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杜牧简介个人资料(杜牧,他还是曾经的那个少年)

149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1-09 10:48:15    

印象中,杜牧一直是一个谦谦君子。杜牧,字牧之,牧有管理、统治的意思,寄予了家人对他的深厚期望。而我更愿意用《周易》里的“谦谦君子,

卑以自牧”来解释。自牧,自我修养之意。

少年时期的杜牧博古通今,注解《孙子兵法》,专注军事与治乱,满怀入世壮志;面对政治乱象,写就《阿房宫赋》,发出时人呐喊。虽然家族式微,门庭冷落,但是依然通过科举,进士及第,少年意气从未更改。

中年时期的杜牧虽流连风月,却从未丧失本心。在洛阳,四处凭吊古迹,借古讽今,佳句频出;在黄州励精图治,讲学不辍,教化士民;在池州、睦洲为民兴利除害,正民之德。

暮年时期的杜牧历经宦海沉浮,却初心不改,在其位谋其职,不卑不亢;闲暇之余以文会友,完成《樊川文集》的编辑,不急不缓。也有过失意茫然,也有过醉生梦死,却始终保有一颗赤子之心: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人生的最后时刻,大道至简,返璞归真,自题墓志铭。

没有李白“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仗剑江湖的侠气,也不如杜甫“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般忧国忧民,但是杜牧自有他的君子之风。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京可以修书撰文,在外可以奋发图强。在洛阳,既可以描摹城市,借古讽今:

文争武战就神功,时似开元天宝中。

已建玄戈收相土,应回翠帽过离宫。

侯门草满宜寒兔,洛浦沙深下塞鸿。

疑有女娥西望处,上阳烟树正秋风。

——《洛阳》

也可以在重逢故人时,为她写作《张好好诗》。于扬州,既可以情深款款,“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也可以自嘲自讽,“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亦醉亦醒中,扬州包容了他不敢再轻易拿出来的抱负与真心。

进可攻,退可守。杜牧的古体诗是他最初的梦想和求而不得,视野开阔,胸怀旷达,悲慨深沉;近体诗和他人一样清朗华美,精致俊秀;他的散文是他的本心,主张文以气辅,自成一家,始终坚持纵横捭阖永不凋零的初心。

而今天要读的这首《嘲妓》却与我所认知的杜牧的君子形象大相径庭。

盘古当时有远孙,尚令今日逞家门。

一车白土将泥项,十幅红旗补破裈。

瓦官寺里逢行迹,华岳山前见掌痕。

不须惆怅忧难嫁,待与将书问乐坤。

开成四年,三十七岁的杜牧离开宣州,经过陕县,见一酒纠妓肥硕,而赠诗一首。他说:开天辟地的盘古有久远的子孙后代,今日尚且让你认了家门。暗指劝酒妓像盘古一样身材魁梧。你把一车白粉扑在脖子上,像泥一样厚重,用十副红旗来补裤裆,腰粗腿笨。看到瓦官寺里的胖和尚就仿佛看到了你的踪迹,华岳山前的莲花峰就是你的手掌。直言妓之身材肥大,举止粗鄙。不要忧愁嫁不出去,我帮你问问最差劲的复州刺史要不要你。

全诗难堪之词不着一字,用幽默风趣的笔触吐槽了这个肥硕且土气的劝酒妓。那么怎么扬州的风尘女子是“玉人何处教吹箫”,宣州的就是橘生淮北则为枳了?杜牧也是颜控吗?其实不然,实是他心中有口浊气不吐不快。

时年三十七岁的杜牧已近不惑,十几年的官宦生涯并没能让他施展抱负,雄姿英发。相反,在年复一年的蹉跎中,积攒了许多怨气。纵观杜牧官场生涯,在京时基本上都是闲职,无甚权力,反而外放的几年,可以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即使不能,也可以放任自由,随心所欲,比当京官自在多了。

而杜牧此时刚在宣州送别友人去往舒州任职,自己却在赴京路上前途无望,心烦郁闷,这口浊气只能指桑骂槐地出一出。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友人去往舒州,意气风发,而自己却要回京任职,再次成为笼中鸟,对比之下 ,怎能不失意惘然呢?“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同来宣州却不同归处,怎能不在这个春日黯然寂寥呢?前半部分明亮清新的春色乐景衬哀情,在诗人眼中也变成了黑白色调,刺激着他的内心,加深了心头的痛苦。至此我们也就能理解杜牧写《嘲妓》时的心情了,非是脱离人设,而是真实的内心写照。

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扬州的杜牧和黄州的杜牧是一样的,一样志存高远,一样为国为民,他还是曾经那个少年;宣州妓和扬州女也只是他的寄托,如屈原的香草美人,都带有沧桑卓约的寓意。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我们颂其诗﹐读其书﹐也需知其人﹐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大概这是我以为的读诗境界吧。

-作者-

离亭,女,浙江大学汉语言文学毕业,现居江南水乡绍兴。喜欢山川湖海、唐诗宋词和一切美好的东西。

相关文章

信陵君礼贤下士,这让他不仅能知天下事,关键时刻还帮他救了赵国

战国时,秦昭襄王为了给范雎报仇威胁赵王交出魏齐,赵相虞卿带着魏齐逃出赵国,想要前往楚国。在路经魏国时,虞卿找到信陵君求助。虞卿之所以求信陵君,全在于信陵君对名士很敬重,喜欢帮助别人,而且在各国名气很大。1.知天下事公元前277年,信陵君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薨逝了,他的兄长魏圉继承了魏国的王位,是为魏安

2025-05-06 00:08:40

信陵君两次击败秦军,战绩究竟有没有水分?

信陵君在赵国一住十多年,当所有人都以为,他将终老赵国的时候,秦军突然进攻魏国。魏安釐王抵挡不住秦军,于是立刻急招信陵君回国。当时,信陵君还发了顿脾气:用不着我的时候,就任由我住在赵国,十多年不闻不问。现在用得着我了,一封诏书就想把我叫回去,这不是欺负人吗?不去!这件事闹得很大,立刻就有两位贤人劝说信

2025-05-06 00:01:40

一代圣主李世民,背后竟然温柔又肉麻?

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对内以文治天下,厉行节约,鼓励农桑,发展生产,实现了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对外开疆拓土,先后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了高昌、龟兹和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引得北方地区各少数民族势力纷纷称臣纳贡,因此获得了“天可汗”的尊号。看看史书你就会发现,

2025-05-05 00:17:17

唐朝伟大的开创者——李世民

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他的名字取意“济世安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李世民于599年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他的父亲是隋朝官员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他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

2025-05-05 00:08:21

魏王猜忌信陵君是因为后者有继承权?浅解战国后期魏廷之破局方案

在信陵君魏无忌近乎传奇一般的事迹中,魏安釐王对其的猜忌几乎可以说是从始至终。在《魏公子列传》中,史家开篇就记有魏王因信陵君在赵廷的信息源而产生猜忌的情况,这种猜忌一直延续到了魏安釐王晚期,魏王在秦国散播的谣言下持续对信陵君持猜忌态度,一直到两人于同年逝世。这种说法甚至延续到了西汉初年,在魏国遗民口中

2025-05-04 02:10:04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