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编三绝”这个成语本义是说孔子读《易》的次数太多,竟把编联简策的编绳翻断了很多次。“韦编”是指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则是断的意思。后来人们就用“韦编三绝”来激励读书人要勤奋刻苦。
根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用竹子做材料制造的,古人把竹子削成一根根细长的竹片,称为竹简,然后用火烘干后在“简”上面写字。竹简的长度和宽度都很有限,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一般是八九个到几十个字不等。所以,一部书通常要用很多竹简,而且这些竹简都必须用牢固的绳子编联起来才能阅读。像《易》那样的大部头著作,毫无疑问就更需要许许多多竹简编联起来了,阅读这种书籍是需要相当多的时间和努力的。
据说孔子读书时十分勤奋用功,花了很长时间,把《易》通读了一遍。了解了大致内容后,又接着读第二遍。掌握了其中的基本要点后,又继续读第三遍,如此反复,直到对书中的精神、实质有了自己独特的体悟和理解。为了给弟子讲解书中精髓,他一直没有放弃继续深人研究这部书,不知翻阅了多少遍。如此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多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牛皮带子再使用。
尽管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是会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易》的精髓我会把握得更加透彻。”孔子的这种读书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当下的年轻人学习,读书、做学问一定要沉下心来,多花时间,才能出成效,而决不能急功近利,浅尝辄止。不知道你读的次数最多的书是哪一本呢?可以评论区分享一下哦!
霍光是一个美男子,面白皙,美髯。给人的印象温文尔雅,谨慎小心。他在汉武帝身边工作二十多年,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有一个大臣观察到,霍光上朝进入宫殿,走上了台阶后到步入议事厅觐见皇帝的地方,他走的步数每天一步不多一步不少。可见霍光的自律与严谨超乎常人。汉武帝正是因为霍光身上谨慎小心的优点,加上对霍光的兄长
2025-09-15 00:16:56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想要看到帅哥是很容易的,可是在历史上想要看到帅哥,那就得这个帅哥在历史做出其他的贡献。战国时齐国就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将自己的美留在了历史中,更重要的是间接使齐国强大起来,这个人就是邹忌。1.以琴劝谏齐王不知道是比较帅的人喜欢搞艺术,还是搞艺术显得帅,反正大帅哥邹忌就是搞音乐艺术的。
2025-09-14 03:53:51汉武帝时期,卫氏一族起初的崛起都是靠“裙带关系”,卫家前后出的这两位大将军都是私生子。但是相比于卫青,霍去病要更加幸运一点,他出生后一年,卫子夫就被汉武帝看中并带回宫中。次年,卫子夫再次得到汉武帝宠幸,怀有身孕,被封为夫人。卫青也九死一生、因祸得福摆脱了“骑奴”的身份,成为了建章监和侍中,跟随在汉武
2025-09-14 01:58:16战国四公子,居第二为赵国平原君。平原君赵胜,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之子,赵惠文王的幼弟,《史记》载“平原君赵胜者,赵之诸公子也。诸子中胜最贤,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作为赵国诸多王室公子中最贤良的一个,平原君与孟尝君一样,平原君也“喜豢养门客,为母国效力”,门下食客如云,并凭借“礼贤下士”的名声先后
2025-09-13 03:30:04秦惠王上台之后,第一件事便是车裂商鞅、灭商鞅之家,难道秦惠王与商鞅真的有不共戴天之仇吗?秦惠王是一位有为之君,在位期间重用张仪、司马错、公孙衍、魏章等人,东出函谷,西平巴蜀,南下商於,北伐义渠,在秦国历史上第一个称王,为秦国的壮大做出重大贡献,难道他的心胸如此狭窄,容不下一个商鞅吗?商鞅变法之初,太
2025-09-13 00:31:57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