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本中“凿壁偷光”和“囊萤映雪”想必大家都听说过,这两个成语都是说因为家贫,想尽一切办法刻苦读书。今天就来谈一谈“凿壁偷光”的主人公匡衡。
匡衡字稚圭,小字鼎,现今山东兰陵人,祖辈世代为农民,匡衡小时候好学,因为家贫,小匡衡白天打工,晚上“凿壁偷光”刻苦读书,精力超群,后来终于成为经学大家。匡衡尤其通晓《诗经》,当时的儒生这样评价匡衡:“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意思是匡衡讲解《诗经》能够使人开颜欢笑,心情愉悦。之后,匡衡参加射策考试,未中甲科,只被授任太常掌故,后来递补为平原文学。当时众儒向朝廷推荐说匡衡通晓经术,当世无双,后学之辈都希望和他去平原,应该让他在京城做文学,不宜去远方(平原)。朝廷将此事交给太子太傅萧望之(萧何七世孙)和少府梁丘贺去核实,匡衡对答《诗经》大义非常奥妙。萧望之向朝廷上奏说匡衡精通经学,学问有师传,值得重视。但是,汉宣帝刘询的治国之道是“王霸杂治”,不甚用儒生,于是仍旧派遣匡衡回到平原做文学。
汉元帝刘奭即位后,外戚史高(汉宣帝表叔)担任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有人劝史高向朝廷推荐匡衡,史高听从了建议,征召匡衡为议曹史,推荐给元帝,元帝用做郎中,升为博士、给事中。这个时候刚好有日食地震发生,元帝就向匡衡问政治得失,匡衡借机上疏,劝汉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外內,近忠正,远巧佞,放郑卫,近雅颂,举异材,开直言,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本传》)。后来匡衡又多次上疏,在奏章中频繁引用《诗经》中的句子,可谓手到擒来,游刃有余,元帝也多次亲自听匡衡讲解《诗经》,十分赞赏匡衡的才学,提拔为御史大夫。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逝,匡衡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汉元帝驾崩,汉成帝即位,匡衡又上疏成帝戒妃匹、劝经学威仪之则,不久,又上奏纠正南北郊祭,废除众多的祭祀。匡衡在元帝、成帝两朝任职中,多次上疏,直言切谏时政得失,“匡衡抗疏”(抗疏:上书直言)也成为了后世咏忠臣直谏的典故。
匡衡最终走向反面,不仅阿附权奸,还贪污国家财产(土地),成了一名贪官,这是他人生挥之不去的污点,也被永远地记录在历史之中。《汉书》本传记载他对元帝时的大奸臣石显“阿谀曲纵,附下罔上”,等到元帝去世后,他又向朝廷上疏弹劾石显,和他之前阿附畏葸石显判若两人,可见他后来做官投机性很大。所以当时的司隶校尉王尊弹劾他,说他明知石显等专权,作威作福,不及时禀报处罚,反而欺下罔上,“无大臣辅政之义”。不仅“不自陈不忠之罪”,反而宣扬先帝任用倾覆社稷的奸臣,罪至不道!
当初,匡衡封僮之乐安乡,乡内本有田3100顷,他却利用郡图的错误,非法扩大食封土地4顷,知错而仍收其谷。又被司隶校尉王骏等弹劾他“专地盗土以自益”。最终,皇帝同意了王骏的弹劾奏章,但不处罚他,只是免去他丞相职位,废为庶人,后来匡衡也老死家中。匡衡少时刻苦勤学的榜样,致位通显之后却忘记初心,政治上投机钻营,生活上贪利枉法,最后被贬为庶人,令人不胜唏嘘!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