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刘邦为什么能得天下?我们来看看刘邦的生平事迹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1:30:45    

 在谈论历史上帝王将相功过是非的时候,汉高祖刘邦是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有人说他说地痞无赖,有人说他是枭雄,他的一生就是一部传奇的创业奋斗史。历史上对刘邦的评价有很多,大部分都在谈论他的怪异之事,但是他作为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对中国统一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提到汉高祖刘邦,有两个词是离不开的,那就是“地痞流氓”、跟“运气”,刘邦的一生是创业史也是奋斗史,很多人说刘邦能够一统天下,靠的是运气。其实,刘邦从一个无所事事的人到后来建立西汉王朝,成为汉朝开国皇帝,也离不开他自身的足智多谋,刘邦善用权谋之术,毛泽东曾评价刘邦说:“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从毛主席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刘邦的厉害。刘邦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分别是:成长期、奋斗期、奠基期。现在我们从这个三个时期解释刘邦是如何成功的,他是怎么样的人。

  一、成长期

  刘邦字季,他出生于沛郡丰邑的中阳里,在丰邑一个普通家庭长大,年少的刘邦终日游手好闲、无所作为,喜欢跟朋友喝酒玩乐。后来,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刘邦找了个泗水亭亭长的职位干,虽然不是什么重要职业,但也算是乱世中的一份安稳工作,后来他还在丰邑娶了老婆,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吕后”。

  当时百姓们对秦朝暴政不满,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起义,刘邦所在的地区也有叛军起义,刘邦当时作为泗水亭亭长,要把这些反叛军抓住,在押送叛军去骊山修墓的过程中,中途叛军纷纷逃跑,所剩无几,根据秦朝当时律法,如果囚犯逃跑,那么刘邦也难逃一死,但是就算不放走逃犯,刘邦的日子也不好过,于是烈酒入喉,刘邦索性把剩下的逃犯全部放走。后来刘邦回到老家,发现县城已经给叛军占领了,他跟家里人也失散了,无奈之下,刘邦只能加入叛军队伍,百姓推举刘邦为沛公,刘邦便顺应民意,领导百姓举起了反秦大旗,那个时候的刘邦已经47岁了,算是高龄创业者。

  二、奋斗期

  刘邦能够成功,有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喜欢广交好友,刘邦利用自己的口才和才华,很快集结了不少人才进入队伍,这些人才包括:韩信、张良、樊哙、萧何。刘邦在沛县起义后,就迅速集结队伍,开始向周边郡县攻占,他攻下胡陵、下方与等地,在刘邦带兵打仗的过程中,遭遇了部下的叛变,一个叫雍齿的人,为了投靠魏国,居然把丰邑县送给了魏国,刘邦听后勃然大怒,跟项梁借了兵,重新都夺回了丰邑县。后来,刘邦在丰邑县相应陈胜吴广起义,称为沛公,带领部队投奔了当时声势最大的项梁,自从项梁立了楚怀王之后,刘邦便听从楚怀王调遣。

  在项梁死后,众将士决定为项梁报仇,于是楚怀王开始宣布接下来的军事行动,他首先封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范增为谋士,让他们率军北上救赵国,而刘邦则率领另一只队伍在南线开辟战场,并向关中进发,他们约定谁先占领关中,谁就为关中王。

  当时秦朝人民早就对秦朝暴政不满了,于是百姓们纷纷献城投降,刘邦轻而易举就带兵进入咸阳,进入咸阳之后,刘邦按照楚怀王的约定,把自己封为关中王。当时项羽得知刘邦已经进入关中,非常气愤,于是打破与楚怀王的约定,率军攻破关门,当时项羽军队有40万人,而刘邦的军队只有10万人,军事力量悬殊大,于是刘邦被迫放弃关中王,称为汉王,逃往四川休养生息。

  在经历过鸿门宴之后,刘邦就暗地里在招兵买马,这个时候,刚好项羽内忧外患,内部田荣进行反叛,这也给了刘邦绝佳的机会。在公元前205年,刘邦率领56万军队一举占领彭城,在取得胜利之后,刘邦陷入了短暂的快乐之中,整天喝酒庆祝,军纪涣散,后来,项羽又率领军队杀回,刘邦兵力不敌,仅率数十骑逃脱。

  三、奠定期

  经历过彭城之战之后,刘邦跟项羽彻底撕破脸,刘邦也退回西边的荥阳休养,这期间,刘邦手下的谋士萧何起到了重要作用,他重新帮刘邦组建了部队,并且对这些部队加以训练,刘邦在荥阳休整了一个月的时间,这也是后来汉军取胜的关键。

  后来,刘邦改变了策略,不再盲目进攻,听信军师计划,离间了项羽的得力助手范增,还利用关中优势,采用持久战跟消耗战的方式消耗项羽军队。最终,刘邦在韩信、张良、萧何的帮助下,在公元前202年,刘邦将垓下撤退的楚军重重包围,最终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自刎,至此,楚汉之争结束。

  在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山东定陶举行登基大典,国号为汉,定居长安,史称西汉。

  从刘邦的生平事迹我们可以知道,刘邦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他有领导才能,尽管他自己没有项羽那般的作战能力,但是他能知人善用,能够把所有的人才资源整合为自己所用,也正是他的这个优点,才能帮他取得天下。虽然,在史记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刘邦小人形象的一面,人无完人,我们也不能否定他的功绩和贡献。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