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我以我血荐轩辕是谁的誓言(100多年前鲁迅为何说“我以我血荐轩辕”?“轩辕”到底何意?)

132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2-29 15:00:16    

近几日,一位老同学不无感慨地跟我抱怨:“你知道吗?鲁迅的一些文章被移出课本了”。听到这话,笔者安慰他:“你放心,大多数并没有删,而且5000年的文明里那么多经典,课本容量毕竟有限,留一些给别的名家也是正常的,咱们要理解!”他想了想,点了点头。

安慰完他后,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位同学当年不是天天抱怨鲁迅的文章太难背,甚至因为不愿意背《孔乙己》被老师留过堂的吗?是啊!还有多少朋友像他一样,直到出了学校才明白,鲁迅那些难背的字句,字字珠玑,深刻地让人无法辩驳:

“小时候不把他当人看,长大后他就做不了人”。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猛兽永远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

一句句鞭辟入里的话,年少时可能读不太懂,但到中年后,却一看就明白了,这大概就是鲁迅的魅力。如果要问鲁迅的众多名句里,大家最喜欢哪一句,估计很多人会和笔者一样,回答这7个字: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句话出自鲁迅的经典七绝《自题小像》,大家且看: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在第一次读到“我以我血荐轩辕”这7个字时,笔者还以为是哪位武侠文作者的杰作,后来读了全诗,我就知道没有那么简单。因为全诗不管是从遣词还是从格律、用典上来看,如果没有极强的古文功底,是万万写不出来的。

此诗写于1903年前后,那时候才20出头的鲁迅为何会写出这样的句子呢?而他要以血荐的这个“轩辕”到底是什么呢?

1902年3月,鲁迅和几位同学一起到日本留学。这时候,他身后的故乡处于水深火热中。由于早年父亲生病的经历,他此时想的还是学好医术,救死扶伤。在这几年他接触了很多进步人士,受到他们的感染,便剪掉了象征满清传统的长辫子。从那以后,鲁迅的发型就基本没怎么变过,一直都是很精神的平头。

在那时候剪掉长辫子是件大事,这意味着他与满朝决裂。22岁的鲁迅激动专门照了张像,还送了张照片给好友许寿裳。为了解释自己为何要剪发,他便把这28字小诗写在照片后。多年后,许寿裳在纪念鲁迅的《怀旧》一文中,提到了这首小诗,并给它安上了诗名《自题小像》,自此这句“我以我血荐轩辕”便风靡多年。

所谓“轩辕”其实就是我们古代华夏部落的首领黄帝。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之孙,炎指的是炎帝,黄指的就是黄帝。据说黄帝本姓公孙,后来改姓姬,他曾生活在轩辕之丘,所以号轩辕氏。所以鲁迅要表达的,就是自己要以一腔热血报效中华。正如后来茅盾先生所言,年轻的鲁迅在那个时候“就表示了把生命献给祖国的决心”。

或许是因为这最后7个字写得太酷了,而且自带侠客风,所以倒让很多朋友忽视了前几句有多高明。事实上,这首七绝通篇都是高水平的。

此诗一开篇就写得颇有意思。用希腊神话里的爱神之箭来抒写自己对家园的炽爱,这两句翻译成白话的意思是:我根本就逃避不了爱神之箭,他的箭让我深深地爱着那片故土,哪怕它现在已是风雨如磐、满目疮痍。日本当时的教学条件、生活条件显然是要比他爱的这片土地好得多的,这也就是后来很多留学生没有回来的原因。鲁迅这两句诗,用爱神来向家国表白。

第三句“寄意寒星荃不察”化用了屈原《离骚》里的典故,远在他乡,鲁迅将心意寄托给天上的寒星,但却无人明了。写到这儿,他笔锋一转,就算没人知道自己的心思,他也要以血荐轩辕,不改初心。

作为一首抒情诗,这首七绝是很有水平的。几个典故的运用,把一腔热情形象化、具体化了。而结构上,基本上是一句一转折,声调激越,顿挫跳跃。首句只淡淡写来,第二句陷入深思,第三句带着忧虑,最近一句感情如喷火般一笔道出,这种武侠风的诗作,在近现代文坛是非常少见的。高超的诗作技巧,令人动容的赤子之心,这就是这首诗能风靡100多年,直到今天仍被很多人喜欢的原因。这首诗大家会背吗?欢迎讨论。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