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李四光简介(一生襟抱为国开 永攀科学最高峰)

209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9-25 10:00:28    

编者按:为深入宣传吉林老一辈科学家和新一代院士大家一脉相承的精神力量,展现吉林省在科技、人才方面厚重的爱国传统、资源优势和代表性人物,让“因信仰而执着、因热爱而眷恋”成为价值选择的自觉,让爱国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深深植入吉林省干部群众的情感世界和精神血脉,成为吉林精神的优秀基因和吉林形象的闪亮名片,奋力开创新时代吉林振兴发展的新局面。吉网、吉刻APP即日起推出“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系列报道,本期聚焦人物李四光。

“我是炎黄子孙,理所当然地要把学到的知识全部奉献给我亲爱的祖国。”——李四光

他是中国现代地质学的开拓者。

他为祖国“两弹”研发助力。

他有着坚韧不拔的探究精神。

他的一生留下了珍贵的科学遗产。

……

他就是我国当代卓越的地质科学家——李四光。

1889年10月26日,在我国湖北省武汉市的东南方,李四光就出生在黄冈县城北大约25公里的一个叫下张家湾的小村庄。

事实上,李四光的原名本叫李仲揆,后来在一次报名考试的时候失误的将年龄填在了姓名的栏里,他看着姓名框里的十四索性就将错就错,将“十”改成了“李”,在后面又加了个“光”字自此之后李四光这个名字就随着他一起成长。

他自幼就读于其父李卓侯执教的私塾,14岁那年告别父母,独自一人来到武昌报考高等小学堂。

在同学眼里,李四光聪明且勤奋。考上了武昌的官方学堂之后李四光一直用心学习。他少年有志,为了要造出“第一流兵舰”,扬我国威,15岁东渡日本,学习造船专业。但是,当时中国没有钢铁不能造船,李四光又转赴英国,学习采矿。可他觉得采矿离不开找矿、勘探,还需要掌握地质学的专门知识,于是,他最终选择了地质专业。

李四光:一生襟抱为国开 永攀科学最高峰

李四光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早年间,他留学英国并取得伯明翰大学的硕士学位,原本会在英国有一个光明的前途,当他接到新中国邀请他担任政协委员时,他义无反顾的回国了。

然而,归国之途却困难重重。李四光历经颠簸,终于抵达北京。

李四光:一生襟抱为国开 永攀科学最高峰

回到新中国怀抱的李四光被委以重任,先后担任了地质部部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全国科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始终奋战在科学研究和国家建设的第一线。

1951年8月,中国长春地质专科学校、山东大学地质矿产学系、东北工学院地质学系和物理学系合并为东北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李四光担任首任院长。

据吉林大学地球探测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师杜小娟回忆,2009年,吉林大学设立了李四光地球物理实验班,与原来的本科生培养模式相比较,李四光地球物理实验班更加重视基础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学生要由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要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研究思维和研究能力。9年来,李四光地球物理实验班已经培养出2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在用人单位中很抢手。

李四光的雕塑坐落在吉林大学前卫校区和朝阳校区内。时至今日,每年的有关节日和纪念日,都会有一些师生自发组织纪念李四光的活动。

李四光:一生襟抱为国开 永攀科学最高峰

在国人的记忆里,李四光有三大卓越贡献。

其一,地质力学是我国科学家创立的有重要影响的大地构造理论,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结晶。这一理论为寻找我国紧缺的重要矿产资源和解决国家重大工程地质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

其二,他挑战“贫油论”。关于中国石油资源的远景,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不少地质学家抱着悲观的看法。作为地质学家的李四光,他根据自己对中国地质的多年深入钻研,认为中国“贫油论”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李四光提出扭动构造体系控油理论,并据此提出战略、战役、战术找油工作的7个步骤,坚信不论海相或陆相,只要有适宜的地质条件便可以形成丰富石油。

李四光的研究及其理论极大地鼓舞了石油战线的广大工作者。正是按照这一理论,我国发现了大庆油田。随后,相继发现了胜利、大港和江汉等油田。这些油田的发现和开采,从根本上解决了我国当时石油资源匮乏的问题。

李四光:一生襟抱为国开 永攀科学最高峰

其三,李四光还是“两弹”研制的突出贡献者。他曾预见到新中国的国防和经济建设需要铀矿资源。1949年启程回国时,他克服重重困难,从英国带回了一台伽马仪,为我国后来寻找铀矿发挥了重要作用。1955年1月15日,中央书记处召开扩大会议,研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问题,拉开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序幕。

在这次会议上,李四光多次听取找铀队伍汇报。他根据地质力学理论,对找铀前景持乐观态度,指出:“一是要找富集带,二是要便于开采……”遵循这个思路,找到了211特大型铀矿床。到“二五”计划末期,我国已发现一系列铀矿床,铀产量已能保证我国核工业发展需要。可以说,李四光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

晚年的李四光,生活简朴。1971年4月29日,李四光去世后,工作人员想找几样遗物留下来,找来找去也没发现什么像样的值得保存的东西。

李四光:一生襟抱为国开 永攀科学最高峰

纵观李四光的一生,他用自己毕生所学致力于我国的地质学发展。

为了纪念李四光对我国地质学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2009年,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批准,中国科学院和国家天文台把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李四光星”。

“崎岖五岭路,嗟君从我游。峰峦隐复见,环绕湘水头。风云忽变色,瘴疠蒙金瓯。山兮复何在,石迹耿千秋。”李四光早年为悼念一个好学生曾写过此诗,亦为其毕生从事地质科学研究的光辉写照。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评这样评价他,李四光在旧社会走过的道路,尽管有些曲折和坎坷,但他毕生努力的方向和最终达到的高度,以及对祖国和人民做出的贡献,在当代中国科技界、知识界,的确是一面旗帜,无愧于党和人民给予的这个高度评价。

中国科学院院士、地质学家叶连俊评价:他(指李四光)是中国地质事业也可以说是地球科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地质学的贡献、他的治学精神和高风亮节,都堪称后世师表。

一生襟抱为国开,李四光用实际行动,为社会主义建设奉献出自己的毕生,被世人永远铭记。

 吉网 吉刻APP记者 栾喜良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