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诗词大会上的蒙曼简介个人简历(曾因解读“锄禾日当午”引争议,她真错了吗?)

203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0-28 10:00:18    

蒙曼是与康震齐名的一位“网红教授”,当年她以历史学教授的身份,在《百家讲坛》通过讲武则天走红。

成名之后,蒙曼摇身一变成了“唐诗专家”,专门在各大电视台的文化类节目中解读中国古典诗词。由于跨专业的“即兴表演”,蒙曼曾经多次在电视节目上引发争议。

诗词大会上的蒙曼,曾因解读“锄禾日当午”引争议,她真错了吗?

比如,蒙曼有一次在解读杜甫的《春夜喜雨》时,把诗人当时的心情,与现代人闻到火锅飘香的心情,划上了等号。

又如在解读刘禹锡《乌衣巷》时,蒙曼运用了极其“富有时代”感的视角,这与康震解读《石壕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来,蒙曼对唐诗的认识并未达到一个专家的程度。同时,她的思想也是非常僵化的。

因为蒙曼针对唐诗的部分解读,明显是参考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教参”。但是她在阅读之后,并没有做到真正地吸收、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

一、“锄禾日当午”引发的争议

央视播出《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播出的时候,蒙曼在参加第2期节目时,向场上的选手解释了古诗中的“锄禾”一词。

诗词大会上的蒙曼,曾因解读“锄禾日当午”引争议,她真错了吗?

这一次网络上又开始议论:蒙慢把“锄禾日当午”中的“锄禾”解释成了“播种”。但是我翻看了第2期节目多次,并没有听到蒙曼说出“播种”两个字。

事实上,蒙曼在节目中一直提到的,只有“农民种植庄稼的过程”。“锄禾”出自唐诗《悯农二首》,诗歌的首句就提到了农民种庄稼。正午烈日当空,农民们却还在田地里“锄禾”。

“锄禾”按照《齐民要术》中的解释,是指锄掉庄稼地里面的杂草,为了避免杂草与庄稼争夺养分。“锄禾”不分时间,需要“周而复始”地进行。

《悯农二首·其一》的第一句说:“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粟是指今天的“小米”,它是唐代生长在北方的一种谷物,不是南方的水稻。

因此《悯农》里面提到的“禾”,事实上是生长在旱田里的“粟米”。这种旱地即使没有生出杂草,也需要经常翻松土壤,让庄稼的根部透气,以及便于储存水分。

诗词大会上的蒙曼,曾因解读“锄禾日当午”引争议,她真错了吗?

翻土的活动,一般需要持续到禾苗长至半寸高时才会停止。农民种植不同的庄稼,持续时间长达数月或者一年,当中需要经历松土、播种、施肥、浇水等多个步骤。

在整个过程当中,只有“播种”是一次性动作,其余松土、施肥、浇水都是日常操作,需要循环往复。而“锄杂草”的动作,从始至终,随机进行。只要田地里生出了杂草,就要“锄禾”。

因此蒙曼说“锄禾”是指“农民种植庄稼的过程”,完全没有任何问题。当然,如果蒙曼确实在别的节目中,提到了“锄禾”就是指农民的“播种”过程,那么的确可以说她的理解出错了。

“播种”的时间一般在春天,在《悯农二首·其二》里面,作者为了突出农民种田的辛苦,特别选择了一个烈日当空,挥汗如雨的劳动场景,一般被理解为夏季更合适。

另外,植物的种子是娇嫩的,需要格外呵护。农民不大可能故意选择在日中正午,大太阳底下去播种。这对种子和人本身,都是不利的。

诗词大会上的蒙曼,曾因解读“锄禾日当午”引争议,她真错了吗?

只有当庄稼早已经种下,进入开始生长的阶段时,农民才会选择不避烈日,锄掉杂草。否则它们就会随时夺走粟米的健康,影响最后的收成。

网上很多人因为蒙曼对于“锄禾”的解读一事,攻击她的无知。但是事实上,并没有多少人看到过那一档“出现问题”的节目。

目前我看到的关于蒙曼提及“锄禾”的唯一一档节目,就是《中国诗词大会》第五季第2场。但是在这期视频中,并没有发现“问题”的出处。假如有读者见到过,可在文后给予提示。

二、蒙曼的解读为何引发争议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其实蒙曼到底有没有说过“锄禾”等于“播种”,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最重要的是,大家都相信这种“无知”的话,是蒙曼说得出来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这就说明,网上有许多朋友,已经开始质疑蒙曼的专业水平了。

诗词大会上的蒙曼,曾因解读“锄禾日当午”引争议,她真错了吗?

从蒙曼的求学、从业以及成名经历来看,她从来都不是一个精通古典诗词的专业学者,她精通的领域只是历史。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只有毕业于文学专业的人,才能最准确地解读中国的古典诗词;否则身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的康震,就不会被网友质疑了。

那么,蒙曼的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事实上,蒙曼解读唐诗屡屡翻车,除了是因为她个人思维僵化,在文学艺术方面缺乏“悟性”。

比如《春夜喜雨》里面,杜甫到底为什么而喜悦,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理解。中国古典诗歌以涵隐为美,诗歌的喻意大多要从字面背后去找。

杜甫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正是他离开政治权力中心,辗转多年,终于到达成都时。杜甫到蜀地是去投奔“世交故旧”,剑南节度使严武,随后他就做了严武的幕僚。

诗词大会上的蒙曼,曾因解读“锄禾日当午”引争议,她真错了吗?

漂泊经年之后,杜甫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安身立命之所因此创作《春夜喜雨》时那种“喜悦”,就是重获人生希望的喜悦。

即使完全不了解杜甫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就是单看诗中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也应该懂得,他在潜意识中只是想表达,于黑暗之中找到一点光明的感觉。

但是蒙曼用现代人闻到火锅香味的“喜悦”来作比喻,不但曲解了杜诗的真意,还让一代“诗圣”变成了一位仅仅满足于口腹之欲的浅薄“吃货”,简直大煞风景。

误读《春夜喜雨》说明蒙曼在文学艺术方面是欠缺“悟性”,解读《乌衣巷》暴露出蒙曼在思维方面的“短板”。

本来诗无达诂,蒙曼把“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句诗,说成是一场革命,本来也没有什么不对的。

诗词大会上的蒙曼,曾因解读“锄禾日当午”引争议,她真错了吗?

但是富有时代特色的用语,以及“阶级对立”式的思维模式,直接暴露出蒙曼思维的僵化。很显然,她对于《乌衣巷》这首诗的解读,是她从八十年代以前的课本和教材上读到的。

康震在解读杜甫的《石壕吏》时,同样出现过这个问题。他按照八十年代人教版的教学指导用书,强行把《石壕吏》说成是颂扬老妇人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品,结果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如此看来,不仅是跨专业、“野路子”的人,解读唐诗的时候可能会胡说八道,就算是专业出身的人解读唐诗,也并不是非常可靠。

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大家要想真正地读懂唐诗或者宋词,领略到诗词中的真意,还是要多买几本权威书籍来读,切不可偷懒。

结语

蒙曼解读唐诗,虽然不算是“不务正业”的行为,但是历史专业的教授不讲历史,偏要讲自己不擅长的内容,还是有一些自暴其短了。

诗词大会上的蒙曼,曾因解读“锄禾日当午”引争议,她真错了吗?

不过从现有的资料来看,蒙曼关于“锄禾”的解读,似乎并未出现错误。或者她曾在《中国诗词大会》以外的节目中,提到了“播种”,又或者我恰好没有看到视频中相关的部分吧。

但是从网上对蒙曼的抨击的话题热度来看,她有没有说过“锄禾”等于“播种”,似乎并非问题的关键。总之,她或许该好好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了。

相关文章

战国四公子之魏国信陵君魏无忌

公元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王。翌年,安釐王封魏无忌于信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他因而被称为信陵君。魏无忌出身贵族,礼贤下士,招养门客。曾派门客刺探邻国动静,对秦军东进意图思虑甚深,认为秦必以吞韩并魏为先,故反对亲秦伐韩之策,力劝魏王存韩以保魏

2025-04-30 03:42:53

武则天虽为女性荣登帝位,上位后做了哪些政绩,令天下心服口服?

唐朝时期女性的地位非常之高,不仅可以嫁给自己喜欢的人,甚至还可以在婚前谈恋爱,要知道这在清朝的时候都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说唐朝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朝代。与此同时在这个朝代当中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女性,尤其是武则天成为皇帝这件事情就足以见得唐朝是一个非常包容开放的朝代,同时也是一个讲究男女平权的朝代。当然了,在

2025-04-30 02:32:25

魏安釐王和楚怀王,怎么看信陵君和项羽杀将夺兵权?

公元前257年,“长平之战”后,秦军继续向赵进攻,围困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图-长平之战后秦军攻势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往救,又慑于秦的恫吓,命军队驻扎在边界按兵不动。情急之下,魏信陵君急于救赵,窃符救赵,假传君令杀了魏将晋鄙,解除了邯郸之围,从此信陵君确立了在各国中的强大影响力。时隔50年,公元前20

2025-04-30 01:44:12

女皇武则天在位武周王朝15年,李显复位后她做了什么?看了你明白

一、从女皇到“太后”,武则天的华丽转身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名字几乎成了权力和智慧的代名词。在705年的那个冬天,一场由张柬之等人发动的神龙政变,却让她不得不从权力的巅峰退下来,将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李显。你以为她会因此黯然神伤,或者愤愤不平吗?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武则天虽然失去了皇

2025-04-30 00:35:34

信陵君魏无忌,名副其实的战国四公子

魏无忌出生日期不详,老爹是魏昭王,前辈孟尝君就曾在其父手下打工。魏昭王去世后,哥哥魏圉(yǔ)继承王位,史称魏安釐(xī)王,魏无忌是货真价实的皇室贵胄。战国后期,各诸侯国之间竞争已进入白热化,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魏无忌为了魏国的将来,积极招揽天下英才。太史公在《史记·魏公子列传》记载,魏无忌仁爱宽厚

2025-04-30 00:25:1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