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七子”指东汉末汉献帝建安年间七位著名文人: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因其皆曾居邺城(今河北临漳),亦称“邺中七子”。不过,现代人对“建安七子”的生平事迹,除少数人,如孔融、陈琳外,大多茫然无知了。
94版《三国演义》孔融剧照
孔融(153年—208年),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末文学家。他的事迹很多,可是最为大众熟知的,可能是我们小时候听的“孔融让梨”的道德伦理故事。
另外,还有三个很多人或许熟知的成语故事与他相关。
第一个成语是“小时了了”。据史书记载,孔融十岁时,跟着父亲到京师洛阳。当时担任河南尹的李膺名望很高,不愿意随便接见陌生人。他告诉守门人:非当世名人及素有交往者,不得领进家中。孔融去拜访李膺,对守门人说:“我家和李君世代通好。”守门人于是将孔融领进家中。李膺见到孔融后,发现是一素不相识的小孩。于是李膺问他道:“你凭什么说我们两家是世交呢?”孔融说:“我家先君孔子与您的先人老子亦师亦友,所以我与您是累世通家的交情啊。”座中的客人们纷纷赞叹,一个十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很不易。太中大夫陈炜听说后,不以为然地说:“人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可能就很普通平凡了。”孔融马上回应朔:“听您这样说,你小时候肯定很聪明吧?”众人皆笑不可抑。成语“小时了了”即源出于此。
孔融见李膺图
第二个成语是“望门投止”。东汉后期,宦官疯狂地迫害正直的名士大夫。一位叫张俭的名士逃奔他的好友孔褒。不巧的是,他逃到孔家后,孔褒却不在家。孔褒的弟弟孔融当时年仅十二岁,张俭认为他只是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却又无路可走。孔融知道事情的缘由后,见张俭面有踌躇为难之色,就对他说:“我哥哥虽出门在外,难道我就不能作主人招待您吗?”于是,孔融偷偷地将张俭藏匿在家中。后来,此事泄露,官差前来抓捕。张俭侥幸脱逃,官差没法,就将窝藏张俭的孔褒、孔融抓进监狱。
官府审案时,孔融说:“是我做主藏匿张俭,应该惩罚我。”孔褒则争着说:“张俭是来投奔我的。我虽不在家,但收留他,并不是我弟弟的过错,应该惩罚我。”官府又讯问孔融的母亲,孔母回答说:“所有家事都应由家长决定。如果要追究罪责,应该惩治我。”郡县的官员们都很疑惑,不知如何判决。于是将案情汇报到朝廷。融由是显名。
后来,清末戊戌维新变法失败后,维新志士谭嗣同曾引此典故作诗,以明不惜为变法牺牲的心志。
第三个成语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曹操挟持汉献帝定都许(今河南许昌)后,任命孔融为将作大匠,后迁少府、太中大夫等职。孔融性格宽厚,荐达贤士,素有威望。曹操嫌忌,捏造诸多罪名,将孔融处死。时年五十六。当官兵来抓捕时,孔融的两个儿子正在弈棋,不为所动。有人问:“你们的父亲被抓了,你们怎么好像若无其事呢?”二小孩回答说:“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果然,孔融的妻子和家人皆被株连杀害。成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即源出此。
孔融曾任北海国(治今山东昌乐西)相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故后人又称其“孔北海”。后兼领青州刺史。《后汉书》本传记载,他撰写的诗、颂、碑文、论议、策文、表、檄等共二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载有《孔融集》9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孔少府集》1卷,收录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陈琳(?-217年),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扬州宝应县射阳湖镇)人。东汉末文学家。曾任大将军何进主簿。后避战乱于冀州,投靠袁绍,典文章。曾替袁绍起草《讨曹檄》,酣畅淋漓地痛骂曹操祖父三代,及曹操种种大逆不道的劣迹:
看到檄文愤怒的曹操
据说曹操经常患头疼病,发作时,难以忍受。读陈琳檄文后,大怒之下,头疼病竟然不治而愈:“琳作诸书及檄,草成呈太祖。太祖先苦头风,是日疾发,卧读琳所作,翕然而起曰:‘此愈我病。’数加厚赐。”袁绍败,琳投降曹操。曹操对他说:“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琳谢罪,曹操爱其才,没有怪罪他。
陈琳擅长撰写章表书檄,风格雄放,文气贯注,笔力强劲。他写的《武军赋》、《神武赋》等,皆被誉为当世佳作。《隋书·经籍志》载原有《集》10卷,已佚。明代张溥辑有《陈记室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王粲雕像
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山阳郡高平县(今山东微山两城镇)人。东汉末文学家。他的曾祖父王龚,祖父王暢都曾做过东汉三公。蔡邕很器重他。“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有异才,吾不如。’”
后因中原扰攘,王粲至荆州,依附刘表。刘表因为王粲相貌丑陋,体弱多病,所以也不太器重他。刘表死后,曹操大军南征。粲劝表子琮投降曹操。
魏国建国后,王粲拜侍中。他博物多识,有问必答。当时,传统制度废弛,由王粲主持制定各项制度。王粲记忆力超群,一次,他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你能背诵吗?”王粲说:“能。”背诵不错一字。还有一次,他看别人下棋。棋局乱了,王粲凭记忆,恢复了棋局。王粲还擅长算术,善写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
王粲去世后,世子曹丕亲率众好友、文士为他送葬。为表达对王粲的眷恋之情,曹丕对大家说:“仲宣平日最爱听驴叫,让我们学一次驴叫,为他送行吧!”于是,一片驴鸣之声响起。这就是著名的“驴鸣送葬”。
李晨饰演的曹丕
《隋书·经籍志》著录有《王粲集》11卷,《去伐论集》3卷、《汉末英雄记》10卷,皆佚。明代张溥辑有《王侍中集》1卷,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徐幹(170年—217年),字伟长,北海剧县(今山东潍坊寿光)人。汉末文学家、诗人。“建安七子”之一。以诗、辞赋、政论著称。代表作有《中论》等。《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5卷,已佚。明代杨德周辑、清代陈朝辅增《徐伟长集》6卷,收入《汇刻建安七子集》中。
阮瑀(约165—212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尉氏县)人,汉魏之际文学家。年轻时曾受业于蔡邕,文思敏捷,懂音律,能鼓琴,被蔡邕视为奇才。曹操时,与陈琳皆任司空军谋祭酒,管记室,职掌公文撰写。军国书檄,多琳、瑀所作。有一次,曹操外出途中,命阮瑀于马上撰文。撰成后,曹操想修改一下,发现阮瑀即便在匆忙颠沛情况下撰写的文章,竟然也无法修改。阮瑀诗存十二首,文多散佚,后人辑有《阮元瑜集》一卷。阮瑀的儿子,就是“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
阮瑀(左)和应玚(右)雕像
应玚(177—217年),字德琏,东汉汝南南顿(今河南省项城市南顿镇)人。东汉末文学家。曾任平原侯曹植庶子,后为五官将文学,掌校典籍、撰写文章。原有集,早佚。明人辑有《应德琏集》。
刘桢(186年―217年),字公干,东平宁阳(今山东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人。八、九岁就能诵《论语》、诗赋数十万言,擅长作诗。其五言诗在当时负有盛名。曹丕谓“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后人将其与曹植并举,称为“曹刘”。曾因不敬罪被惩治:“(曹丕)尝请诸文学,酒酣坐欢,命夫人甄氏出拜。坐中众人咸伏,而桢独平视。曹操闻之,收桢,减死输作。”刘桢作品大部散佚,明人辑为《刘公干集》。
七子岛上的刘桢碑
曹丕撰写的《典论》,曾对七人的作品及风格、优劣等,有如下精辟的评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广陵陈琳、山阳王粲、北海徐幹、陈留阮瑀、汝南应瑒、东平刘桢,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骐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粲长于辞赋。幹时有逸气,然非粲匹也。如粲之《初征》、《登楼》、《槐赋》、《征思》,幹之《玄猿》、《漏卮》、《圆扇》、《橘赋》,虽张、蔡不过也,然于他文未能称是。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俊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之俦也。”在建安前期征战频繁的扰攘乱世中,“建安七子”以或酣畅淋漓,或义正辞严,或恣肆无极的笔锋,给这乱世,增添了一抹浓郁的文采。
1.(西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2.(明)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商务印书馆,1986年。
3. 聂石樵:《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刘备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生平事迹被后人传颂不衰。刘备出生于东汉末年,家境贫寒,但他却拥有高尚的品德和远大的抱负。他年轻时曾经流落街头,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成为了一名县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刘备在政治上一直秉持着仁义道德的原则,他深受人民的爱戴和信任。他曾经在荆州和益州任职,治理得非
2025-04-03 01:29:13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 ,
2025-04-03 01:11:30没有刘备,三国只是普通的乱世,而东汉末年刘备带领一群理想主义者,为时代增添了几分浪漫。在历史的长河中,英雄豪杰辈出,而刘备无疑是其中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乱世出英雄”,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朝廷腐败,宦官、外戚争斗不止。在这个动荡的时代,刘备,这位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一生。大家
2025-04-03 00:57:18《长恨歌》曾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虽封建背景下,皇帝理应励精图治,促国家更好发展。然千百年间,无数帝王贪恋美色,终致统治遭受威胁。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皇帝掌握着国家最高权力,这也使得皇帝拥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一般来说,在登上皇位后,皇帝均能做到勤于政事,带领国家和人民过上更好的生
2025-04-03 00:57:16刘备这个汉末风云人物,在历史上的咖位无需多说,算是为数不多的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了。但不知道曾几何时起,越来越多不明就里的人开始出来带节奏了,说刘备是伪君子、假仁假义、喜欢玩套路、能力有限……根本算不上是真正的英雄。这种意见表面上看起来很正常,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正常认知偏差嘛,但其实背后暴露的问题是
2025-04-03 00:37:3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