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朱熹的简介及出生地(“圣人”朱熹:一生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却与尼姑和儿媳有染?)

218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1-18 11:30:15    

近几年,“人设崩塌”这个词语特别流行,其本意是指人物实际行为与形象设定产生反转。 比如,某男明星一向是以好老公、好爸爸的形象示人,突然遭记者爆料婚内出轨多年,这就属于彻彻底底的“人设崩塌”。

然而,并不是只有娱乐圈的明星才会“人设崩塌”,有许多封建时期的大人物同样遭遇过人品与口碑的大反转, 这其中就包括南宋理学代表人物朱熹。朱熹堪称理学集大成者,被后人尊称为朱夫子。

他一生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学术修养广泛深厚,影响力堪比孔孟,对《四书》《五经》逐字逐句释注,元、明、清科举考试都以朱熹之注为标准。

可就是这么一位大圣人,却遭到同僚弹劾,弹劾的理由居然是朱熹乱搞男女关系,不仅与女尼姑苟且,甚至还与自己的儿媳有染,那朱夫子真的如此不堪吗?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奄等。徽州婺源人,生于建州尤溪(福建尤溪),时父朱松任建州尤溪尉。

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18岁的朱熹考中进士,从此开始仕途生涯。

为官期间,崇安(位于今天的福建省武夷山市中部)因水灾发生饥荒,爆发农民起义。

朱熹主张设“社仓”,以官粟为本,防止地主豪绅在灾荒时期用高利贷剥削农民。为此,朱熹于公元1171年在其家乡首创“五夫社仓”,并上书朝廷,建议按其办法在全国范围推行。

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朱熹与当时著名学者陆九渊相会于江西上饶鹅湖寺,交流思想。朱熹主张“理生万物”,强调“格物致知”,多读圣贤书,多观察事物。

陆氏兄弟则认为“心生万物”,格物就是体认本心。道法通自然万法通,不必多读书,这就是中国思想史上有名的“鹅湖会”。

公元1178年,朱熹任“知南康军”,上任不久发生灾荒,朱熹上书朝廷要求减免租税,解决石堤失修的问题,得到了民众的拥护。

只可惜,朱熹提出的两道法令对官僚地主者不利,因而未能广为推行。

因官场腐败黑暗,有才华的人得不到重用,让朱熹感到失望透顶。一气之下,朱熹选择辞官,回家潜心研究经学。

如同后世的王阳明,朱熹总结了以往的思想,尤其是宋代理学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新的学术流派,即为理气论、动静观、格物致知论、心性理欲论等。

截止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朱熹的人设都非常正面。

宁宗庆元二年年底,南宋爆发了永载史册的“庆元党案”。

《宋史》卷三十七载:“十二月辛未。金遣完颜崇道来贺明年正旦。是月,监察御史沈继祖劾朱熹,诏落熹秘阁修撰,罢宫观。”

时任监察御史沈继祖弹劾朱熹,列出了“不敬于君”、“不忠于国”、“玩侮朝廷”、“为害风教”、“私故人财”等十大罪状。

其中还包括“诱引尼姑二人以为宠妾,每之官则与之偕行”,“家妇不夫而孕”。

后两条是指控朱夫子“为老不尊”、贪色好淫,引诱两个尼姑作宠妾,出去做官时还带在身边招摇过市。家中的儿媳则在丈夫死后怀上身孕,疑似是与朱熹乱伦所致。

沈继祖主张将朱熹直接斩首,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公布此事,一定要把朱熹的名誉搞臭。 “始作俑者”的朱熹态度很令人寻味,他大方承认了自己“纳其尼女”,表示“深省昨非,细寻今是”,要悔过自新。但坚决否认“乱伦”,上表承认了“私故人财”“纳其尼女”。

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记载,朱熹为了弹劾唐仲友,逮捕了与唐仲友有关的歌女严蕊,想要屈打成招,达到弹劾搞垮唐仲友的目的。

但严蕊宁死不从,并道:“虽然身为贱妓,有太守有滥,罪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诬士大夫

事情越闹越大,案件经岳飞后人岳霖审理后,判处严蕊无罪开释,除籍从良。朱熹落得声名狼藉的下场。

总之,一个提倡“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家,行为作风如此不一,朱熹伟光正的完美“人设”彻底坍塌了。

支持朱熹的人觉得这是一宗历史的疑案,因为其中夹杂着复杂的政治因素,牵涉残酷的权力斗争,朱熹或许是被人陷害的。

《宋史》作为《二十四史》其中之一,记载的内容不敢说100%正确,却称得上详实可靠。更何况就连朱熹本人都承认做出过这些丑事,作为朱熹的粉丝与支持者就不要再嘴硬了。

其实,若细细深究朱熹对“性”的那番理论,也并非完美无缺,很多时候就连朱熹都难圆其说。 朱熹的“性”论,主要根据程颐的“性即理”、张载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相关言论展开。

《孟子集注·离娄》:“性者,人、物之所得以生之理也”。朱熹认为人与物都固有本性,“性”是一切生物所具有的天理。但人与物的确存在差异,为什么同一之“性”会产生差异呢?

朱熹认为:人与物的“知觉运动”是相同的,因为人、物都是得于“形而下”之气。但“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禀,岂物之所得而全哉?此人之性所以无不善、而为万物之灵也。”人有仁、义、礼、智的禀赋,物没有,人性与物性之差异就在于此。

当时就有人反对朱熹,因为“以理言之,则仁、义、礼、智之禀”之“理”与“人、物之所得以生之理”的“理”根本不存在。朱熹提出的许多大概念都是结论性的,没有论证,是一种未经考证,偏向个人风格的武断性结论。

朱熹为此又有了一番说法:“性只是理,然无那天气地质,则此理没安顿处。但得气之清明,则不蔽锢此理,顺发出来。蔽锢少者发出来的天理胜,蔽锢多者则私欲胜。便见得本原之性,无有不善。

这套理论实际上是将现实生活中的人性差别,用所谓的“气质之性”进行强行拆解,显得更加不切实际。朱熹自始至终都没有回答为什么有的人“得气清明”,而有的人却“得气昏浊”的问题,这种说法是无法自洽的。

后来朱熹干脆抛开现实,直接将性学归为人体差异与天命注定。他说:“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恶底,此是气禀不同。……日月清明,气候和正之时,人生而禀此气,则为清明浑厚之气,须做个好人

朱熹旨在让人们自觉效法以除尽人欲,最终实现“天地万物上下同流”。

眼看这套理论越来越跑偏,自己在学术界的地位受到质疑时,朱熹盖棺定论地提出了“性”说。用“气质之性”要“存天理,灭人欲”并用先天气禀论证人间贤愚善恶,以说明封建等级社会之中的善恶标准。

可朱熹的这种违背人的自然本性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根本不能解决恶欲膨胀问题。

有个例子直接印证了朱熹的想法天真。

北宋王安石曾竭力倡导“募役法”,其目的之一就是为了纠正租税不公,让原来农民直接负担的徭役,转嫁到士大夫、官僚、寺院的头上。还要按照个人所得以及家庭资产,缴纳相应比例的税金,再让政府用这笔税金雇佣百姓。

后来者的朱熹对王安石变法持否定态度,他认为百姓必须按时按量缴纳相应税金,贵族们生来高人一等,具有一定特权。同时,南宋政府要占主动,多拿些钱出来回馈给老百姓。

可大家想想,沉重地赋税都压在最下层的农民身上,连吃饭都成问题,哪里还有闲工夫去整那套“存天理,灭人欲”?

朱熹提出的理论属于一环套一环,你跟他提振兴实体经济和赋税较重,他就跟你说天命注定。朱熹从不精确地论述某个固定命题,他主张人们“用功克治”其“天地之戾气”。这既不可能稳定社会,更不可能推动经济的发展。

因此,朱熹能够纳尼姑为妾,在作风上面饱受诟病,也就不足为奇了。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提出:“私德”——即关系到个体一己的安身立命;“公德”——即社会公共道德,可称为社会性道德。两者各有边界,彼此区别,以避免出现以“私德”踩踏“公德”的尴尬和粗暴。即为可以允许的道德假象”概念。

朱熹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孔子学说,是近千百年来最令人推崇的大家之一,这乃毋庸置疑的事实。

我认为,公德与私德确实应该分开,但是私德有问题也是应当批判的,只不过是分开批判。借某种名义者,都应该在道德和司法框架下处理。假如公德私德厘清,无论朱熹际遇,还是所建立的理学,都会不同。

朱熹私生活混乱,但这并没有妨碍他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方面作出的贡献。后人对公众人物或历史人物评价的边界在于区别公德与私德。

私德的批判尺度,是要其自省。公德则具有强制性,界限在于是否存在权力的寻租。

相关文章

苏秦:不愧是战国卧底,结局逆天,值得后世铭记!

战国时期,骗子横行,恶棍当道,而苏秦完全是个另类。他身兼6国宰相,凭借合纵术,游走诸侯国之间。他曾递给秦国一份盟约,吓得秦惠文王15年不敢出函谷关。当时的燕国君王姬哙,年事已高,学习尧舜禅让,将王位传给德才兼备的国相,子之。图源网络 侵删这一惊世骇俗的决定,在兵荒马乱的战国年代必将产生皇室动乱。果然

2025-08-10 01:18:23

商鞅变法的意义何在?

在春秋战国时期实行的分封制,整个一个体系就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然后是平民和奴隶。本来诸侯是要向天子缴税的,但是时间长了就出问题了,诸侯不缴税了,天子也拿诸侯没有办法,本来卿大夫要给诸侯缴税,但是时间长了卿大夫也不缴税了,诸侯也拿卿大夫没办法,那国家就收不上税了。后来随着两大技术发展进步,原来

2025-08-10 00:50:50

战国美男子邹忌为何要装疯卖傻度过后半生

邹忌出生在战国时期的齐国,齐威王上任的时候,邹忌因为用鼓琴比喻成功游说齐王,而被任命为相国,后来他也辅佐齐宣王,在他的从官生涯里,邹忌劝说齐威王奖励臣民积极进谏,他主张修订法律,严格执法,从此齐国走上富强。邹忌(网络图)齐威王求贤若渴,邹忌抓住机会,通过将君臣关系比作鼓琴奏乐,获得齐威王赏识,被封为

2025-08-09 12:19:02

平原君杀妾留客,是重友轻色,这是礼贤下士?

平原君家的高楼靠近一户老百姓家。这家有个跛子,总是一瘸一拐地出外打水。平原君的美妾看到这情景,就哈哈大笑起来。第二天,这位跛子找上平原君的家门来,请求道:“我听说您喜爱士人,士人不远千里来这里,就是因为您看重士人而鄙视姬妾啊。我不幸有病致残,可是您的姬妾却在高楼上讥笑我,我希望得到讥笑我的人的脑袋。

2025-08-09 11:50:24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