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赵国,一般会联想到其是战国中后期,实力仅次于秦国的二号国家。但鲜为人知的是,自赵襄子立国以来,至赵王迁被虏为止,赵国曾发生过九次震撼性的兵变。
赵国世系表
原因嘛,一则赵国北面与多个北方游牧民族接壤,文化、经济交流频繁,同时还面临着强邻四环的局面,这样也养成了赵国雄健剽悍,尚武的习性。其次赵国始终未能在政治上进行彻底地改革,赵武灵王高祖赵烈侯时期,相国公仲连曾“选练举贤,任官使能”;到了赵武灵王时期,一般认为其主导的“胡服骑射”,更多是在军事领域的改革。
如此,赵国宗室在赵国政治上,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远的如赵敬侯元年,即赵敬侯继位不久,其堂兄弟公子朝便起兵叛乱;失败后,又勾结魏国进攻邯郸。赵武灵王时期,被废的公子章又与田不礼,密谋刺杀赵惠文王。
尽管两次的叛乱都未遂,但也表明了赵国宗室的力量强大,这一局面也延续到了赵孝成王赵丹时期。赵孝成王即位之初,是由母亲赵太后临朝听政,若放在现代,此时的赵丹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还不能完全识别自己行为的后果,需要母亲的保驾护航;具体政务的处理,自然要仰仗两位叔叔平原君赵胜和平阳君赵豹。
其中平原君赵胜虽位列“战国四公子”,但实则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其不仅对于时局缺乏正确的预判,先是赵孝成王即位元年,公元前265年,燕国进攻赵国,平原君竟然建议赵丹将“济东令卢、高唐、平原陵地封邑市五十七”割让给齐国,换取田单领兵拒燕,直接打脸赵奢、廉颇这些名将,结果仅仅得到了中阳等三座小城,偷鸡不成蚀把米。
或许出于弥补上述产生的“亏空”,面对冯亭献上的上党郡十七城之时,平原君又力主赵丹接受。没想到的是,平原君只顾及眼前,没有想好后续怎么应对秦国,将赵国拖进了战争的漩涡,致使赵国在长平之战元气大伤,可谓是利令智昏。
平原君赵胜在为国家推荐人才方面,也是乏善可陈,可以说很缺乏“识人之明”。一个是赵国名将赵奢,虽说是平原君推荐的,却是被动“推荐”的。赵奢原为田吏,主要负责收田租。面对平原君赵胜家仆抗法拒缴时,赵奢坚持了严格执法,依律处决了这些家仆,也惹怒了平原君,赵胜准备将赵奢处斩。赵奢面对赵国的宗室不卑不亢,义正辞严地上了一“课”。平原君无地自容的同时,意识到自己的身份,马上待赵奢如上宾,不久后又将其推荐给赵王。
赵奢
另外一个是毛遂。长平之战结束后,范睢为防止功劳旁落,便劝秦昭襄王接受赵国的“割地求和”;而后赵王却出尔反尔,惹怒了秦国,秦昭襄王于公元前259年,派出王陵伐赵,史称“邯郸之战”。
此时的赵国元气大伤,平原君奉命出使楚国,需要选择20位门客,挑来挑去也只有19位。毛遂再也沉不住气了,举荐了自己。或许是门客众多,三年了,平原君竟然对毛遂没什么印象,由此推断其没什么才能。毛遂据理力争,顺着平原君的话,说我要是早在囊中,就会像锥子那样,整个锋芒都会露出来。
由此可见,毛遂可能是个被动内向的人,三年时间里面,不太会主动创造显露才能的机会。在赵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外部压力之下,缺乏“识人之明”的平原君,被动“寻获”,被动内向的毛遂,着实不容易。搭上前往楚国“末班车”的毛遂,眼见谈判不顺利,果断上前,在其大义凛然的义正辞严下,说服了楚王派兵援救,从而使得赵国,避免了灭顶之灾。
毛遂自荐
眼见赵国元气大伤,弱小的燕国是耗子腰里别把枪——有了攻打赵国的心思。毛遂出使楚国的第二年,燕国派大将军栗腹领兵大举进攻赵国。可能在心中,对毛遂在楚国震慑楚王的那一幕仍记忆犹新,平原君对于赵国的名将们选择性无视,将毛遂看作是全能型人才,不仅是出使别国的外交人才,而且还能统兵打仗。
在没有知会的情况下,平原君力荐毛遂担任赵国的主帅。估计毛遂获悉后,首先是死的心都有了,接着其向赵孝成王陈述:其不能担任主帅的理由,不是怕死,正所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逞三寸不烂之舌,我是当仁不让;仗三尺剑却实在非我所长,岂敢以国家之安危,来证明我的不才之处。
所谓亲不间疏,赵孝成王还是听从了叔叔的意见,命毛遂担任赵军主帅。结果昌都一战,赵军被燕军杀得片甲不留。毛遂羞愤万分,便抽出了佩剑,寒光一闪抹了脖子。
一般认为,赵武灵王是兴业之主,赵惠文王是守业之主,赵孝成王是毁业之主。但平原君也要负上很大的责任,其所作所为是在不断给赵国挖“坑”;其与赵孝成王这对叔侄组合,可谓是“盲人骑瞎马”, 平原君是那匹瞎马。正是在这对叔侄的“领导”下,毛遂成为了夜空中,那颗转瞬即逝的流星,虽耀眼,却很短暂。
赵武灵王的谥号可能是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因为其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前面的武是美谥,而后面的灵则是典型的恶谥。从这个谥号就能看出后世赵君在评价他的时候内心有多复杂。作为战国最为杰出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赵雍绝对是同时代的另类。在秦国日益崛起,其他诸侯不得不对秦国虚与委蛇的时候,他却在琢磨如果打击秦国!不
2025-09-06 11:21:43了解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秦赵长平之战的秦军最高统帅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武安君白起,而战后的坑杀几十万赵军也成为白起最大的一次“人屠”。但奇怪的是,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并没有出现在战场上。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秦国从一开始就对赵国的战略决战来准备
2025-09-06 09:52:28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广这位 “飞将军” 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他一生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屡立战功,威震边疆,然而最终却未能被封侯,这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也引发了后人的诸多猜测。有人认为,李广一辈子没被封侯与他和匈奴的战败经历有关。公元前 129 年,汉武帝派李广等四位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出击匈奴。李
2025-09-05 01:35:54引言关于商鞅,有两个词语大家耳熟能详,一是著名的“商鞅变法”,二是“徙木立信”。如果单从这两个词语,能让我们感受到商鞅是一位有魄力、有计谋、厉行革新的正面人物。(商鞅)但是,司马迁却在《史记》如此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为什么司马迁要对商鞅做此评价?可能一切都要从《商君书》里的驭民五术说
2025-09-05 00:52:13张仪是高深莫测的鬼谷子的学生,他在出山后到了秦国,获得了秦惠文王的信赖,并得以重用,秦王任命张仪为国相。他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但是在秦武王继位后,张仪却失去了信任,秦王还放任他离开了秦国。秦武王之所以不信任张仪,其实从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这样了。根本原因在于秦武王孔武好战,与张仪的政
2025-09-04 06:07:0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