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看完这篇红旗渠简介文章(你才会真正了解红旗渠)

149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07-22 12:00:22    

削平太行山1250座山头,在悬崖峭壁间凿“人工天河”,林县人为什么要修红旗渠?工程耗资7千万,林县仅有290万家底儿,凭什么敢修红旗渠?三年困难时期,饭都吃不饱,缺钱缺物资缺技术,林县人靠什么修成了红旗渠?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凤凰网特别策划大型实景演讲《你的成就》,揭晓答案。

在某平台上有这么一个提问:有哪些事情让你觉得是太不可思议的?其中一个高赞回答是:林县红旗渠!

周恩来总理称,这是新中国一大奇迹。外媒甚至评价:红旗渠是世界第八大奇迹。

看完这篇文章,你才会真正了解红旗渠

在60年代,林县人民徒手削平太行山1250座山头,在悬崖峭壁间凿出这条全长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这简直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林县人用10年时间做到了。

听过红旗渠故事的人,心里会有很多疑问:

林县人为什么一定要修红旗渠?

那个年代条件那么艰苦,区区林县凭什么就敢上马红旗渠?

跨省调水、劈山造渠,在现代化的今天看来都有难度,60年代林县人仅凭双手和简陋的工具,为什么能够修成红旗渠?

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也许了解红旗渠后,你可以找到答案。

1

这些故事告诉你,为什么要修红旗渠?

翻开林县的历史,有一个字反复出现:旱!

大家印象中干旱有几个等级?在林县,是5个:旱!大旱!连旱!凶旱!亢旱!

旱到什么程度呢?林县境内立着很多明清时期记录旱灾的石碑,碑文上对旱灾导致的惨状有着相似的描述:人相食。人吃人的状况,发生过5次。

林县一些山村人家平时不洗手和脸,只有在赶庙会、婚丧嫁娶的时候,才舍得从缸里舀出一点点水,放在一个洗脸盆里。全家轮流用,水浑浊了,静置澄清了接着用,用到黑黢黢,黏糊糊了,还要浇在菜地里,发挥最后的作用 。

因为缺水,当时一些山村人家平时不洗手和脸,长年累月地不洗衣服,只有在赶庙会、婚丧嫁娶这种重大事件的时候,才舍得从缸里舀出一点点水,放在一个洗脸盆里。

全家男女老少轮流用,老人用了孩子用,男人用了女人用。水都浑浊了,静置澄清了接着用,用到黑黢黢,黏糊糊了还要浇在菜地里,发挥最后的作用。

在林县,还有一个故事老人们至今念念不忘。1920年大年三十,林县桑耳庄一个叫桑林茂的老汉,凌晨三四点钟起床,走了二十里路,排队等了一天,终于从山里挑回一担水。临到家时,来接他的儿媳妇不小心打翻了这来之不易的两桶水。当天晚上,儿媳妇就上吊自杀了……

今天的大家,可能怎么都想象不到,一条生命会跟两桶水划上等号。

所以,红旗渠,要修!

2

资源匮乏的年代

林县人凭什么敢修红旗渠?

从山西引漳水入林,必须经过太行山的悬崖峭壁,要削掉1250个山头,凿通211个隧洞,长度1500公里。这是一个预计投入近7000万的大工程。而林县县委看看家底儿,却只有290万。

有人找到当时的县委书记杨贵,不客气地质问:“你林县有多大的荷叶,敢包这么大个粽子?!”

红旗渠是预计投入近7000万的大工程,而林县却只有290万的家底儿。有人不客气地质问:“你林县有多大的荷叶,敢包这么大个粽子?!”杨贵不卑不亢地回击:“我们有55万人。”

杨贵不卑不亢地回击:“我们有55万人。”

看完这篇文章,你才会真正了解红旗渠

当你对一样东西足够渴望,你就会忘掉所有不可能的因素,去坚持一个可能。林县人太渴望水了,就凭着杨贵一句“重新安排林县的大好河山”,林县人说干就干。

他们不怕困难,怕的是永远没有机会改变。

3

林县人为什么能修成红旗渠?

这又关乎到中国文化的另一个内核:集体主义。

林县人相信集体的力量,当他们决定干这件事,就会想尽办法把它干好。

首先面临的第一大难题,就是缺钱

看完这篇文章,你才会真正了解红旗渠

当时,正是国家的“三年困难时期”,国家也穷,能给林县的资金少之又少——后来核算的时候,国家拨款只占总花销的15%,剩下的钱全是林县人自己筹的。

你能想象吗,为了赚钱回来修红旗渠,一批又一批林县人外出打工。他们走到全国各省的建筑工地,扛水泥、砌砖墙、扎钢筋……什么苦活累活都干,只要能赚钱。而他们赚到的钱不归自己,全拿回来修渠。

你能想象吗?为了赚钱回来修红旗渠,一批又一批林县人外出打工。他们走到全国各省的建筑工地,扛水泥、砌砖墙、扎钢筋……什么苦活累活都干,只要能赚钱。而他们赚到的钱不归自己,全拿回来修渠。

开渠路上,水泥买不起,就自己建水泥厂;水泥成本太高,那就烧石灰;钢钎买不起,就从部队购买抗美援朝战争中剩下的钢钎炮锤来用。长钎磨短了当小撬,小撬磨短了,捻成手钻接着用,一点都不能浪费!

没钱买炸药,就自己造!许多生产队用锯末制成了威力无比的土炸药。后来,锯末用完了,找煤面代替。很快,煤面也用完了,又找到牛粪代替。

再后来,连牛粪都被搜刮干净了,林县人又将眼光瞄准了人粪,晒干了也能配制炸药。这造成了一个现象,林县修渠大军所到之处,皆无粪可循。

当时山西人还用这事来嘲笑林县人的抠劲儿,说:你们人占了我们的地界,连个屎我们都捞不着,自己还拿个兜装走。

林县人就是这么抠。修渠的建筑物资上都能省则省,在人的吃住上更是省到极致。十万人战太行,没有粮食,吃糠咽菜也要上。

修渠民工们,早上一碗野菜汤,一个菜窝头。中午一个菜窝头,一碗野菜汤。到了晚上,他们吃的饭叫“天池捞月亮”。什么是“天池捞月亮”?因为稀饭太稀了,就像清水一样,月亮倒映在碗里……

修渠那10年,家里的老人跟孩子吃的是什么?是捧在手里面都捏不到一块儿的散糠,能够捏到一块儿的糠,都送到红旗渠上让民工们吃。

说完吃,说说住。当时修渠的地方在山西平顺县,平顺整个县也就17万人,面对浩浩荡荡的十万修渠大军,只能尽量协调了230间民房,剩下了的人住哪里?崖洞里。

头朝里脚朝外,以免平躺滚落下去。冬天寒潮,夏天蚊虫叮咬,有一种蚊子,一寸长,叮在羊身上,羊都疼的满地打滚,更别说人了……

建筑物资和吃住的问题算是解决了,技术问题怎么办?渠道每前进8公里,落差只允许下降1米,这几乎难以用肉眼觉察到的坡度,给工作带来了极大困难。

修建红旗渠时,全县只有两台水平仪和一台经纬仪。杨贵书记带着群众们找到了老祖宗传下来的土造水平仪“水鸭子”。多少年以后,当国家水利部门对红旗渠工程进行验收时,惊讶地发现,70.6公里长的总干渠竟与设计标准不差毫厘!

当时,全县只有两台水平仪和一台经纬仪,对于一个1500公里的大工程来说,显然是不够的。杨贵书记带着群众们群策群力,找到了林县盘阳村,有一种用来测量水平的工具叫做“水鸭子”,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土造水平仪。

借着“水鸭子”,多少年以后,当国家水利部门对红旗渠工程进行验收时,他们惊讶地发现,70.6公里长的总干渠竟与设计标准不差毫厘!

看完这篇文章,你才会真正了解红旗渠

所以,关于红旗渠,不要再问林县人为什么要、为什么敢、为什么能。所有的为什么背后,其实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看完这篇文章,你才会真正了解红旗渠

看完这篇文章,你才会真正了解红旗渠

中国的文化里没有超级英雄,没有超人,没有钢铁侠,没有蜘蛛侠,但是在关键时刻,平凡如你我都会挺身而出,成为英雄。

1998年洪灾、2003年非典、2008年汶川地震、去年的新冠疫情,你会看到数以万计的中国人,前赴后继地赶去救援。在重大灾害面前,我们会把个人利益放到一边,选择集体,选择国家。

红旗渠的修建,是十万人的十年。

如果你能到红旗渠纪念馆走一走,你会看到一张当时庆功大会上的照片,所有劳模手上只抱着一张薄薄的奖状。

看完这篇文章,你才会真正了解红旗渠

十年的付出,一张薄薄的奖状,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从他们充实的笑容里,你能感受到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感受到他们那种荣耀。这是他们那代人身上,最闪亮的品质!

当年的林县,变成了现在的林州。如果你来到红旗渠,当你在夜晚走上林州的街头,城市在灯火璀璨中带着一份自然祥和,每一扇透着灯光的窗户背后,都是一个小小的家庭。

如今,这里不会再因为干旱而“人相食”,不会再有人因为一担水而自杀,不会再为水担忧。

这,就是红旗渠!

这,是你的成就!

来源:凤凰网

编辑:王二丫

相关文章

魏延与张郃三次对决,谁才是三国真正的武将之王?

在三国这个波澜壮阔的时代,英雄辈出,战火纷飞。街亭之战,一场关乎蜀汉命运的战役,马谡的失误让街亭失守,曹魏的名将张郃紧追不舍,形势危急。就在这紧要关头,蜀汉大将魏延率军赶到,他挥刀纵马,直取张郃,一战成名,重新夺回了街亭。这场战役,不仅是魏延和张郃的第一次交锋,更是两位三国名将较量的开始。魏延,蜀汉

2025-09-16 03:26:45

如果刘备为魏主、孙权为蜀主、曹操为吴主,三国会发展成怎样?

想象一下,如果三国时期的刘备成了魏主,孙权成了蜀主,而曹操成了吴主,这历史的车轮是不是得换个方向转转?要知道,在那个“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年代,刘备这位中山靖王之后,可是自带光环的。如果他坐上了魏主的位置,别说士大夫们了,就连普通百姓恐怕也会举双手双脚赞成吧!刘备这个人设,妥妥的是个“仁义大哥

2025-09-16 02:44:33

乐羊灭亡中山国以后......

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乐羊,一个是战国时候的乐羊,一个是东汉的乐羊。今天我们要说的就是前者。战国的乐羊,本是宋国人,应该姓子,宋国公子里有个叫衎(字乐父)的,他的后人就以他的字作为自己氏,后来氏和姓不分,就逐渐发展出乐这个姓来。这个乐羊跟吴起(杀妻求将)有点像,他是吃儿子的肉羹换取军功。乐羊怒喝中山羹后

2025-09-15 03:36:23

霍光:鲜为人知的铁血人物,历史上第一个斩首行动就是他策划的

霍光是一个美男子,面白皙,美髯。给人的印象温文尔雅,谨慎小心。他在汉武帝身边工作二十多年,从来没有犯过错误。有一个大臣观察到,霍光上朝进入宫殿,走上了台阶后到步入议事厅觐见皇帝的地方,他走的步数每天一步不多一步不少。可见霍光的自律与严谨超乎常人。汉武帝正是因为霍光身上谨慎小心的优点,加上对霍光的兄长

2025-09-15 00:16:56

邹忌的两次劝谏,使齐威王开始励精图治广开言路,齐国强盛起来

现在的互联网时代,想要看到帅哥是很容易的,可是在历史上想要看到帅哥,那就得这个帅哥在历史做出其他的贡献。战国时齐国就有这样一个人,不仅将自己的美留在了历史中,更重要的是间接使齐国强大起来,这个人就是邹忌。1.以琴劝谏齐王不知道是比较帅的人喜欢搞艺术,还是搞艺术显得帅,反正大帅哥邹忌就是搞音乐艺术的。

2025-09-14 03:53:5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