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吴三桂拥兵30多万,清朝足足用了8年,为何才平定叛乱?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01 00:39:21    

首先,我们聊聊三藩的由来。在明朝统治的末期,吴三桂、孔有德、耿继茂、尚可喜等人,先后投降了清朝。在清朝南下的过程中,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后来,这4位将领被清朝册封为王。不过,在西南战场上,南明名将李定国两厥名王,其中,就包括了孔有德。所以,清朝初期的4王变成了三藩。在清朝统治的初期,基础并不牢固。

尤其是南方各地,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从顺治皇帝在位时期,形成了吴三桂镇守云南、尚可喜镇守广东、耿继茂后代耿精忠镇守福建的格局。其中,吴三桂的兵力最强。在清朝规定的编制中,吴三桂可以拥有33000官兵。耿精忠和尚可喜,都可以拥有9000官兵。不过,这仅仅是清朝规定的数字,三藩的实际兵力远远超过了账面数字。

三藩在各地的封地,拥有人事任命、财政调拨等一系列特权,并且能够私自铸钱、征税。利用这些渠道,三藩都组建了大量的“私兵。”在三藩中,兵力最少的尚可喜,实际兵力也达到了2万多人。至于实力最强的吴三桂,长期维持着7万多人的部队。33000为清朝要求的数字,其余4万余人则是私兵。对于三藩,清朝一直非常忌惮。

康熙皇帝曾经表示:“朕听政以来,以三藩及河务、漕运为三大事,夙夜厪念,曾书而悬之宫中柱上。”由此可见,三藩成为了康熙皇帝的心腹大患。1673年,截至尚可喜主动请求返回辽东的机会,康熙皇帝认为:“三桂等蓄谋久,不早除之,将养痈成患。今日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先发”。不得不说,康熙皇帝的准备不足,认为三藩不敢反。

与此同时,三藩则认为朝廷不敢撤藩。因此,在康熙皇帝下达撤藩命令以后,出现了三藩匆忙发动叛乱、清朝匆忙调兵应对的尴尬局面。由于三藩根据深厚,门生故旧遍布南方各地。1673年,叛乱发生以后,吴三桂集团先后占领了云南、贵州、四川、广西、湖南全境,还包括了湖北、陕西、广东的部分区域。随着地盘的扩大,吴三桂军队的数量持续增加。

在鼎盛时期,吴三国集团的总兵力,达到了30多万。仅仅是在湖北一线的主力集群,吴三桂集团就集中了将近20万军队。与此同时,盘踞福建的耿精忠,先后攻占了江西、浙江的大片地区,整个长江以南都在摇摇欲坠。在三藩之乱开始的头两年,清朝由于准备不足,甚至出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不得不说,这这一阶段,清朝内部出现了很大的失误。首先,历经20多年的太平岁月,清朝引以为傲的八旗精锐,战斗力已经大大下降。第二,清朝内部的一系列名将已经凋零,康熙皇帝临时选拔的很多“将二代、将三代”,都是绣花枕头,根本难堪大用。因此,在三藩叛乱爆发的前期,出现了三藩主动进攻、清朝被动防御的情况。

当时,清朝在陕西、湖北、江西、浙江等地围堵三藩,根本就无力主动进攻。当然,三藩内部也有各方面的问题。首先,吴三桂试图割据长江以南,甚至愿意与清朝和谈,白白浪费了几个月的宝贵时间,既没有北上,也没有东进。第二,三藩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控制广东的尚之信,一直是“墙头草。”耿精忠与台湾郑氏集团的郑经,为了争夺地盘,大打出手。

利用上述的契机,清朝逐步稳住了阵脚。一方面调集部队、分化瓦解,另一方面选拔了岳乐、图海等名将。鉴于三藩的实际情况,清朝首先在江西打开了局面,成功切断了吴三桂集团与耿精忠集团的连接部分。紧接着,封堵吴三桂集团的统治,集中兵力打击耿精忠集团。穷途末路之下,耿精忠选择了投降。随着耿精忠的投降,广东的尚之信也随后投降。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清朝开始集中兵力打击吴三桂集团。当然,吴三桂集团并不弱,拥有吴国贵、马宝、胡国柱等大将,甚至屡屡击败清朝军队,打得清朝军队“友军有难,不动如山。”1679年,匆忙称帝的吴三桂去世。随后,吴三桂集团陷入了动荡局面,几个大将和勋贵之间相互内斗,造成了集团内部元气大伤。清朝开始逐步占据优势,一步步反击。

截至1681年,清朝利用足足8年时间,终于成功平定了三藩之乱。在镇压三藩之乱的过程中,清朝军队的表现并不好,出现了战斗力下降、新一代将领缺乏经验、武器装备陈旧等诸多问题。公正的说,在三藩之乱中,吴三桂并不是一点机会没有。

饮马长江以后,吴三桂手下的主要谋士们,先后提出过3个都非常可行的方案。第一方案,进攻荆襄等地,进一步谋取中原。第二方案,顺江东下,控制清朝的江淮等地,与清朝形成“南北朝”的格局。第三方案,从汉中进攻关中,进而控制整个西北地区。可是,吴三桂没有选择任何方案,而是选择了“看看再说。”结果,骑虎难下。

相关文章

魏王猜忌信陵君是因为后者有继承权?浅解战国后期魏廷之破局方案

在信陵君魏无忌近乎传奇一般的事迹中,魏安釐王对其的猜忌几乎可以说是从始至终。在《魏公子列传》中,史家开篇就记有魏王因信陵君在赵廷的信息源而产生猜忌的情况,这种猜忌一直延续到了魏安釐王晚期,魏王在秦国散播的谣言下持续对信陵君持猜忌态度,一直到两人于同年逝世。这种说法甚至延续到了西汉初年,在魏国遗民口中

2025-05-04 02:10:04

为什么信陵君魏无忌影响力最大?因信陵君窃符救赵吗

战国末期,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中,为何魏国魏无忌信陵君影响力最大?首先,信陵君,礼贤下士,广收天下人才,名声显达于诸侯,天下人才归附者多。其次,信陵君魏无忌才能出众。信陵君魏无忌派出门客,收集各国情报,对秦国一统天下,灭六国,深刻了解。所以,主张联纵抗秦,

2025-05-04 01:46:39

中国历史人物之—— 李世民

李世民,生于公元五九八年(隋文帝开皇十八年)十二月,卒于六四九年(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他的父亲李渊,隋朝末年官居太原留守。李世民少有大志,才智过人。他看到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反隋的烈火四处燃起,多次劝说父亲起兵夺取隋朝的江山。李世民对李渊说:“现在主上无道,百姓困穷,天下大乱。大人如果拘守小节

2025-05-03 01:23:28

令魏王畏惧的公子——历史人物信陵君的故事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信陵君,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公子,本名魏无忌,是魏召王的小儿子。魏召王去世后,魏安釐王即位,他封魏无忌为信陵君。信陵君和魏安釐王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话说有一天,信陵君和魏安釐王在下棋。突然传来警报:赵国军队入侵边界。魏王赶紧放下棋子,打算找大臣来商议。信陵君却告诉魏王是赵王在边境打猎,

2025-05-03 00:43:12

武则天做人的手段与智慧

在历史的长河中,武则天无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她是心狠手辣的“坏人”,有人则认为她是充满智慧和谋略的杰出女性。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位传奇女性,看看她到底是“坏人”还是智者。先来说说很多人认为武则天是“坏人”的理由。在那些反对她的人眼中,武则天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孩子。比如

2025-05-02 01:05:12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