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始结束时间及双方伤亡
抗美援朝从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始,到1953年7月27日,中、美、朝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军事停战协定》结束,一共打了近三年时间。
三年时间里双方的伤亡(各方数据不一,这里写的是个人认为可信的数据)
志愿军及朝鲜军
中国:牺牲197653人、负伤383218人、失踪25621人、被俘21400人
朝鲜:阵亡215000–350000人、负伤303000人、失踪和被俘共120000人
联合国军
联合国军是由10几个国家组成的联军,这里只列举了韩国、美国、英国的情况。
韩国:阵亡373599人、负伤229625人、失踪和被俘共387744人
美国:阵亡54246人 、负伤103284人 、失踪8177人 、被俘7140人
英国:阵亡1109人、负伤2674人、失踪179人、被俘977人
双方投入兵力对比
第一次战役:
联合国军(以1950年9月底的兵力计算)总兵力44.6万人,地面部队总兵力35万人
志愿军(只有地面部队)总兵力31万人
第二次战役:
联合国军总兵力55.3万人,地面部队总兵力42.3万人
志愿军(只有地面部队)总兵力45万人。
第三次战役:
联合国军总兵力51.7万人,地面部队总兵力38.7万人
中朝联军(只有地面部队)总兵力35.5万人,其中志愿军约28万余人,9兵团完全退出作战休整
第四次战役:
联合国军总兵力50.7万人,地面部队总兵力37.7万人
中苏朝联军兵力34.5万人(苏联空军按1万人算),中朝地面部队兵力33.5万人(志愿军约26万余人)
在第五次战役前,志愿军不仅在总兵力上不如联合国军,即使地面部队人数也比联合国军少。
联合国军与志愿军的主要武器装备对比(第四次战役前):
作战飞机
联合国军空军:作战飞机1100架,掌握绝对制空权
志愿军空军:到第四次战役前,基本没有可用于实战的空军
苏联空军:到第四次战役前,小规模地投入了一部分空军,但只保卫鸭绿江沿线。
军舰
联合国军海军:300余艘各型舰艇,掌握绝对制海权
中朝苏海军:无
地面作战武器
火炮
联合国军:5000门以上,大口径炮较多;
中朝联军:最多一千几百门,多为小口径炮。炮弹严重不足。
坦克
联合国军:1000辆以上
中朝联军:无
汽车
联合国军:几万辆
中朝联军:不足1000辆。
期间著名战役及英雄人物
著名战役有血战飞虎山、血战长津湖、血战三所里、血战横城、血战砥平里、血战铁原、血战汉江、血战上甘岭。
抗美援朝中的英雄人物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彭德怀、杨根思、黄继光、伍先华、许家朋、孙占元、邱少云、李家发、杨连第、杨春增、杨育才、胡修道等。
战争结果
随着《朝鲜军事停战协定》的签订,美国被迫退回到三八线以内。中国人民志愿军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从此被打破。
战争的意义及影响
抗美援朝显示了我国坚决抵抗帝国主义侵略的意志与决心。战争的胜利,粉碎了美国妄图干涉朝鲜内政、并吞并全朝鲜的企图。保卫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独立,捍卫了新中国的安全,保障了新中国经济恢复和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保卫了亚洲和世界的和平,戳穿了美帝国主义纸老虎的面目,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鼓舞了世界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反对侵略的意志和决心。打出了中国的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使中国军队取得了以劣势装备战胜现代化装备敌人的宝贵经验,加速了人民军队的建设。抗美援朝期间,全国人民掀起了增产节约运动和捐献运动,不仅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也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推动了各项社会改革运动的进行。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