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包拯的老婆是谁(包拯娶了三个妻子 为何只有一个孩子)

159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24 10:48:12    

小编最近宅在家中无事,看了一部电视剧《开封府》,讲的是关于包拯的故事。包拯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也是中国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包拯的一生总共娶了三个妻子,为何最后只有一个孩子呢?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包拯1027年考中进士,从此后便开始了自己漫漫的仕途长路。包拯断案从来不偏袒对方,他不因对方贫贱而怜悯,不因对方是权贵而刻意打压,完全是出自于一片公心。早在天长县做县令的时候,包拯就以其智谋智断割牛舌一案。后来包拯又连连破获大案要案,为人谨慎小心的他就被皇帝调到京畿之地当官。开封是权贵集聚之地,横行不法的大有人在。包拯到开封一不吃请,二不贪污,碰到有触犯法律的不管是多大的当朝权贵他都敢对其执法,世人称之为阎罗包老。“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这首耳熟能详的戏曲所表达的就是对开封府包大人清明执法的肯定。

  包拯一生有很多极具传奇性的故事,现代作家们根据以往的故事都加工成了小说,可以说把包拯已经神话了。其实包拯就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自己的烦恼。铁面无私的包青天在事业上得到了皇帝极大的赏识,那干的是一番轰轰烈烈。但是在私生活上包拯却屡屡遭受打击。

  包拯一生娶了三个老婆,这在古代可真不算多。按照包拯当时的级别和财力,其实他还能够娶更多个,反正在古代除了只能有一位正妻以外还可以娶无数个小妾。包拯有两个夫人和一个媵妻。包拯的原配叫张氏,她跟包拯结婚只一年就去世了,有人说是得急性病去世的,也有人说张氏本来就身体不好又要忙于操劳家务,所以是累死的。张氏死了以后没有留下什么子嗣。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传宗接代可是相当大的事情。所以张氏死了以后家里人很快就给包拯重新找了一个老婆董氏。老婆董氏跟普通的女子可不一样,她从小不仅学习了女工之类的技术,而且琴棋书画还略通一二,所以对包拯来说董氏不仅仅是一个生育机器,她还是一个少有的贤内助,能够让他安安心心地扑在工作上面。

  包拯因为在外做官所以很少回家,对于父母他一直心存愧疚。所以包拯早早告老还乡回家赡养父母。在乡间的他性子非常刚烈,对于那些受苦难的老百姓他总是出手相助,因为没少跟人发生争执,而每一次都是在董氏的协调下才给包拯化解了危机。董氏给包拯生了一个男孩,这个孩子叫做包繶。作为包家的独苗,小小的包繶那可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十九年过去了,包拯给包繶相了一门亲事,让他娶了三朝宰相吕蒙正的外孙女。两个人婚后你侬我侬,很快就诞下了一个男孩,这就是包拯的小孙子。可惜在同年包拯儿子却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突然离世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包拯悲痛欲绝,但还好膝下有一个小孙子。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小孙子长到五岁的时候也夭折了,这下包拯变得心灰意冷。

  儿子死了,孙子没了,包拯家里除了他又只剩下一干妇女。这个时候的崔氏也还很年轻,包拯并没有要求崔氏给自己儿子守寡,一再告诉她让她另嫁他人。可是崔氏铁了心的要呆在包家哪也不去,包拯也只好由着她了。虽然包拯已经五十八岁了,他面临着非常严重的绝后危机。董氏不愿意包家就这么绝后,所以她张罗着要给包拯娶一个小妾。包拯一开始是不愿意的,毕竟自己年纪已经很大了,他想领养一个孩子就算了。但是董氏不愿意,她非要给包拯张罗一个小妾。这样孙氏就走入了包拯的生活。孙氏是董氏的陪嫁丫鬟,董氏挑中她就是因为知根知底,而且又常年是自己的下人,她也不会威胁到董氏在家中的地位。由于孙氏的出身比较低,所以只能算是包拯的媵妾。孙氏没有那么年轻貌美如花,这也是因为董氏考虑到如果弄个太漂亮的老包身体也会吃不消的。可以见得在选小妾这件事上董氏是花了很大的心思的,足以见得董氏对老包那深沉地爱意。孙氏和包拯虽然在一起了,但是两个人生活的并不好,也许是年龄差距太大的原因,他们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吵架。有一次孙氏直接气得回了娘家。而包拯性格又非常倔强,所以他才不愿意去把董氏给接回来,于是两个人就这么一直僵持着。

  后来回到家的孙氏发现自己居然已经怀孕了,索性她就住在娘家养胎。后来包拯的儿媳妇崔氏上门去看孙氏,孙氏就把自己怀了孩子的事情一五一十告诉了崔氏,崔氏一开始没有告诉包拯,毕竟他跟孙氏之间的关系就像冰与火一样,实在难以调和。不过崔氏经常偷偷地给孙氏钱粮,让她在家安心生养。孙氏生下孩子以后,崔氏就把孩子给抱走了。崔氏名义上是孩子的养母,实际上却是他的长嫂。后来在包拯六十岁寿宴的时候,崔氏把孩子抱了出来,并且告诉包拯这个孩子就是他的亲生儿子。包拯非常高兴,他当即给这个孩子取名包綖。包拯也太不容易了,经过了跌宕起伏的人生之后终于算是得到了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包拯此生便可无憾了。

来源:凯风网综合

相关文章

李广之所以一辈子没被封侯,是因为与匈奴战败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广这位 “飞将军” 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他一生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屡立战功,威震边疆,然而最终却未能被封侯,这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也引发了后人的诸多猜测。有人认为,李广一辈子没被封侯与他和匈奴的战败经历有关。公元前 129 年,汉武帝派李广等四位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出击匈奴。李

2025-09-05 01:35:54

为什么商鞅认定:百姓越弱、越愚昧,国家反而越强大、越稳定

引言关于商鞅,有两个词语大家耳熟能详,一是著名的“商鞅变法”,二是“徙木立信”。如果单从这两个词语,能让我们感受到商鞅是一位有魄力、有计谋、厉行革新的正面人物。(商鞅)但是,司马迁却在《史记》如此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为什么司马迁要对商鞅做此评价?可能一切都要从《商君书》里的驭民五术说

2025-09-05 00:52:13

张仪为什么得不到秦武王的重用,还放任他到魏国做官?

张仪是高深莫测的鬼谷子的学生,他在出山后到了秦国,获得了秦惠文王的信赖,并得以重用,秦王任命张仪为国相。他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但是在秦武王继位后,张仪却失去了信任,秦王还放任他离开了秦国。秦武王之所以不信任张仪,其实从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这样了。根本原因在于秦武王孔武好战,与张仪的政

2025-09-04 06:07:01

三国东吴:威权震主,自致颠覆的五位权臣

吴国自吴大帝孙权去世后,少主孙亮、孙休先后临朝。而诸葛恪、孙峻、孙綝、濮阳兴、张布一班权臣迭起,跋扈飞扬,前仆后继,以人臣行主威,前车之覆不鉴,皆败不旋钟,自取颠陨,身诛家夷。一、诸葛恪诸葛恪字元逊,山东沂南人。吴国大将军诸葛瑾长子。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其才气干略,为邦人所称。弱

2025-09-04 05:02:41

杨朱、墨子都是什么主张?为何孟子批他们“无君无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变法图强,这一时期的天下相比于孔子时代,更是“礼崩乐坏”,因此杨朱学派和墨子学派的各领风 骚,成为天下显学。孟子评价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当然不会称赞杨墨学派,他要表达的是:道统中断了,诸侯们肆无忌惮,各种荒诞学说层出不穷,杨朱、墨翟

2025-09-03 03:22:27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