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一生经历荣辱兴衰,其失势的结局虽不能掩盖他的历史功绩,但却是最高权力斗争的必然结果,也是康熙“弃车保帅”的无奈之举。
纳兰明珠出生于公元1635年,叶赫那拉氏,满洲正黄旗人,他的祖父金台吉是叶赫部统领,曾联合九部联军征讨建州女真,后在征战中败亡。
父亲尼雅哈率叶赫部投降努尔哈赤,金台吉的妹妹孟古哲哲是努尔哈赤的妃子、皇太极的生母,明珠成年后娶英亲王阿济格之女,所以从辈分上讲,明珠是康熙的堂姑父。
由于纳兰家族与爱新觉罗皇室的姻亲关系,再加上明珠善于察言观色,其仕途可谓一帆风顺。
从侍卫、内务府郎中到1664年被提拔为内务府总管,管理皇家衣食住行等大小事务,年仅29岁的他成为宫廷事务的最高长官,可见爱新觉罗皇室对他的信任。
1666年明珠任弘文院学士,开始参与国政,从1668年至1672年,明珠先后担任刑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兵部尚书,并成为为康熙侍读讲解经义的经筵讲官。
有了和皇帝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明珠得以在朝堂站稳脚跟,大展宏图,很快明珠迎来了自己的政治巅峰。
当时大清面临的最突出问题就是三藩之乱,平西王吴三桂驻守云贵,平南王尚可喜驻守广东,靖南王耿精忠驻守福建。
从清初以来的十余年里,吴三桂等人飞扬跋扈,南方四省犹如独立王国,大有割据之势,与中央关系日趋紧张。
1673年吴三桂等三人上疏假意请求退休撤藩,康熙召集群臣召开会议,研究削藩事宜,以大学士索额图为首的多数大臣认为时机不成熟,反对削藩。
只有明珠等少数大臣支持康熙削藩,最终康熙力排众议下令削藩,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正式爆发。
在此期间,明珠积极出谋划策,为平定三藩立下大功,康熙对大臣们说:
“之前商议撤藩,只有明珠做事符合朕的想法。当时有人建议诛杀倡导撤藩的大臣,朕若是听信了他们,就让忠臣含冤九泉了!”
明珠从此成为康熙最为倚重的大臣,不过正是从三藩之乱时起,以明珠和索额图为首的朝廷党争正式拉开帷幕。
由于明珠在三藩问题上坚定站在康熙一边,仕途自然一帆风顺,1674年,明珠调任吏部尚书,两年后被授予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师。
同时凭借康熙的信任,明珠得以独揽朝纲,权倾朝野,而明珠表面为人谦和,实际却结党营私,贪污纳贿,很多大臣开始依附于明珠。
不过随着明珠权势日甚,与朝中另一权臣索额图的矛盾逐渐激化。
由于索额图反对撤藩,与康熙想法相背离,明珠则善于揣摩圣意,直接导致两人在撤藩之争中交恶。
而索额图的背景和权势丝毫不亚于明珠,索额图的父亲索尼是努尔哈赤的一等侍卫,曾跟随努尔哈赤、皇太极两任开国皇帝打天下,到康熙初年成为四大辅政大臣之首。
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是康熙的结发皇后,论辈分,康熙要叫索额图叔父,索额图凭家族关系受到康熙极大信任,并帮助康熙智擒鳌拜,顺利亲政,从1670年起担任内阁位列第一的保和殿大学士十年之久。
由于索额图与明珠均为皇亲贵戚和朝廷重臣,所以二人各树朋党,互相倾轧,时人说:
“想要见明相一面,白银二百两,想要见索相一面,白银三百两。”
因此朝廷大臣不是明珠的人,就是索额图的人,当时索额图身边聚拢满洲亲贵,而明珠则拉拢朝中新晋。
索额图作为太子胤礽的三姥爷,凭此血亲关系和朝廷地位成为太子党党魁,明珠就把朝中依附太子的人全都构陷排挤出去。
1681年,明珠再次紧跟康熙步伐,决议彻底解决台湾问题,举荐福建提督施琅独自统兵进剿,得到康熙认可。
1683年,台湾延平王郑克塽遣使求降,清朝顺利收复台湾。
之后明珠建议任用郑氏集团降臣降将治理台湾,并驳斥索额图党羽关于弃守台湾的言论,主张坚决固守,明珠的一系列建议均得到康熙采纳。从此台湾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范围。
1682年,明珠陪同康熙到东北考察,并参与谋划对沙俄的雅克萨之战,迫使俄方同意和平谈判。
1686年,明珠被任命为中方谈判代表与俄方在北京举行谈判。
谈判中,明珠遵照康熙指示,义正严辞地驳斥了俄方的无理取闹,俄方最终同意撤出雅克萨,此次谈判为日后《尼布楚条约》签订创造了重要条件。
同时明珠还被任命为总纂官,组织编修《清太祖实录》、《清太宗实录》、《大清会典》、《明史》等重要皇家典籍,其中《大清会典》是各项政治制度的集大成之作,成为研究清史的宝贵资料。
从平三藩、收台湾到御沙俄,明珠凭借自身的勤奋和才华从一名普通侍卫成长为武英殿大学士,官居内阁十三年,掌仪天下之政,人以“相国”荣称。
而同一时期的索额图先后任内大臣、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成为禁军侍卫最高统领,是康熙的绝对心腹。
两人不仅在政治上互相倾轧,而且比着卖官鬻爵,朝廷党争日趋激烈,《清史稿》评价:
“康熙中,满洲大臣以权位相尚者,惟索额图、明珠,一时气势熏灼,然不能终保令名,卒以贪侈败。”
所以说,明珠在康熙朝虽然扮演了关键的角色,但作为封建权臣,却利用皇帝的宠信独揽朝纲、结党营私,最终必定难逃失势的结局,只不过来的却是那么突然。
关于明珠与索额图的党争,康熙洞若观火,且乐见其成,因为下面人斗得越狠,皇位才能坐得越稳,如果大臣们都抱成一团,才是康熙不愿看到的,比如继位初期的鳌拜。
其实在平三藩到雅克萨谈判的近十年,党争的态势是明珠一直“压着”索额图打,而这背后的原因就是康熙的态度。
当年平定三藩时,明珠这个兵部尚书居功至伟,其权势也是在这之后突飞猛进,而索额图因为在撤藩问题上站队错误,所以被明珠稳压了一头。
即便索额图是太子党首领,但康熙亲政不过六七年,更需要巩固自身权力,所以他更加重用明珠这个有能力的自己人。
明珠对此心知肚明,在收台湾、沙俄问题上紧跟康熙才是保证自己权力地位的根本,因此明珠与索额图党争的本质在于明珠把全部身家都放到了康熙的信任上。
而索额图作为太子党党魁,将目标放在未来,显然索额图的政治野心更大。
随着胤礽的成长和康熙皇权的稳定,康熙开始把精力放在培育太子上,争取将他历练为合格的接班人。
所以他必须在政治上为太子保驾护航,党争的天平逐渐向索额图倾斜。
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在1686年本已被罢免一切职务的索额图被重新启用为管理全部皇家侍卫武装力量的领侍卫内大臣。
而此时的明珠却仍利用康熙的信任大肆扩张势力,排挤太子党,甚至牵扯胤礽,明珠的所作所为让康熙大怒,结果就是康熙为了保护胤礽,选择放弃明珠。
至于有人说明珠是因为支持大阿哥胤褆抢夺储君之位才被扳倒,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因为直到1698年,康熙才授予胤禔为多罗直郡王参与朝政,以此削弱太子势力,而明珠在十年前已经垮台。
1687年直隶巡抚于成龙向康熙密奏明珠卖官,欺压群臣。康熙决意利用此机会打击明珠一党。
1688年初康熙指示御史郭琇上疏弹劾纳兰明珠结党营私、排斥异己,郭琇在奏折中痛骂明珠对人柔颜甘语,百计款曲,而阴行鸷害,意毒谋险。
康熙随即罢黜明珠大学士之职,交侍卫处酌情留用,所谓树倒猢狲散,明珠瞬间失势后,其党羽也随之瓦解。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