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不是风云际会,没有陈胜吴广发起的秦末大起义,刘邦可能只是他父亲嘴里不事农耕,整天和他的朋友吃吃喝喝的游手好闲之辈!那他是如何大器晚成,48岁参加反秦大业,用了不到8年,推翻强秦,打败项羽,创业成功,逆袭成为汉王朝的开国皇帝?
这中间原因有很多,他勇于担当,比如当初沛县起义,他的兄弟萧何他们有所顾虑,而刘邦勇敢站出来,带头领导他的兄弟们来革命;他有很强的决断力,比如当他发现从项羽阵营逃出来的陈平是个人才,力排他的兄弟们的强烈的反对意见,委其重任。陈平多次献计,救刘邦于危难之中。他知人善用,充分发挥部下的才能,使萧何、张良、韩信各得其所。本文不细述刘邦的卓越的领导能力,而侧重介绍刘邦的性格特点,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刘邦年轻时,就希望成为像魏无忌的超级英雄,可以说是有理想的小青年。终其一生,他都是魏无忌的铁粉。刘邦出生的沛县位于魏楚两国的交界,当时魏国出了个大英雄魏无忌,魏无忌宽厚仁义,礼贤下士,有才能的人竞相归附于他,他两次率军打败了强大的秦国,名震天下。刘邦十分崇拜魏无忌,十几岁时曾想投奔魏无忌,可惜魏无忌已去世。后来刘邦和魏无忌门客的张耳成为朋友。此外他每次路过魏无忌经常居住的地方,必定要亲自前去拜祭。他做了皇帝之后,还曾特意安排了五户人家,让他们祖祖辈辈守护魏无忌的陵墓。
受魏无忌影响,刘邦也宽厚仁义,喜欢结交朋友。 年轻时他常请他的朋友到家里吃饭,为此他嫂子很不满。当初沛县主薄萧何,狗贩子樊哙,监狱长曹参,车夫夏侯婴,还有吹鼓手周勃,这些都是他的好兄弟。早期萧何虽然比刘邦官职大,但他佩服刘邦,多次暗地袒护刘邦。夏侯婴也曾为刘邦免吃官司,甘受一年刑罚。这些好兄弟是刘邦的基本盘,是他打天下和治天下的资本,这些兄弟对他忠心耿耿,始终追随他,为他开创大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刘邦在当上皇帝之后,没有亏待他们,对他们封侯拜相,在刘邦死后,这些兄弟如夏侯婴和周勃也为汉王朝保驾护航,在吕后死后,一举剪灭诸吕势力,使政权重新回归刘氏。
刘邦也不是完人,他傲慢无礼,有时贪图享乐,但他总能听取别人的意见,尤其他的军师张良的意见,知错就改,让自己的理性战胜感性。当他攻下秦国都城咸阳,刘邦难免留恋富丽堂皇的宫殿,打算住下,这时张良为刘邦分析其中的利害关系,他这才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于是,刘邦立马率军退出咸阳。还有刘邦晚年宠爱戚姬及其子赵王刘如意,觉得刘如意长得更像自己,疏远吕后,几次想废黜吕后所生的太子刘盈而立刘如意。但因张良、叔孙通等大臣反对而只能作罢,若废黜太子,必然带来又一场不必要的动荡。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