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佛教四大天王是谁(佛教的四大天王到底是谁?)

31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26 11:58:34    

犍陀罗造像四天王献钵

四大天王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又称护世四天尊王,是四天王天的主神,通常分列在佛教寺院的第一重殿的两侧,天王殿因此得名。坊间传闻四大尊天王护世于须弥山山腰上的四天。

古代印度次大陆的神话说,须弥山腹有“四天王天”。这个传说被佛教采用和发展了。佛教把一般世界划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三界”。其中欲界最低,是具有食欲、淫欲的众生所居。人类社会就属于此界。地狱、饿鬼等也在此中。欲界中最高级的是“六欲天”,是超乎人鬼以上的天界,天神所居,但是还不离食欲、淫欲。

六欲天分六重,第一重叫“四天王天”。这个词是梵语Caturmahārāj akāyika的汉文意译。四天王天是四天王及其眷属的住处。——注意:佛教把佛、菩萨、天王的近侍、随从、信徒统称为“眷属”,与世俗的通用意义不同。——据说,这四天王天就在那有名的须弥山的山腰。那里耸立着一座较小的山,叫作犍陀罗山。此山有四山峰,四天王及其眷属分住其上。四大天王的任务是“各护一天下”,即掌握佛教传说中的须弥山四方人类社会的东胜身、南赡部、西牛货、北俱卢四大部洲的山、河、森林、地方,所以又称为“护世四天王”,职责有点像武装警察。

在古印度四大吠陀之一《阿闼婆吠陀》、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等印度民间文学中,都提到过守护四方的保护神。目前所知最早的四天王像,发现于印度巴尔胡特大塔栏杆上(公元前2世纪左右)。

佛法传入中国后,各个时代四大天王的形象不断演变。在唐宋之间,四天王的信仰一直集中在北方多闻天王身上,直到明清,四天王的信仰才普遍起来。

东方持国天王:“持国”意为慈悲为怀,保护众生,护持国土,故名持国天王。住须弥山黄金埵,是主乐神,用法音来护持众生,守护东胜身洲。

南方增长天王:“增长”意为能令众生增长善根,护持佛法,故名增长天王。住须弥山琉璃埵,负责守护南赡部洲。

西方广目天王:“广目”意为能以净天眼随时观察世界,护持百姓,故名广目天王。住须弥山白云埵,为诸龙之主,负责守护西牛贺洲。

北方多闻天王:又名毗沙门,“多闻”意为精通佛法,以福、德闻于四方。住须弥山水晶埵,右持宝伞(又称宝幡),左手卧神鼠,用以制服魔众,护持众生资粮,负责守护北俱卢洲。又名施财天,是古印度的财神。

敦煌285窟西魏壁画四大天王像

位于285窟西壁正龛与南北侧小龛间各画有二身天王,皆手执兵器而立。此组天王像头戴波斯式宝冠,卷髪,嘴角有髭须,身披金甲,下著战裙,肩披大巾,手持长矛作守卫状。形象威武,服饰华丽,其上的金粉尚多有留存。

敦煌藏经洞唐代绢画行道毘沙门天王图

在我国的民间传说中,四大天王以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天)为尊,来源于多闻天王救唐玄宗的故事,所以历代军营里均建有天王堂,但只供奉多闻天王。同时,他一手持伞一手持寻宝鼠,所以又把他作为财神,密教中的黄财神就是以他为原型的。

唐代石雕四天王像 波士顿博物馆藏

唐代四天王形象多种,多为身穿甲胄的武将。

如唐译《佛说陀罗尼集经•卷第十二(诸天卷下)》中记载:

提头赖吒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像法:身着种种天衣,严饰精妙,左手伸臂垂下把刀。右手屈臂,向前仰手,掌中着宝,宝上出光。
毗噜陀迦天王(南方增长天王)像法:其像大小衣服准前,左手亦同前天王法,伸臂把刀。右手执槊,槊根着地。
毗噜博叉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像法:其像大小衣服准前,左手执槊,右手中而把赤索。
毗沙门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像法:其像大小衣服准前,左手同前,执槊拄地。右手屈肘擎于佛塔。

金刚智三藏译《般若守护十六善神王形体》中描述:

东方持国天王:身青色,紫发,面显忿怒状。着红衣甲胄,手持大刀。

南方增长天王:身赤紫色,绀发,脸显忿怒相。身穿甲胄,一手叉腰,一手持金刚杵。

西方广目天王:身肉色,臂挂黑丝,面露微笑,身着甲胄,手持笔作书写状。

北方多闻天王未记载于此经。

四大天王在唐代的时候,跟21世纪的格局完全不一样。四天王的信仰,集中在北方多闻天王的身上,也称毗沙门天王。

榆林15窟 北方毗沙门天像

北方多闻天王,他是四天王的领班,因为在唐玄宗天宝年间,边关告急,藩邦来包围西凉城,当时军队攻击不上,没办法解围,边关形式十分火急,唐玄宗就请唐密的祖师不空三藏法师持诵《仁王经》咒加持,修降伏法。于是在被困的这个城的北门,在天中就出现了多闻天王,而且在云雾之间,又现有无量神兵,更为奇特的是出现了一批金色的老鼠,过去冷兵器时代拿刀枪的,最有杀伤力的是弓箭,这些金色的老鼠,就把敌人的所有弓箭的弦全部咬断,边关捷报凯旋。唐玄宗龙颜大悦下了个诏书,天下各省在城楼上一定要塑毗沙门天王。因此这种信仰,从唐代开始到宋代,成为一种机制。所有的军营里面,一定要建天王堂,天王堂里面供奉的不是四大天王,而是毗沙门天王,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托塔天王。

天王形象一般出现在佛教的寺庙和石窟中。唐高宗时期,墓葬之中开始出现天王俑。其身份也超越了佛教的护法神,成为墓主的守护者,为墓主降魔伏妖,驱鬼辟邪,保卫墓主的安宁。天王俑被唐人奉为死后的保护神,所以在唐代的许多墓葬中,特别是中原地区的达官贵人墓葬中都发现有天王俑。

苏州瑞光寺塔发现的木函上所绘四天王像

宋代的时候,天王的信仰非常普遍,宋代时,天王信仰非常普遍。凡是有兵营的地方,一定会建天王堂,但不是供奉四天王,而是供奉毗沙门天王像。

在水浒传里,林冲得罪高俅,被充军发配到了沧州草料场,风雪之夜,他就住在天王堂里头,这个《水浒传》描写的是宋代生活,凡是有国家有兵营的地方,一定要建天王堂,供毗沙门天王像。

杭州飞来峰的梵式黄财神造像

在密教里面,黄财神的造像,就是多闻天王,又被称作财宝天王,因为这位天王能以福德无量,赐予众生,而名闻十方。所以在佛教里面,真正的财神是毗沙门天王。

元代•居庸关云台•佛国浮雕之四天王

这是北京居庸关元代云台四大天王石刻版本。在云台之前,四天王的塑像多数散于二十诸天之中,很少单独“组团”出现。云台的四天王形象可以说是为明清时期流行的“风调雨顺”四王形象树立了一个典范。

元朝吸取西亚文化与中华文化,推崇藏传佛教。四天王的形象受金刚乘的影响,头戴五佛冠,彰显出【报身佛】的威徳力量。

同时,四天王手中的法器也发生变化。元代三藏法师沙啰巴翻译的《药师琉璃光王七佛本愿功德经念诵仪轨供养法》里,描述了四天王的形象:

东方持国大天王,其身白色持琵琶。

南方增长大天王,其身青色执宝剑。

西方广目大天王,其身红色执罥索。

北方多闻大天王,其身绿色执宝叉。

元末明初•青白瓷四大天王塑像•中华艺术博物馆藏

法海寺明代壁画北方多闻天王

四天王在明清时期闻名大江南北,达到供奉的顶峰。上至皇家寺院,下至乡野小庙,都可以看见四位天王的身影。

到了明代,封神榜出来之后,来了个很大的混淆,说有个嘉梦关魔家四兄弟:魔礼青、魔礼红、魔礼海、魔礼寿。一个拿琵琶、一个拿宝伞、一个拿蛇、一个拿宝剑。

这么一来,到了明代以后,我们的寺院塑像,没有去依据经典,却依据了传说,把整个四天王的造像,都去向封神榜看齐。封神榜说他弹琵琶,那么就给他塑琵琶,封神榜说他拿宝伞就拿宝伞。实际上我们在经典上面,没有拿这些法器的记载,但有拿刀的、拿戟的、有托塔的、有拿珠的。但是其它手上缠条蛇之类的,没有什么记载。我们今天如果去日本,看到日本的寺院里面,供奉的四天王塑像,就是比较按照佛经的记载来雕塑的,我们今天看到的四天王造像,是比较接近封神榜的记载,就是比较偏向于民间的传说。

日本四天王造像

近代供奉四天王的佛殿称为“天王殿”,也是中国化了的殿堂。此殿正面本尊多供大肚弥勒佛。这是中国的弥勒化身。据说,他就是五代时的布袋和尚。这位和尚,名叫契此,身体肥胖,言语无恒,常常背着木棒,木棒上吊着一个口袋,在闹市行乞,面带喜容,人们叫他布袋和尚。后梁贞明二年(916),在浙江奉化岳林寺东廊磐石上圆寂,临终遗偈,自称为弥勒化身;后人遂多塑之于山门。其实,唐代的弥勒还是典型的佛或菩萨像,今北京广济寺奉天冠弥勒菩萨坐像,犹存中世遗风。在弥勒左右,分塑四大天王,作“风调雨顺”之像。

弥勒背后则设有手执宝杵现天将军身的韦驮天像。韦驮天原为南天王部下八将之一,在四天三十二将中以勇武著称。唐道宣在《感通录》里谈到他常于东、西、南三洲巡游,守护佛法,故称“三洲感应”。中国佛教故事中,又有他守护伽蓝的传说,所以近世建寺必奉为守护神,世称韦驮菩萨。他的塑像,通常有两种姿势:一种是双手合十,横宝杵于两腕,直挺挺地站立;一种是左手握杵拄地,右手叉腰,左足略向前立,有点像今天的稍息姿势。他面向大雄宝殿,注视出入行人动向。这位韦驮也是汉化了的,《封神演义》中那位手使降魔杵后来投奔西方肉身成圣的韦护,是他的中国式造型。尽管高僧和佛学家知道四天王、韦驮天等原来是谁,可是一般人包括近代的塑像工人在内,恐怕还是按《封神演义》的描述去理解和塑造他们的。他们是中国的四大天王。

相关文章

石碏不护恶子

卫庄公有三个几子,长子仁义,次子知礼,只有小儿子州吁为人骄纵。州吁是庄公的爱妾所生,所以庄公十分溺爱他,对他的所作所为不管不问。卫国的大夫石碏为人正直,看不惯州吁的所作所为,经常劝说庄公管教其子。庄公不听。石碏有一个儿子叫石厚,从小就和州吁混在一起,为所欲为,经常做坏事。石碏知道后,便严厉地责骂他,

2024-11-23 11:00:10

解读《石碏大义灭亲》背后的真相

有句话叫做“虎毒不食子”,为什么石碏会杀死自己的儿子呢?今天让我们来仔细品读一下《左传》之石碏大义灭亲的故事。春秋时期,卫庄公娶了齐国太子的妹妹为妻,名叫庄姜。庄姜长得很美,卫国人特地为她作了一首诗叫《硕人》。但是庄姜没有生孩子,后来卫庄公又娶了一个陈国女子,名叫厉妫。厉妫生下一子孝伯,可惜孝伯又夭

2024-11-23 10:45:31

仕途不得意,爱情不得意,长寿的陆游一生都不得意

历史上的陆游,是个非常长寿的诗人,85岁!可你别以为他生活顺遂才如此长寿,他的一生,非常不得意!心有所爱,却不能长相守,又被迫娶了别人;胸怀壮志,却仕途坎坷,终其一生也没能实现自己的抱负。让我们推开这扇历史的门,看看陆游漫长却悲哀的生平。陆游这长寿的一生,很是悲催。但简单来说,基本用三首诗就可以概括

2024-11-23 10:31:26

大义灭亲的典故:卫大夫石碏

话说州吁、石厚得胜而归,但因其“好兵、弑桓公,卫人皆不爱”。州吁对石厚说:“老百姓还不服我,怎么办呢?”石厚说:“我父亲当年在朝廷里人人敬佩,主公要是把他老人家请出来,与共国政,您的君位也就稳了。”州吁想着有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支持他,或许比打仗有用,就命石厚取白璧一双,白粟五百钟,请石碏入朝议事,石碏

2024-11-23 10:16:23

风流千古“钗头凤”——爱国诗人陆游侠骨柔情的一面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秋谁堪仲伯间。岁月如流,功名似梦。一片豪情雄心,化做无限感伤悲愤。一代文豪陆游,一生宦海浮沉,天资慷慨,独以为国复仇雪耻为己任。早年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因一首“钗头凤”成为一时佳话,千古

2024-11-23 09:46:52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