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起,周王室的威望和公信力就掉落了一地,各地诸侯都不再把无信无义的周王室放在眼里。是以有了犬戎攻破镐京,幽王身死,平王即位,都城东迁洛阳。而从平王东迁始,周王朝就进入了一个被孔圣人称之为“礼崩乐坏”的春秋乱世。
当时的周王名为天子,但实际上地位已经一落千丈,要看大诸侯国的脸色行事。各路诸侯逐渐敢于违反章制,甚至僭用礼仪。周平王甚至还因为一件小事得罪了大诸侯郑庄公,不得不把儿子送到郑国当人质。到了周平王孙子这一辈儿周恒王时,就更不行了。有一次,周恒王被郑庄公欺负得实在受不了,不得不带着几个小国率兵讨伐郑国,想勉强捞回一点颜面。不料郑庄公不但竟然敢领兵抗拒,而且其部下还一箭射中了周桓王肩膀。这回周恒王不但面子没能捞回来,连“里子”也算丢尽了。你看,周天子和诸侯国都已经闹到兵戎相见的地步了,哪还有一点君臣纲常可言。
说春秋是乱世,也因为这个时期骨肉相残、杀亲弑君的事情不胜枚举。就连大名鼎鼎的的齐桓公最后的结局竟然是被争夺王位的儿子们困在宫中,活活饿死。难怪太史公总结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在春秋乱世的漫漫长夜中,有一个人却像流星般刺破黑暗的天空,这个人就是宋襄公。洪荒乱世之中,独孤的宋襄公高举信义的大旗,孑然独立,卓而不群,以生命为代价坚守信义,正所谓“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公元前655年,因为周惠王无故撤换太子的事,宋国同齐国、郑国等8个国家在首止(今河南睢县东南)会盟,准备缔结共同辅助太子的同盟。周惠王知道后觉得众怒难犯,无法公开表示反对,就偷偷地派人去劝告一些国家,不要参加结盟。结果郑国动摇了,率先离开了会盟地。而宋襄公不为所动,坚定地站在正义一边,最后剩余的7个国家缔结了盟约。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在葵丘(今河南兰考境)大会诸侯,周王室也派来了代表,宋襄公更是齐桓公倚重的坐上宾。
就是在这次史上著名的葵丘之会中,年事已高的齐桓公把太子昭托付给了他以为最可信赖的宋襄公,宋襄公也爽快地答应了齐桓公的请托。8年之后的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他的5个儿子各率党羽争位,齐国一片混乱,齐桓公饿死后两个多月才被收殓安葬。太子昭失势后逃到宋国向宋襄公求助。
8年前的一个承诺,宋襄公没有忘记。虽然当时宋国国力弱小,势单力薄,但齐国之乱乱在诸公子篡位,驱逐太子,严重违背礼制。送太子回国即位是扶正驱邪的正义之举。宋襄公大义凛然地向各诸侯国发布通报,定于某月某日送齐太子昭回国即位,请诸侯国参加护送并提供方便。通报虽然发出去了,但响应者寥寥,仅有卫国、曹国等3个小国派兵参与。宋襄公不为不利形势所动,毅然决然率领四国军队向齐国进发。正所谓“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还没有等四国的军队到达,齐国就发生了内乱,篡位的公子无亏被杀,参与作乱的奸臣被驱逐,太子昭顺利回国即位。
宋襄公的这个义举受到了广泛称赞,在各诸侯国中威望大增,也奠定了其“春秋五霸”的地位。这也许算是宋襄公坚守仁爱信义一生得到的最大的也是唯一的回报吧。
有了这次的成功,宋襄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那就是决不与尔虞我诈的风气同流合污,那怕以一己之力也要以信义行天下,匡领世道人心。
可是这时候的周朝正朝着“礼崩乐坏”的深渊加速滑行,岂是一个诸侯国君能够挽救得了的危局?
周主暗弱,纲纪不振,必须团结各诸侯国制定盟约,回归礼制,修复规矩。公元前638年,对局势忧心忡忡的宋襄公决定在盂地(今河南睢县)与齐楚等国会盟。为了体现相互间的尊重和善意,也为了体现会盟各国的平等关系,宋襄公在通知时特意加了一条:各诸侯参加会盟时都不允许带军队。
快到盂地会盟前,襄公的哥哥公子目夷说,椘国势大,又从来不讲信用,不如带上军队,以防有变。宋襄公答,是我提出来不带军队的,已通知各国,怎能失信呢?
果然,到了会盟那天,不讲信用楚国在会盟地点早早埋伏了军队,想争当盟主的楚成王下令把宋襄公抓了起来,并带回楚国囚禁,直到几个月后才被释放。
以信待人,却遭受奇耻大辱。有了这次的教训,宋襄公会改变初衷吗?
仍然是公元638年,刚刚被楚国释放回国的宋襄公决定率兵攻打首鼠两端、背信弃义的郑国,和郑国狼狈为奸的楚国立即出兵攻击宋国。宋楚两国军队在泓水两岸遭遇,楚军需要渡过泓水才能攻击宋军,宋襄公没有听从部下的劝告,坚持“不击半渡”、“不鼓不成列”,不攻击正在渡河的楚军,也不允许攻击还没有列好阵的楚军,结果因为楚军人数占优势,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在战斗中中箭受伤。
连生命都将因为讲信用而丢失了,连国家都快要亡了,可是宋襄公后悔了吗?没有!他在事后说了这样一番话:君子作战,不加害伤兵,不抓捕老年人,我必须遵守这个规矩。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因箭伤发作而死。春秋时期一代仁爱诚信的政治之星陨落。此后的东周王朝更加风雨飘摇,混乱不堪,无可挽回地坠向战国纷争的深渊。
在今天风景秀美的河南省睢县北湖景区有一处古色古香的建筑群,高高的牌坊,巍峨的望母台……这就是襄园,专为纪念宋襄公而建。
往事越千年,千古风流人物,终被雨打风吹去,不朽宋襄公却如一座丰碑,永远留在历史中和人心里。
公元前258年,长平之战后,秦国再次攻打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平原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胜)向魏国的信陵君(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公子无忌)求救。心细的人会有疑问,这应该是两个国家之间的事情,怎么成为了两位公子之间的私人交往故事了。原来,平原君的夫人是信陵君的姐姐。平原君的求救使者络绎不绝。平原君责备信陵君,
2025-05-12 01:25:58信陵君是战国末期一个特别有名且特殊的人物。当年站在乱世舞台上的有这样一个群体,就像以前的F4,号称“战国四大公子”。他们全都是在当时战国诸雄当中有一定名气,担当一定的爵位,左右了一定的国政的封侯。不是诸侯王的子侄兄弟,就是诸侯王的丞相大臣。分别是赵国平原君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齐国
2025-05-12 01:18:55(一)23岁得封天策上将23岁的你,在做什么?23岁的李世民,以3500玄甲军打头阵,以少胜多击溃了王世充、窦建德联军数十万,并且生擒王世充和窦建德两大强敌。战功累累的李世民,被父亲李渊赐天策上将的封号,设置天策府,统领文臣武将,权力达到顶峰。天策上将,位列于王公之上,是仅次于皇帝和太子的第三号人物
2025-05-11 01:26:51战国时期,信陵君以一己之力压制住了秦国东侵的脚步,挽救了赵国,为魏国,甚至为所有的中原国家争取了十年时间,但却仅仅因为魏安釐王的不信任导致信陵君落了个悲剧的结局。身为魏国的君主,魏安釐王并没有太多本事,但他的弟弟魏无忌,也就是信陵君可不一样,信陵君为人谦逊和善,十分会任用贤能,有几分魏文侯的味道。魏
2025-05-11 00:16:22导语:信陵君一行很快就到达了魏国10万大军的屯军之所邺,一路无话。信陵君很快就见到了晋鄙,将自己手上的半块兵符拿了出来,与晋鄙手中的另外一半合在一起,没有丝毫误差。不过晋鄙心中还是很奇怪,魏王在自己带兵之初,就特别下令,让自己好生带领魏军,切不可以擅自去救援邯郸,不可擅自和秦军交战。如今魏王只字未提
2025-05-10 00:27:0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