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生何许人也?
魏书生,出生于1950年5月4日,河北省交河县人,1968年参加工作,1974年入党,是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长期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曾经担任了22年班主任,还担任过21年校长和10年局长,始终坚持在教学一线,32年杏坛不辍耕耘,如今还在为师范学生上语文教法课。他是全国有突出贡献的专家,首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我党13、14、15、16大代表,曾任盘锦市教育局长、党委书记。
教育家魏书生提出,埋怨学生难教,往往是因为教师方法太少。这句话一传到网上,顿时炸了锅,老师们众说纷纭。
1.忽视学生与学生间存在的客观差异
以上老师强调的是,学生间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因此老师怒怼,天天打架滋事的孩子让你教教,在教室玩手机、睡觉的孩子让你教教。甚至有老师说,你一个大教育家,教出的学生也有不会写作文的。
2.无视老师教育过程的客观困难
3.有贬损老师之嫌疑
有老师更是拿“埋怨学生难教,往往是老师的方法太少”这句话,与“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相提并论,认为前者只比后者好一点点,后者是对老师的污蔑和攻击,前者是对老师的贬损,认为老师没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我想,这也是引起众多老师怒喷的主要原因。
4.有哗众取宠之嫌
认为这句话只是盲目的追风赶潮,哗众取宠,带有极大的主观性,只能在理论上说的过去,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根本行不通。这是以偏概全,自欺欺人,忽悠大众。
1.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魏书生的这句话重在强调:因材施教、因人而异
2.魏书生的这句话重在强调:老师采用多种恰当的教育方式,再加上老师的鼓励、帮助,孩子是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有所提高有所转变的。
放弃对孩子的转变和提高,认为孩子没有希望,只会使孩子原地踏步,甚至倒退。
3.魏书生的这句话还在强调:孩子是不断变化的,教育是不断发展的。老师应该根据这种发展变化,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
1.不能草率地指责,要看看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切不可断章取义。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下都有褒义和贬义之分。
2.这句话确实有忽视学生间的差异,忽视教育的客观困难,夸大老师的主观能动性。
3.应该正确看待这句话对教育对老师的激励作用,因为这句话诠释了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育理念。
以乐观、豁达、包容、积极的心态面对教育观点、教育现象,更有益于自己的发展,应该善于从别人的理念中汲取营养。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