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黄忠简介(默默无闻的黄忠,为何在入蜀之后能很快得到刘备的重用)

14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2-11-13 15:30:39    

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称汉中王,同年秋,拜关羽、马超、张飞、黄忠为四方将军。

时关羽在荆州,闻黄忠与之并列,怒曰:“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

关羽有此反应,刘备、诸葛亮并不惊讶。在此之前,诸葛亮已经指出:“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

虽说刘备派费诗及时安抚住了关羽,但从关羽、诸葛亮、费诗等人的评价中不难看出:黄忠资历、名望不足,是蜀人皆知之事。

既然如此,声名不显的黄忠,又是如何得到刘备重用的呢?

默默无闻的黄忠,为何在入蜀之后能很快得到刘备的重用

上图_ 黄忠(?-220年)

一、勇冠三军,曹操留用

黄忠在入蜀之后的杰出战绩,是他日后得以升任后将军的直接原因。

据《三国志·黄忠传》记载:“忠常先登陷陈,勇毅冠三军。”

入蜀之战中,黄忠常身先士卒,列为先登,不畏生死;汉中之战中,黄忠“推锋必进,劝率士卒”,一战斩杀曹魏名将夏侯渊,声威大壮。

黄忠在刘备麾下的亮眼表现,并非是超常发挥,而是“基本操作”。早在荆州为将时,黄忠便曾展现出骁勇之姿。

又据《三国志·太史慈传》记载:“刘表从子磐骁勇,数为寇于艾、西安诸县。”

刘磐是刘表的侄子,曾与黄忠共守长沙攸县。然而,从黄忠被刘表授予中郎将一职来看,主要负责军事战斗方面的,应当还是黄忠。

默默无闻的黄忠,为何在入蜀之后能很快得到刘备的重用

上图_ 荆州各郡划分图

因此,刘磐军队的骁勇之名,多半来自黄忠。或许是因为这段经历,曹操在平定荆州之后,会让黄忠暂代裨将军一职。

汉末三国时代的裨将军,虽是杂号将军,但他却有资格参与军中帐议。且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名将几乎都经历过这个阶段。

曹操起兵之初,夏侯惇便为其裨将;待于禁、李典、张辽、徐晃等人加入后,也是先被委以裨将军,而后再依靠军功累迁至重号将军。吴蜀两国亦然,李严、霍峻投奔刘备,程普、吕范辅佐孙权,皆被拜为裨将军。

由此可见,黄忠之骁勇善战,已让曹操留意。若非曹操没过多久便失了荆州,黄忠未必不能在曹魏建立一番功业。

默默无闻的黄忠,为何在入蜀之后能很快得到刘备的重用

上图_ 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

二、策名委质,忠诚可鉴

能征善战,可以为黄忠增加几分颜色,但绝非是刘备重用黄忠的主要原因。正如马超,他虽有“信、布之勇”,却“强而无义”,是以无法让刘备信任。

那么,黄忠又是如何取得刘备信任的?

据《三国志·黄忠传》记载:“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随从入蜀。”

此处所载“委质”,完整说法是“策名委质”,指臣子向主公递上自己的名册,并上贡能证明自己诚信的“质”。

注1:典故“策名委质”见于《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狐突认为二子狐毛和狐偃已向公子重耳策名纳质,便需恪守忠义,不得背叛。

这种方式起源于先秦,被广泛运用在君臣关系建立的场合,如张仪委质于楚、乐毅委质于燕,都是臣子以名声为依托,表达自己对君王的效忠之意。

两汉以来,儒家经典大行于世,经学致仕成为社会主流。受此影响,东汉名士皆“重名节而轻生死”,也更加不会用自己的名声来开玩笑。

默默无闻的黄忠,为何在入蜀之后能很快得到刘备的重用

上图_ 马腾(?-212年),字寿成

汉晋时期,“策名委质”逐渐演变成“质任制”。作为一种信物,“质”不再是一些特殊物品,而是多由“人质”充当,且一般为臣子的直系亲属。

马腾向曹操表示臣服,便以身为“质”,亲自前往邺城;孙权向曹丕称藩,后者也曾要求他将长子孙登送往曹魏为“质”。

综上所述,在“名节”和“亲属”的双重约束下,东汉以来的“策名委质”,其实是一种比结拜、盟誓更加牢固可信的效忠方式。

默默无闻的黄忠,为何在入蜀之后能很快得到刘备的重用

上图_ 刘备(161年-223年)

因此,黄忠委质于刘备,不仅赌上了名声,也必然交出了自己的亲属。不过,碍于蜀汉“国不置史”,史料匮乏的情况下,黄忠后人鲜少有人提及。

刘备信任黄忠,也可参考魏延。刘备打下汉中后,之前名不见经传的魏延,为何能被拔为汉中太守?除作战勇猛外,魏延还是刘备的部曲。

部曲,是主公的私人武装;而黄忠委质于刘备之后,也具有了“刘备私兵”的性质。是以,刘备能放心重用身家清白的黄忠。

默默无闻的黄忠,为何在入蜀之后能很快得到刘备的重用

上图_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三、千金马骨,将士归心

诚如诸葛亮所言,黄忠尽管身家清白,又屡立战功,但他的资历与威望,的确比不上关羽、马超和张飞。而刘备之所以对黄忠“破格提拔”,反倒是有几分燕昭王 “千金买马骨”的意思。

据《三国志·法正传》记载:“今主公始创大业,天下之人不可户说,靖之浮称,播流四海,若其不礼,天下之人以是谓主公为贱贤也。宜加敬重,以眩远近,追昔燕王之待郭隗。”

许靖有名无实,因此刘备入蜀之后,并未打算重用他。但法正却劝说刘备将许靖高高“捧起”,这样一来,荆蜀才子便会看到刘备之诚意,从而纷纷归心。

对于法正的建议,刘备欣然采纳。于是,他先拜许靖为左将军长史(时刘备以左将军之职开府治事);而后,又在称帝之后进其为太傅。

对于许靖这样的人,刘备都能奉其为上宾,更别提黄忠了。刘备“破格提拔”黄忠,便是为了在军中树立一个“典型”,从而激发三军将士的斗志,好让他们有个拼搏的念想。

默默无闻的黄忠,为何在入蜀之后能很快得到刘备的重用

上图_ 黄忠 像

四、荆州黄氏,名门望族

除上述三点外,黄忠的身份也可能是刘备重用他的一个原因。

又据《太平御览》记载:“黄忠字汉叔,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按此处记载,黄忠表字“汉叔”。表字中带有“伯(孟)仲叔季”的人,往往不是独户之家。不难猜测,黄忠极有可能是世家出身,而且还排行第三。

此外,刘表治荆州多依仗当地的豪族右姓。而从黄忠被刘表授予中郎将来看,他更有可能是当地豪族出身。

默默无闻的黄忠,为何在入蜀之后能很快得到刘备的重用

上图_ 刘表(142年-208年),字景升

事实上,出身于荆州的黄氏名宿的确有不少。如黄祖、黄承彦、黄盖等人,他们虽出身不同郡县,但有可能是同宗同源。

这么说来,名门出身的黄忠,也可视作荆州士族集团中的一员。否则的话,诸葛亮也没有立场对黄忠“评头论足”。

黄忠既然拥有这样的政治背景,那他的升迁之路,也要相对容易一些。毕竟,荆州士族集团,还是刘备最为倚重的肱骨力量。

注2:黄忠表字存疑,《三国志》中本作“汉升”,因此“汉叔”之说仅提供一个新思路以供参考,诸君且一笑付之。

作者:瀛洲海客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左传》《三国志》《太平御览》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相关文章

窃符救赵:秦昭襄王的话与信陵君的门客

信陵君魏无忌,魏国君王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弟弟,战国四公子之一。与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谒这几位相比,信陵君魏无忌在招纳门客上更显诚意, 更宽厚仁慈,更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能够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是富贵之人而轻慢士人。魏国有个人叫侯嬴

2025-04-26 03:41:12

魏国大才信陵君魏无忌,一生未能得到魏王重用,究竟是为什么呢?

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杰出将领和政治家。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仁政治国的方式而闻名于世。然而,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人物,却一生未能得到魏王的充分信任和重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在这个时期,各国间的争斗异常激烈,任何一国都希望能涌现出大量的杰出人才来巩固自

2025-04-26 01:46:41

史海钩沉——战国四公子之信陵君

战国四公子是信陵君魏无忌(魏国)、平原君赵胜(赵国)、春申君黄歇(楚国)和孟尝君田文(齐国)。信陵君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中最厉害,为诸侯军总指挥,曾两破秦军,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之首。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魏安王之弟。魏王为牵制田文,以信陵之地封赏他,故为信陵君。礼贤下士,门客三千。前273年,秦

2025-04-26 01:33:47

公元前223年,天下无双的兵家——魏无忌,被誉为“战国四公子”

魏无忌,又被称为信陵君,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公子,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一起被誉为“战国四公子”。他是魏昭王的幼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在魏国日益衰落的时候,他养了数千名士兵,自成势力,并多次出兵助赵国抵御秦国的进攻。他最著名的事迹是偷取秦国的兵符,杀死了晋国的鄙君,解救了赵国邯郸的围城

2025-04-26 00:48:07

要如何正确而客观的评价武则天的治世呢?

当“希拉里”穿上龙袍:我们该如何评价武则天?2018年,一部名为《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的电影上映,片中武则天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有人赞叹她的雄才伟略,也有人批判她的冷酷无情。抛开那些被时间蒙尘的史料和野史,我们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武则天呢?要

2025-04-26 00:46:44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