吴三桂权力达到顶点。

但也正是在此之后,清廷开始提防吴三桂,毕竟狡兔已死,走狗迟早都得烹了。

事实上吴三桂不该杀永历帝,留着永历帝,清廷就得依仗他,而杀了永历帝,他的利用价值就大大降低了。

自康熙继位起,清廷就在不断削减吴三桂的权力,将云贵两省的行政权力渐渐从他手中剥离,对他军饷开支也加大限制,吴三桂和朝廷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

不过清廷中的大部分官员并不想强行裁撤包括吴三桂在内的三个藩国,孝庄等人的意见是慢慢来,等吴三桂死了再说。

可是年少气盛的康熙偏僻就是等不得,借着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的机会下令撤藩,彻底逼反了吴三桂。

年少时期的康熙

在吴三桂眼中,他为大清立下了赫赫战功,没有他的冲锋陷阵,清廷绝不可能拿下西南地区。

而如今天下才刚刚初定清廷便要卸磨杀驴,这让他的老脸往哪搁?当了半辈子大汉奸,结果却让人耍了,吴三桂岂能不反?

不仅是吴三桂,清廷在统治逐渐稳定后也不断降低汉军旗人和绿营兵的待遇,导致许多清军官兵在得知吴三桂起兵后也纷纷反清。

吴三桂起兵之初整个西南全反了

平心而论,吴三桂造反完全是被康熙逼反的,如果换成顺治,吴三桂肯定不会造反。

当然,作为一个异姓王,吴三桂即便不反,他的王位也传不了几代。

纵观中国历史,历朝历代的异姓王都没啥好结果,就连掌权的同姓宗王也是皇帝想要铲除的对象,更别提清朝还有满汉之别,清廷削藩是迟早的事儿。

但不论如何,康熙强行削藩确实是一大政治失误,致使西南诸省陷入兵祸,让刚刚有所恢复的川渝等地再度成为人间炼狱。

至战争结束后,四川地区人口百不存一,即便是成都也不过万余人口,可见战祸之惨烈。

相关文章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元前258年,长平之战后,秦国再次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胜)向魏国的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公子无忌)求救。心细的人会有疑问,这应该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情,怎么成为了两位公子之间的私人交往故事了。原来,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的求救使者络绎不绝。平原君责备信陵君,

2025-05-12 01:25:58

刘邦的偶像、四大公子之首的信陵君为何酗酒而亡?报国无门

信陵君是战国末期一个特别有名且特殊的人物。当年站在乱世舞台上的有这样一个群体,就像以前的F4,号称“战国四大公子”。他们全都是在当时战国诸雄当中有一定名气,担当一定的爵位,左右了一定的国政的封侯。不是诸侯王的子侄兄弟,就是诸侯王的丞相大臣。分别是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

2025-05-12 01:18:55

唐太宗李世民才是历史上名副其实的战神?

(一)23岁得封天策上将23岁的你,在做什么?23岁的李世民,以3500玄甲军打头阵,以少胜多击溃了王世充、窦建德联军数十万,并且生擒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强敌。战功累累的李世民,被父亲李渊赐天策上将的封号,设置天策府,统领文臣武将,权力达到顶峰。天策上将,位列于王公之上,是仅次于皇帝和太子的第三号人物

2025-05-11 01:26:51

战国时期,魏国公子信陵君有大功于国家,为何最后却落寞而终?

战国时期,信陵君以一己之力压制住了秦国东侵的脚步,挽救了赵国,为魏国,甚至为所有的中原国家争取了十年时间,但却仅仅因为魏安釐王的不信任导致信陵君落了个悲剧的结局。身为魏国的君主,魏安釐王并没有太多本事,但他的弟弟魏无忌,也就是信陵君可不一样,信陵君为人谦逊和善,十分会任用贤能,有几分魏文侯的味道。魏

2025-05-11 00:16:22

杀晋鄙,救邯郸,招贤纳士大败秦军,信陵君之死!

导语:信陵君一行很快就到达了魏国10万大军的屯军之所邺,一路无话。信陵君很快就见到了晋鄙,将自己手上的半块兵符拿了出来,与晋鄙手中的另外一半合在一起,没有丝毫误差。不过晋鄙心中还是很奇怪,魏王在自己带兵之初,就特别下令,让自己好生带领魏军,切不可以擅自去救援邯郸,不可擅自和秦军交战。如今魏王只字未提

2025-05-10 00:27:0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