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看完这篇红旗渠简介文章(你才会真正了解红旗渠)

149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7-22 12:00:22    

削平太行山1250座山头,在悬崖峭壁间凿“人工天河”,林县人为什么要修红旗渠?工程耗资7千万,林县仅有290万家底儿,凭什么敢修红旗渠?三年困难时期,饭都吃不饱,缺钱缺物资缺技术,林县人靠什么修成了红旗渠?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凤凰网特别策划大型实景演讲《你的成就》,揭晓答案。

在某平台上有这么一个提问:有哪些事情让你觉得是太不可思议的?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林县红旗渠!

周恩来总理称,这是新中国一大奇迹。外媒甚至评价: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看完这篇文章,你才会真正了解红旗渠

在60年代,林县人民徒手削平太行山1250座山头,在悬崖峭壁间凿出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这简直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林县人用10年时间做到了。

听过红旗渠故事的人,心里会有很多疑问:

林县人为什么一定要修红旗渠?

那个年代条件那么艰苦,区区林县凭什么就敢上马红旗渠?

跨省调水、劈山造渠,在现代化的今天看来都有难度,60年代林县人仅凭双手和简陋的工具,为什么能够修成红旗渠?

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也许了解红旗渠后,你可以找到答案。

1

这些故事告诉你,为什么要修红旗渠?

翻开林县的历史,有一个字反复出现:旱!

大家印象中干旱有几个等级?在林县,是5个: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

旱到什么程度呢?林县境内立着很多明清时期记录旱灾的石碑,碑文上对旱灾导致的惨状有着相似的描述:人相食。人吃人的状况,发生过5次。

林县一些山村人家平时不洗手和脸,只有在赶庙会、婚丧嫁娶的时候,才舍得从缸里舀出一点点水,放在一个洗脸盆里。全家轮流用,水浑浊了,静置澄清了接着用,用到黑黢黢,黏糊糊了,还要浇在菜地里,发挥最后的作用 。

因为缺水,当时一些山村人家平时不洗手和脸,长年累月地不洗衣服,只有在赶庙会、婚丧嫁娶这种重大事件的时候,才舍得从缸里舀出一点点水,放在一个洗脸盆里。

全家男女老少轮流用,老人用了孩子用,男人用了女人用。水都浑浊了,静置澄清了接着用,用到黑黢黢,黏糊糊了还要浇在菜地里,发挥最后的作用。

在林县,还有一个故事老人们至今念念不忘。1920年大年三十,林县桑耳庄一个叫桑林茂的老汉,凌晨三四点钟起床,走了二十里路,排队等了一天,终于从山里挑回一担水。临到家时,来接他的儿媳妇不小心打翻了这来之不易的两桶水。当天晚上,儿媳妇就上吊自杀了……

今天的大家,可能怎么都想象不到,一条生命会跟两桶水划上等号。

所以,红旗渠,要修!

2

资源匮乏的年代

林县人凭什么敢修红旗渠?

从山西引漳水入林,必须经过太行山的悬崖峭壁,要削掉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长度1500公里。这是一个预计投入近7000万的大工程。而林县县委看看家底儿,却只有290万。

有人找到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不客气地质问:“你林县有多大的荷叶,敢包这么大个粽子?!”

红旗渠是预计投入近7000万的大工程,而林县却只有290万的家底儿。有人不客气地质问:“你林县有多大的荷叶,敢包这么大个粽子?!”杨贵不卑不亢地回击:“我们有55万人。”

杨贵不卑不亢地回击:“我们有55万人。”

看完这篇文章,你才会真正了解红旗渠

当你对一样东西足够渴望,你就会忘掉所有不可能的因素,去坚持一个可能。林县人太渴望水了,就凭着杨贵一句“重新安排林县的大好河山”,林县人说干就干。

他们不怕困难,怕的是永远没有机会改变。

3

林县人为什么能修成红旗渠?

这又关乎到中国文化的另一个内核:集体主义。

林县人相信集体的力量,当他们决定干这件事,就会想尽办法把它干好。

首先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缺钱

看完这篇文章,你才会真正了解红旗渠

当时,正是国家的“三年困难时期”,国家也穷,能给林县的资金少之又少——后来核算的时候,国家拨款只占总花销的15%,剩下的钱全是林县人自己筹的。

你能想象吗,为了赚钱回来修红旗渠,一批又一批林县人外出打工。他们走到全国各省的建筑工地,扛水泥、砌砖墙、扎钢筋……什么苦活累活都干,只要能赚钱。而他们赚到的钱不归自己,全拿回来修渠。

你能想象吗?为了赚钱回来修红旗渠,一批又一批林县人外出打工。他们走到全国各省的建筑工地,扛水泥、砌砖墙、扎钢筋……什么苦活累活都干,只要能赚钱。而他们赚到的钱不归自己,全拿回来修渠。

开渠路上,水泥买不起,就自己建水泥厂;水泥成本太高,那就烧石灰;钢钎买不起,就从部队购买抗美援朝战争中剩下的钢钎炮锤来用。长钎磨短了当小撬,小撬磨短了,捻成手钻接着用,一点都不能浪费!

没钱买炸药,就自己造!许多生产队用锯末制成了威力无比的土炸药。后来,锯末用完了,找煤面代替。很快,煤面也用完了,又找到牛粪代替。

再后来,连牛粪都被搜刮干净了,林县人又将眼光瞄准了人粪,晒干了也能配制炸药。这造成了一个现象,林县修渠大军所到之处,皆无粪可循。

当时山西人还用这事来嘲笑林县人的抠劲儿,说:你们人占了我们的地界,连个屎我们都捞不着,自己还拿个兜装走。

林县人就是这么抠。修渠的建筑物资上都能省则省,在人的吃住上更是省到极致。十万人战太行,没有粮食,吃糠咽菜也要上。

修渠民工们,早上一碗野菜汤,一个菜窝头。中午一个菜窝头,一碗野菜汤。到了晚上,他们吃的饭叫“天池捞月亮”。什么是“天池捞月亮”?因为稀饭太稀了,就像清水一样,月亮倒映在碗里……

修渠那10年,家里的老人跟孩子吃的是什么?是捧在手里面都捏不到一块儿的散糠,能够捏到一块儿的糠,都送到红旗渠上让民工们吃。

说完吃,说说住。当时修渠的地方在山西平顺县,平顺整个县也就17万人,面对浩浩荡荡的十万修渠大军,只能尽量协调了230间民房,剩下了的人住哪里?崖洞里。

头朝里脚朝外,以免平躺滚落下去。冬天寒潮,夏天蚊虫叮咬,有一种蚊子,一寸长,叮在羊身上,羊都疼的满地打滚,更别说人了……

建筑物资和吃住的问题算是解决了,技术问题怎么办?渠道每前进8公里,落差只允许下降1米,这几乎难以用肉眼觉察到的坡度,给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修建红旗渠时,全县只有两台水平仪和一台经纬仪。杨贵书记带着群众们找到了老祖宗传下来的土造水平仪“水鸭子”。多少年以后,当国家水利部门对红旗渠工程进行验收时,惊讶地发现,70.6公里长的总干渠竟与设计标准不差毫厘!

当时,全县只有两台水平仪和一台经纬仪,对于一个1500公里的大工程来说,显然是不够的。杨贵书记带着群众们群策群力,找到了林县盘阳村,有一种用来测量水平的工具叫做“水鸭子”,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土造水平仪。

借着“水鸭子”,多少年以后,当国家水利部门对红旗渠工程进行验收时,他们惊讶地发现,70.6公里长的总干渠竟与设计标准不差毫厘!

看完这篇文章,你才会真正了解红旗渠

所以,关于红旗渠,不要再问林县人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所有的为什么背后,其实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看完这篇文章,你才会真正了解红旗渠

看完这篇文章,你才会真正了解红旗渠

中国的文化里没有超级英雄,没有超人,没有钢铁侠,没有蜘蛛侠,但是在关键时刻,平凡如你我都会挺身而出,成为英雄。

1998年洪灾、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去年的新冠疫情,你会看到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地赶去救援。在重大灾害面前,我们会把个人利益放到一边,选择集体,选择国家。

红旗渠的修建,是十万人的十年。

如果你能到红旗渠纪念馆走一走,你会看到一张当时庆功大会上的照片,所有劳模手上只抱着一张薄薄的奖状。

看完这篇文章,你才会真正了解红旗渠

十年的付出,一张薄薄的奖状,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从他们充实的笑容里,你能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感受到他们那种荣耀。这是他们那代人身上,最闪亮的品质!

当年的林县,变成了现在的林州。如果你来到红旗渠,当你在夜晚走上林州的街头,城市在灯火璀璨中带着一份自然祥和,每一扇透着灯光的窗户背后,都是一个小小的家庭。

如今,这里不会再因为干旱而“人相食”,不会再有人因为一担水而自杀,不会再为水担忧。

这,就是红旗渠!

这,是你的成就!

来源:凤凰网

编辑:王二丫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