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韩信简介和生平事迹(韩信简介,韩信的典故,韩信之死)

201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1-09 21:04:11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汉族,淮阴(今江苏淮安)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曾先后为齐王、楚王,后贬为淮阴侯。为汉朝的天下立下赫赫战功,但后来遭到汉高祖刘邦的疑忌,最后以谋反罪处死。《史记·淮阴侯列传》专门记录韩信的生平。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刘邦评价曰:“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刘邦初始也没把他当将才使用,只任命他为连敖。在他当连敖的时候,犯了错误,要斩首正法,在临刑前韩信仰天长叹:“难道汉王不想得天下了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呢?”滕公夏侯婴当时是监斩官,听韩信说出这话,再看韩信,觉得这个人不同寻常,于是把他放了。跟他谈了一番话,更觉得这是奇才,就把他推荐给刘邦,刘邦让韩信当了治粟都尉,但仍未发现韩信的才能。韩信见刘邦不肯重用,决意离汉营而去。丞相萧何素知韩信之才,闻讯即刻骑马月夜苦追,将他劝回,由此留下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美谈。

萧何去追韩信时,刘邦开始以为萧何跑了,大为愤怒,如失去了左右手。当萧何追回韩信后,两天后去拜见刘邦,刘邦问他:“为何逃跑?”萧何回答到“为了追回韩信。”刘邦怒道:“众将逃跑了好几十个人,你都没有去追,偏偏去追个韩信,骗谁呢?”萧何答道:“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你若想一辈子就当个汉中王,不需要重用韩信;若想争夺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刘邦答道:“我也想向东发展以图中原,怎么能在这鸟不拉屎的地方待一辈子?”萧何答道:“王雄心夺得天下,能重用韩信,韩信即留下;不能用,韩信终究要跑的。”刘邦答道:“我拜他为将军怎么样?”萧何说:“虽为将,信必不留。”刘邦说:“拜为大将。”萧何说:“很好。”于是刘邦欲召信拜之。萧何又说:“你平时傲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离开的原因。你既然想拜韩信为大将,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才行。”刘邦答应了。众将都很高兴,人人都以为自己能当大将军。等到拜大将时,得知是韩信,都大为惊讶。

韩信胯下受辱的典故:

韩信为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韩信的母亲死后,穷得无钱来办丧事,然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当时下乡南昌亭长见韩信非凡夫俗子,邀为门客,但不为其妻所容,“食时信往,不为具食”,韩信愤然离去,“钓于城下”,但所获不能果腹。一漂母见韩信饥饿,便把自己带来的饭分给他吃,一连数十日。韩信十分感激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漂母听了非常生气,“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信闻之,深感惭愧。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想侮辱韩信,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史记·淮阴侯列传》)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裆下爬了出去。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韩信之死

韩信帮助刘邦打江山,追赶项羽,追到荥阳时,按兵不走了。刘邦不知怎么回事,去问萧何,萧何说:“他这是讨封哩。”刘邦立时就封韩信为“三齐王”,就是与天王齐,与地王齐,与君王齐。还封他“五不死”,就是见天不死,见地不死,见君不死,没有捆他的绳,没有杀他的刀。韩信这才去追赶项羽,把项羽打败,为刘邦打下了江山。

刘邦坐了江山后,怕韩信势力大,压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杀死韩信,可是自己亲口封了韩信“三齐王”、“五不死”,怎么杀他呢?他想了个杀韩信的办法告诉了吕后。

吕后召韩信进宫,对韩信说:“你犯下了谋反罪,君王叫我杀你。”韩信说:“那不行,君王封我五不死的,这事我得当面和君王说说。”吕后说:“哼哼,你见不着君王了,你看看你来在了什么地方?”韩信一看周围阴森森的,往上看顶棚遮得严严的看不见一丝天,往下看地上铺着毯子,看不见一点点地,又见不了君王,心里不由叫苦。没等韩信分辨,吕后又说:“君王封你’五不死’,我们都按君王的意思办了。我知道你还要说:没有捆你的绳,没有杀你的刀,这些我们都不用。”说完,一挥手,两旁几十名宫女个个手拿棒锤,一拥而上,团团围住,一阵乱打,把韩信活活打死了。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