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余光中这个名字,在脑海里浮现的,就是那小小的,寄托着乡愁的邮票。《乡愁》的爆火,让我们记住了诗人余光中的名字,但,“诗人”,仅仅只是他众多身份中的一个。
除去写诗,余光中先生还对翻译、书籍写作等方面都有涉猎。由于涉猎的艺术范围较广,且在这些领域都有一定的名誉。
余光中先生17岁时,爱上了自己14岁的远房表妹范我存女士。在那个“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年代,哪怕表妹无法生育他也坚持求娶。
意料之外的是,范我存女士在婚后7年为余光中先生连生5子,余光中先生的坚持,最终换来了家庭美满和睦。
至此,余光中先生与夫人范我存女士成为了人们眼里的爱情楷模,他们的故事到现在依旧为人们津津乐道。
抗日战争结束后,年仅17岁的余光中先生随母亲回到老家南京。战争结束后,好不容易回到家乡的余光中先生,在母亲的带领下,成日奔波在拜访亲友的路上。
这天,余光中先生来到了一个姨母家,姨母向余光中先生介绍了他的远房表妹——范我存女士。这是余光中先生与范我存女士的初见。
虽是第一次见面,但是余光中先生一眼就记住了这个远房表妹。
余光中先生在作品《四月,在古战场》一文中写出了对范我存女士的感觉。大致含义是“她像一朵瘦小的水仙,梦想着爱情,孤注一掷地向我走来。”对范我存女士的好感,不言而喻。
同样,余光中先生与范我存女士的第一次见面,也在范我存女士的心里,埋下了爱情的种子。
余光中先生年少有为,范我存女士在父母口中经常听得到这个的表哥的名字。
心中怀着对余光中先生的仰慕与期待,范我存女士第一次见到了余光中先生。在14岁的范我存女士的眼里,这个表哥,如传言一般一表人才,但是又有些不同。
“理着小平头,穿着一身麻衣,看起来很是严肃,但是又有些害羞。”这是范我存女士第一次见到余光中先生的评价。
此时的他们,心中埋下了爱的种子,但却不知道,这一爱,就是一辈子。
第一次见面后,保持着书信联系的余光中先生和范我存女士在台湾再次相遇。爱情的种子急速发芽,本就怀有好感的二人相爱了。
陷入爱河的二人此时并不知道,他们的爱情会遭遇多么大的阻碍。
古人云:“婚约,讲究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生于旧时代末尾的余光中先生,虽然本人拥有超前的婚姻观,但是他的父母不是,同样,范我存女士的父母也不是
在余光中先生的父母看来,范我存女士身患肺病,需要一辈子吃药,且医生还开具了范我存女士不易生育的诊断证明。
余家三代单传,余家父母是怎么也不同意儿子将一个不能生育的女人娶回家。
同样的,范家父母对这段感情也表示不认同。余光中先生虽然本人是青年才俊,但也不过是个穷书生,怎么能给自己的女儿更好的生活呢?
在双方父母的压迫下,余光中先生和范我存女士的感情受到了极大的阻碍。
但是,思想先进了他们认为,一旦认定了,这辈子便是那人了。
在余光中先生看来,不能生育也无妨,这不是可以阻碍他与范我存女士在一起的原因。范我存女士的意见同样坚定。
但是,余家父母并不打算改变主意。他们一边哄着余光中先生与范我存女士小姐分手,一边替余光中先生物色新的对象。
在父母这样的大力阻拦下,余光中先生依旧没有放弃。他拒绝了所有相亲的人,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离家出走。就这样,双方僵持了11年。
终于,余家父母认识到,余光中先生这辈子是非范我存女士不娶了。在余光中先生离家的第11年,他们终于同意了这桩婚事。
时隔十一年,当初17岁的翩翩少年郎已长成了顶天立地的男子汉;14岁温婉细腻、楚楚动人的少女也长成了明眸皓齿的窈窕淑女。
终于,他们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历尽千辛万苦,走进婚姻殿堂的余光中夫妇,由于医生曾经的诊断,对于孩子的到来,是不抱有任何希望的。
但是,奇迹发生了。
结婚没多久,范我存女士便怀孕了,一家人欣喜若狂,小心翼翼地迎接孩子的到来。
或许是上天也被余光中先生与范我存女士11年的抗争所打动,诞下了大女儿之后,范我存女士的身体渐渐好转,不再像过去般孱弱。
并且,在孩子出生后,范我存女士与余光中先生母亲的关系也有所缓和。妻子的身体好转,婆媳关系得到改善,天下哪里还有这般幸福的家庭?
此后,在二人婚姻的前7年,范我存女士还诞下了4个孩子。
一切都是最好的模样。
这样的幸福人生持续了十几年,在余光中先生与范我存女士小姐结婚的61年里,二人相爱相惜,相互扶持。
作家张晓风是这样形容二人的,如果余光中先生是众人汲饮的井,那么范我存女士就是那位护井的人。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现在这个提倡自由恋爱的世界里,有多少夫妻能像余光中先生夫妇那样,为爱坚守,为爱抗争,最后幸福一生呢?
恰恰相反的是,现在因为家长的反对就放弃双方的人比比皆是。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爱情变得越来越廉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开始提倡快餐式恋爱?
诚然,爱情在不同人的眼里,拥有不同的形象地位,但是,长久的爱情需要付出真心这一点,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只有像余光中先生夫妇这样,付出真心,坚持相爱,才能抵过所有艰难险阻,熬过所有柴米油盐,获得真正的爱情。
战国时,秦昭襄王为了给范雎报仇威胁赵王交出魏齐,赵相虞卿带着魏齐逃出赵国,想要前往楚国。在路经魏国时,虞卿找到信陵君求助。虞卿之所以求信陵君,全在于信陵君对名士很敬重,喜欢帮助别人,而且在各国名气很大。1.知天下事公元前277年,信陵君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薨逝了,他的兄长魏圉继承了魏国的王位,是为魏安
2025-05-06 00:08:40信陵君在赵国一住十多年,当所有人都以为,他将终老赵国的时候,秦军突然进攻魏国。魏安釐王抵挡不住秦军,于是立刻急招信陵君回国。当时,信陵君还发了顿脾气:用不着我的时候,就任由我住在赵国,十多年不闻不问。现在用得着我了,一封诏书就想把我叫回去,这不是欺负人吗?不去!这件事闹得很大,立刻就有两位贤人劝说信
2025-05-06 00:01:40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明君,他在位期间,对内以文治天下,厉行节约,鼓励农桑,发展生产,实现了国泰民安,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对外开疆拓土,先后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了高昌、龟兹和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引得北方地区各少数民族势力纷纷称臣纳贡,因此获得了“天可汗”的尊号。看看史书你就会发现,
2025-05-05 00:17:17李世民(599年-649年),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年号贞观。他的名字取意“济世安民”,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书法家和诗人。李世民于599年出生在武功的李家别馆,他的父亲是隋朝官员李渊,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他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擅长骑射。唐太宗李世民在唐朝
2025-05-05 00:08:21在信陵君魏无忌近乎传奇一般的事迹中,魏安釐王对其的猜忌几乎可以说是从始至终。在《魏公子列传》中,史家开篇就记有魏王因信陵君在赵廷的信息源而产生猜忌的情况,这种猜忌一直延续到了魏安釐王晚期,魏王在秦国散播的谣言下持续对信陵君持猜忌态度,一直到两人于同年逝世。这种说法甚至延续到了西汉初年,在魏国遗民口中
2025-05-04 02:10:04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