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指南针是谁发明的(指南针是谁发明了它?又是什么时候发明的?)

16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09 15:28:14    

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集体智慧的产物。发明时间大约是战国时期。韩非子在《韩非子:游段》中说:“君名立司南,止朝夕。” “朝”指东,“晚”指西,“段朝夕”指正方向。把它扔在地上,它的向导。”

学界承认这是最早的记录。但对这两段有不同的解释。最早研究这两部文本并抄袭思南的学者是中国王振铎。他认为“思南的钢包”是用磁铁做的勺子;“投地”不是投地,而是投向“现场”;“脊椎的指南”是钢包。王振铎先生,他认为“地”是地,汉代用的底盘是方形的,四周刻有八根:甲、乙、丙、丁、庚、辛、仁、奎;十二枝:子、丑、寅、卯、辰、姬、吴、魏、申、幽、许、亥;四个维度:干、坤、逊、根,共24个方向。天然磁铁,大概是玉雕工做的e“司南北斗”的技能。 “思南的勺子”的尖底非常光滑,镜面般的底盘很容易打开。当它停止时,它的钢包指向南方。

杭州大学的王金光和文仁君对这段话给出了不同的解释。他们认为“投地”的“地”二字是“池”字的误读。 “池中池”的“池”里装满了水银,足以让“思南北斗”浮起来。他们进行了实际实验,发现漂浮在水银池中的磁铁勺确实可以指向南方。天然磁磨制成的“思南北斗”虽然可以指向南方,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一是磁性弱,性能不强;其次,放置在建筑工地或池塘上时容易滑落或不准确。因此,使用不方便。宋代又出现了另一种磁指仪鱼。

宋初,曾公良主编的军事著作《吴经纵要》中介绍了鱼。最迟在清历四年(1044年)发明了鱼。将鱼用薄铁片做成鱼形,然后人工磁化。人工磁化使用三种方法。一种是用磁铁摩擦铁鱼。经过长时间的摩擦,目的达到了。第二种是把铁鱼和磁铁放在一个小盒子里很长时间在里面,达到了磁化的目的。三是用钢材做成鱼形。将钢鱼放入炭火中烧成红色。用铁钳夹住鱼头。取出火,将鱼尾朝北,将鱼尾浸入水中。然后把它装进密封的盒子里,做成尖头的南方鱼。这是采用的地磁场法。为什么要把钢板烧成红色?因为钢中的每个分子都有两个磁极,没有薄钢板,它的分子排列是无序的,每个分子的磁性相互抵消。如果把钢片鱼烧成红色,使所有的分子都处于活跃状态,由于地球磁场的巨大作用,钢片鱼体内的每一个分子都可以排列成同一个方向,具有更大的磁性。用冷水迅速冷却,使排列顺序固定。这样,钢鱼片的改造就完成了。钢鱼长2英寸,宽5分钟。腹部宽阔下凹,像船一样漂浮在水面上,头可以指向南方。

北宋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写道:“方家用磁铁磨针,可指向南方。” 《梦溪笔谈》比《武靖宗尧》写得稍晚。在 19 世纪现代电磁铁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针都是使用上述人工磁化方法制成的。南宁陈元良的《石林广记》也记载,木头指南。它是用木头做的鱼,手指大小,从鱼的嘴里挖一个洞,把磁铁放进洞里,让磁铁条的S极对着鱼头,然后用蜡封起来.将弯曲的针插入鱼的嘴里。将针暴露在水面并放入水中。针的方向是南。陈元良的另一个指点器叫做。它是用木头做成龟形的,人造磁铁也嵌在木龟的肚子里。但是,它的放置方法有所改进。它没有将木龟放入水中,而是在它的腹部挖一个小洞,将木龟放在竹钉上,让它自由旋转。停止时,龟头和尾巴指向北方和南方。这个固定的支点向现代指南针迈出了一大步。

1600年,欧洲的英国科学家吉尔伯特在《磁铁》一书中首次记载了转化的方法。比我国晚了500多年。在技术方面,博采光机的沈括试验了4种方法。首先,他制作了缝衣用钢针,采用摩擦磁转印法,将钢针套在灯心草上漂浮在水中。沈括认为,这种方法太容易震荡,不太实用。第二,他将化学钢针放在指甲上,停下时自然指向南方。这种方法不敏感而且不是很准确。第三,他把磁针放在碗边,这也可以指出,这种方法虽然灵敏,但很容易脱落。第四,他将磁针悬挂在单丝上。这根线必须是从新茧中抽出的单根线,弹性和韧性均匀,没有捻线问题。这根磁针没有绑,而是用芥末蜡粘上的。因为打结或打结时容易扭结,造成偏斜。沉阔对第四种方法最满意,认为既灵活又实用。磁针和圆规的使用最早出现在南宋。

曾三义在《银华录》中说:“地罗可有经针,或用子午、丙仁针。”文中的“地罗”指地罗,亦是罗盘。这种慈悲干罗盘在地上呈环形,刻有茎和四卦,并设置了24个方向。让人们一目了然地知道磁针的位置。告诉我们曾三义是怎么说的。这时,磁偏角的知识已经应用到了指南针上。指南针的子午针是由磁针确定的地磁南北两极的方向; “经纬之针”是指由太阳的影子所决定的地理南北两极方向;两个方向之间有一个角度,这就是磁偏角。

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磁偏角的人是沈括。当他在《梦溪笔谈》中记录手动磁化钢针导时,他说:“当然经常是稍微偏东,不是全是南。欧洲人首先发现了哥伦布的磁偏角。位置是从西班牙到美洲,时间是1492年,比沈括晚了400多年。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