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群雄逐鹿。在乱世之中,有一位人物,他虽非帝王,却依然青史留名。他就是赵国的平原君赵胜,被誉为“翩翩公子”。
来自网络
赵胜,赵国的贵族,因其礼贤下士的美名,被称为“平原君”。平原君不仅以其高贵的出身而闻名,更因他对人才的渴求与珍视而广为人知。《史记》记载:“ 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 平原君常年接纳宾客,门下有数千名食客,其中不乏文武兼备的贤士。
史载,平原君府邸的楼台临近民居,曾有一位残疾的平民因身体不便而行动迟缓,被平原君的美人看到后大笑。次日,这位跛子生气地到平原君府上,要求处死那位嘲笑他的美人。平原君只是草草的应付,在这位跛子离开后,甚至还说出“观此竖子,乃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不亦甚乎!”。他的轻视却引发了门客的不满,使许门客认为平原君喜好美色而轻视士人。平原君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失当,于是就斩下耻笑跛子的那个爱妾的头。亲自登门献给跛子,并借机向他道歉。从此以后,原来门下的客人就又陆陆续续地回来。
来自网络
秦国围攻邯郸时,平原君奉命前往楚国寻求合纵之策,然而他在门下选取了十九名随行士人,却始终无法凑齐二十人的名额。这时,毛遂挺身而出,自荐同行。平原君最初对毛遂的才能心存疑虑,认为一个在门下三年却未曾显露才华的人,难以承担如此重任。然而,毛遂却以其自信和坚定赢得了平原君的信任,并成功随行。
来自网络
毛遂随平原君出使楚国时,楚王迟迟未能决定是否合纵。毛遂见状,手握剑柄,上前对平原君说:“谈合纵不过是利害之事,为何从早谈到午仍无定论?”楚王见毛遂无礼,厉声呵斥。毛遂不卑不亢,直言道:“大王呵叱我,不过是仗着楚国人多势众。但此刻你我相距十步,楚国的威势无法帮你。我听闻商汤、周文王凭小国而立于天下,靠的不是兵多,而是善于掌握形势。楚国地广兵多,本该称霸,但却屡遭秦辱,大王不觉得羞愧吗?合纵是为了楚国,不是赵国,您为何呵斥我?”楚王闻言,态度大变,立刻表示同意合纵。毛遂随即要求取血盟誓,楚王照办,合纵盟约在楚国殿堂上正式达成。后平原君称赞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楚国派春申君领兵救援,魏国的信陵君也夺取了晋鄙军权,准备支援赵国。然而,救援尚未抵达,秦军已紧逼邯郸,赵国危在旦夕,邯郸面临投降的困境。平原君心急如焚,却无力改变局势。
就在此时,邯郸的一位官吏之子李同对平原君进言:“您不担心赵国灭亡吗?”平原君回答:“若赵国灭亡,我也会被俘,怎能不担心呢?”李同接着说:“邯郸百姓已陷入绝境,甚至用人骨作柴、互换孩子充饥。可您府中的姬妾侍女依旧衣食无忧,百姓衣不蔽体,饥寒交迫,却仍有珍宝铜钟安然无损。若赵国灭亡,这些东西您也无法保留;若赵国得救,您何愁没有财富?”
李同建议平原君,把府中的财物分给士兵,让家中壮丁参军入伍。如此,士兵在困境中必会感恩奋勇。平原君采纳了李同的建议,募集了三千名敢死士。李同亲自率领这支队伍突袭秦军,成功击退敌军三十里。恰在此时,楚、魏的救兵赶到,秦军被迫撤退,邯郸得以保全。为表彰他的功勋,平原君封李同的父亲为李侯。
来自网络
太史公评价平原君时,称他为“乱世中的翩翩公子”,风采卓绝且才气横溢。然而,平原君却未能在关键时刻把握大局。俗话说,“利令智昏”,正是因为平原君轻信冯亭的谗言,贪图上党之地,才导致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赵军四十余万人被坑杀,赵国几乎陷入灭亡的险境。
平原君虽然身具奇才,但其短视的决策使赵国遭受重创。然而,他的正义之举,如斩杀耻笑跛子之姬妾,赢得了门下士人的尊敬与支持。平原君在纳李同意见后,召募三千敢死之士,与秦军决一死战,保卫了邯郸城的存亡;他与毛遂共同商讨合纵之策,使赵国在危急时刻得到盟友的支持。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