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陶渊明,大家都读过他的文章,都比较熟悉,如《桃花源记》、《归田园居》等等。
他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
我说陶渊明一生不够勤快,是有依据的。从他的一首诗就能略知一二。
归园田居·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种的豆子,草很茂盛,豆苗却很稀。为什么?草把豆苗掩盖了。这说明陶渊明锄草间隔时间很长。种过地的人都知道,种豆子是每隔几天就要锄草一次的,不然草就会把豆苗的生长势头压制住。它们是要争养料的,所以必须及时锄草,豆苗才能生长旺盛。当然,除了锄草要勤快,还要及时施肥。估计陶渊明这两点都做得不够。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偶尔想起来了,就去除一次草,起早贪黑,但更重要的是坚持,持之以恒。也不知道那天他锄草午饭是怎么解决的,中午不吃饭,下午就没有劲干活。估计是他的孩子们送饭。陶渊明有五个儿子,虽然都不喜欢读书,那时大的应该能够帮忙锄草,小的能够送饭吧。看他的《责子》诗: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陶渊明有时穷的不得不出去乞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长年累月辛苦劳作也仅能够温饱,像陶渊明平时花大量的时间读书,吟诗作赋,收成必然更少。他在《乞食》中是这样写的:
饥来驱我去,不知竟何之。
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
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
情欣新知欢,言咏遂赋诗。
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韩才。
衔戢知何谢,冥报以相贻。
到邻村乞讨,敲开人家的们,不知道如何开口!不过主人一见就知道来意。赶忙请进畅饮,临走,再带点食品回家,以解家里燃眉之急。
陶渊明曾经做过县令,远近闻名,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大家都认识他,所以乞食对他来说,虽然难以启齿,只要他一开口,甚至不开口,就会得到资助:“主人解余意,遗赠岂虚来。”
看来,陶渊明确实不够勤快。不过,话说回来,陶渊明是文人,他的兴趣在文学,虽然做农活,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但读书,吟诗作赋还是很勤快的,也就是搞脑力劳动还是没偷懒的。只不过那时的脑力劳动不能换钱,以解决温饱,也不讲知识产权,要是他生活在现今,恐怕仅版权他就花不完。
历史有时也会开玩笑。
在三国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英雄辈出,战火纷飞。街亭之战,一场关乎蜀汉命运的战役,马谡的失误让街亭失守,曹魏的名将张郃紧追不舍,形势危急。就在这紧要关头,蜀汉大将魏延率军赶到,他挥刀纵马,直取张郃,一战成名,重新夺回了街亭。这场战役,不仅是魏延和张郃的第一次交锋,更是两位三国名将较量的开始。魏延,蜀汉
2025-09-16 03:26:45想象一下,如果三国时期的刘备成了魏主,孙权成了蜀主,而曹操成了吴主,这历史的车轮是不是得换个方向转转?要知道,在那个“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年代,刘备这位中山靖王之后,可是自带光环的。如果他坐上了魏主的位置,别说士大夫们了,就连普通百姓恐怕也会举双手双脚赞成吧!刘备这个人设,妥妥的是个“仁义大哥
2025-09-16 02:44:33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乐羊,一个是战国时候的乐羊,一个是东汉的乐羊。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前者。战国的乐羊,本是宋国人,应该姓子,宋国公子里有个叫衎(字乐父)的,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字作为自己氏,后来氏和姓不分,就逐渐发展出乐这个姓来。这个乐羊跟吴起(杀妻求将)有点像,他是吃儿子的肉羹换取军功。乐羊怒喝中山羹后
2025-09-15 03:36:23霍光是一个美男子,面白皙,美髯。给人的印象温文尔雅,谨慎小心。他在汉武帝身边工作二十多年,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有一个大臣观察到,霍光上朝进入宫殿,走上了台阶后到步入议事厅觐见皇帝的地方,他走的步数每天一步不多一步不少。可见霍光的自律与严谨超乎常人。汉武帝正是因为霍光身上谨慎小心的优点,加上对霍光的兄长
2025-09-15 00:16:56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想要看到帅哥是很容易的,可是在历史上想要看到帅哥,那就得这个帅哥在历史做出其他的贡献。战国时齐国就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将自己的美留在了历史中,更重要的是间接使齐国强大起来,这个人就是邹忌。1.以琴劝谏齐王不知道是比较帅的人喜欢搞艺术,还是搞艺术显得帅,反正大帅哥邹忌就是搞音乐艺术的。
2025-09-14 03:53:5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