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九鱼亭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那么皇帝呢?作为封建王朝最高的权力核心,自然是人人心向往之。人心都是自私的,而在封建王朝,皇帝几乎可以为所欲为,所以几乎没有不想当皇帝的人。
在灭亡秦朝后,项羽作为各路诸侯的领袖,他是有称帝的能力的,可是项羽并没有这么做,他焚掉了咸阳城,分封各路诸侯王,自己则自称西楚霸王。
那么为何项羽不选择称帝,而选择当西楚霸王呢?
公元前223年,王翦率军进攻楚国,并一举攻克寿春,楚国灭亡。在后世看来,秦始皇统一全国,其功绩标榜史册,可是对于楚国的皇室贵族,那就一场灭国灾难,他们唯一想做的,就是恢复故土、光复楚国。
在刚刚脱离茹毛饮血的秦朝,百姓被称为“黔首”,意思就是小黑头,除此之外秦朝律法极其严苛,稍有违背就会被处以极刑,而且实行连坐制。与此同时,郦山陵墓、长城、阿房宫等大工程相继开始修建,到了胡亥接班,更是变本加厉,百姓苦不堪言,于是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不得民心的政权早晚都会被覆灭,公元前209年,在叔父项梁的带领下,项羽也加入了反秦的队伍。此时项羽的目的也很明确,推翻秦朝统治,恢复楚国故土。
史料记载“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刘邦攻下咸阳后,不敢独占,将咸阳拱手让给项羽,关中是称帝的最佳位置,而项羽没有久留,反而将引兵屠城,还一把火烧掉了秦皇宫,足足烧了三个月,接着他回到楚地,自称霸王,建都彭城。
由此可见,项羽对秦朝的仇恨有多深,他的目的也很明确,先不说称帝与否,复仇和恢复故土更为重要。
历朝历代,不论是宫廷政变,还是藩王造反,最终的目的就是皇权,项羽是真的不想做皇帝吗?想必是不可能的。
史料记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在秦始皇巡游会稽县之时,项梁、项羽两人在旁观看,项羽来了一句,我可以将其取而代之。秦始皇扫平六合,统一全国,那是多大的荣耀,难道有人不想得到秦始皇的权力吗?对于皇权的诱惑,想必没有人承受得了。
史料记载“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势不长。”
范增入伙的时候,就给项梁分析过一个问题,就是是否自立为王。陈胜首先举起了反秦大旗,可陈胜没有辅佐楚国后人为王,反而自己称王,由于名不正言不顺,最终被镇压。
所以范增建议项梁,立楚国的后人为王,这样才能长久。范增是项羽阵营中最优秀的谋士,他将局势看得很清晰,立楚怀王,为的不是真的要辅佐他,而是借此笼络人心,发展壮大。
可见,项梁早就有称王的想法,只不过碍于形势,只得先立楚怀王,项羽和项梁的想法应是如出一辙。
虽说项羽在巨鹿一战定乾坤,而且屠城咸阳,震慑住了诸侯,但这天下并非一人一姓之天下,诸侯们仍在蠢蠢欲动,欲争夺中原霸主地位。
或许在项羽的想法中,想要先将诸侯割裂开,让他们各自为战,这样可以一个一个解决,相对容易一些。
然而,很快就有诸侯跳出来反对项羽,田荣认为项羽分配不公,屡次挑起争端,刘邦平定三秦,成了项羽最大的威胁,齐国、赵国、先后背叛项羽,项羽向九江王英布借兵,英布却称病不去。
项羽要想称帝,那就得将这些麻烦全部解决,否则他是不可能安心做皇帝的。换言之,当时时机未到。
在项羽身上,有不少致命的缺陷,比如妇人之仁,再比如小肚鸡肠、疑心太重,对于权力,项羽看得比较重,所以不愿意放权,对于财物他看得也很重,不给予属下相应的奖赏。
史料记载“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对于刘邦在咸阳的所作所为,范增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刘邦本就贪财好色,但到了咸阳却是分毫不取,可见其志气不小。在范增看来,如果不杀刘邦,刘邦将成为项羽路上最大的竞争对手。
鸿门宴上,范增多次想方设法杀刘邦,但项羽却默不作声,不做反应,一次次给了刘邦逃生的机会。在项羽看来,刘邦承认了错误,并主动登门道歉,给了他足够的面子,如此再要杀人诛心,太不够意思了。
如此这般,项羽放过了刘邦,给了刘邦成长的时间。“兵者,诡道也”,行军打仗、权谋诡计,最忌讳的就是妇人之仁,那些所谓的道义、仁义道德、盟约誓言,大多都是哄骗小孩子的把戏,一位成熟的政治家看中的只有利益。
对于项羽而言,他在政治立场上过于幼稚,想法过于简单,加之其本身的众多缺陷,导致其最后的失败。
在攻下咸阳后,有人劝项羽,关中有山河险阻,四方皆有要塞,土地肥沃,是称霸中原的不二选择。可是项羽屠了咸阳城,焚了秦朝宫殿,民心、军心皆失,完成了他所谓的目的,还来了句“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原来项羽这么做都是为了面子,说客气不过,也怼了一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在说客看来,项羽既没有小聪明,也没有大智慧,他的身上只有愚蠢。
事实上,这位说客说得很对,项羽不是一位合格的统帅,也不是一个成熟的政客,因为那句沐猴而冠,这位政客也死得很惨。
项羽必定是想做皇帝的,可是其思想桎梏根本不允许他这样做,即便他真的称帝,也只能转瞬即逝,如过眼云烟!
参考资料:《史记·本纪第七》
赵武灵王的谥号可能是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因为其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前面的武是美谥,而后面的灵则是典型的恶谥。从这个谥号就能看出后世赵君在评价他的时候内心有多复杂。作为战国最为杰出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赵雍绝对是同时代的另类。在秦国日益崛起,其他诸侯不得不对秦国虚与委蛇的时候,他却在琢磨如果打击秦国!不
2025-09-06 11:21:43了解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秦赵长平之战的秦军最高统帅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武安君白起,而战后的坑杀几十万赵军也成为白起最大的一次“人屠”。但奇怪的是,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并没有出现在战场上。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秦国从一开始就对赵国的战略决战来准备
2025-09-06 09:52:28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广这位 “飞将军” 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他一生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屡立战功,威震边疆,然而最终却未能被封侯,这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也引发了后人的诸多猜测。有人认为,李广一辈子没被封侯与他和匈奴的战败经历有关。公元前 129 年,汉武帝派李广等四位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出击匈奴。李
2025-09-05 01:35:54引言关于商鞅,有两个词语大家耳熟能详,一是著名的“商鞅变法”,二是“徙木立信”。如果单从这两个词语,能让我们感受到商鞅是一位有魄力、有计谋、厉行革新的正面人物。(商鞅)但是,司马迁却在《史记》如此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为什么司马迁要对商鞅做此评价?可能一切都要从《商君书》里的驭民五术说
2025-09-05 00:52:13张仪是高深莫测的鬼谷子的学生,他在出山后到了秦国,获得了秦惠文王的信赖,并得以重用,秦王任命张仪为国相。他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但是在秦武王继位后,张仪却失去了信任,秦王还放任他离开了秦国。秦武王之所以不信任张仪,其实从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这样了。根本原因在于秦武王孔武好战,与张仪的政
2025-09-04 06:07:0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