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这个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他在晚清政坛上活跃了几十年,涉及镇压天国、平定捻军、洋务运动、中法战争、甲午海战、日俄战争等重要的历史大事,签订了无数丧权辱国的条约。在中法战争之前,李鸿章是清朝“同治中兴”的重要功臣,然而到了1901年,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就和秦桧差不多了,所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李鸿章的形象是如何转变的呢?本文试着从李鸿章的生涯进行介绍。
李鸿章在1823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的一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父亲京城官员李文安。之后,他就像所有官僚子弟一样,走上了科举的道路。6岁时,他进入家馆棣华书屋学习,有名师教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840年中秀才,1843年到北京进行乡试。在京城,又在父亲的引导下认识了许多高官。1845年,又投入了曾国藩门下。1847年考中进士,进入了翰林院。李鸿章的科举之路,就是中国寻常的大官僚弟子的普通之路。
李鸿章虽然是一位传统的官僚子弟,其思想根源还是传统的儒家思想。但是世界近代化的潮流如滚滚的车轮前进,在猛烈冲击着中国,也冲击着这些古老的思想。1840年的鸦片战争,使得清朝被卷入了世界市场。虽然在表面上还没有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但是不久的洪流就到来了。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了起义,这个起义在两年后席卷了整个南方。太平天国运动是清朝立国以来最大的危机,清朝的英勇善战的八旗、80万的绿营都无法应对。于是清朝下令全国官僚兴办团练,以地方军阀对付风起云涌的农民军。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崛起。
曾国藩
1853年,李鸿章就开始在安徽办团练,不过五年后因为父亲去世的停止。1858年,重新投入曾国藩门下,充当幕府。1860年,太平军两破江南大营,曾国藩派遣李鸿章到安徽保护江南地主。于是李鸿章就到安徽独立发展,逐渐了自己的军队——淮军。他在和洋枪队常胜军的交流中,认识到了西洋枪洋炮的重要性。于是就将淮军装备为了新式军队。1864年,太平天国灭亡。之后,李鸿章等又被调往北方镇压捻军,由于淮军的战斗力远远高于湘军,使得李鸿章的地位青云直上,很快就成为了两江总督,其地位和曾国藩不相上下。
战斗中的淮军 1894年9月8日,《伦敦新闻画报》水彩画
除了平定农民起义之外,李鸿章对清朝“同治中兴”的另外一大贡献是洋务运动。他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太平天国运动期间,他创办了苏州机器局。1865年担任两江总督期间,李鸿章就创办了江南制造局和金陵机器局。1870年,他调任直隶总督,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
70年代,他认识到中国之所以国力衰落,原因在于“患贫”,因此主张发展经济,开始推动洋务运动走向“求富”。1972年,他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企业“轮船招商局”。他依靠清朝官方的支持,挤垮了英美合办的旗昌公司。后来,李鸿章又创办了河北磁州煤铁矿、江西兴国煤矿、湖北广济煤矿、开平矿务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山东峄县煤矿、天津电报总局、唐胥铁路、津沽铁路、漠河金矿、热河四道沟铜矿及三山铅银矿、上海华盛纺织总厂等民用企业。在经营方式上,逐渐从官督商办转向官商合办,近代化的程度不断加深。
上海外滩轮船招商局大楼.
不过,李鸿章始终是一位传统的官僚,他虽然没有顽固派那般排外,但他骨子里的传统思想也是无法根除的。李鸿章创办的企业虽然学习西方,但是都采用衙门式的管理方式,使得企业没有活力和生机。同时,李鸿章将这些企业当做个人的财政,最终也就是让自己的“中饱私囊”。人们评价李鸿章“宰相合肥天下瘦”。他没有天下为公的意识,他始终只是一位旧官僚。
70年代的边疆危机使得李鸿章认识到,中国主要的危机来源于海上,因此他提出了“海防论”,要求建设近代化的海军。1874年,在他的倡导下建设成功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水师。这是晚清最辉煌的时候,当时的国际上普遍认为中国走向了复兴。但是李鸿章过分强调“海防”,忽视了“塞防”,如果不是因为左宗棠坚持收复新疆,恐怕新疆等地都成为了俄罗斯的土地。另外李鸿章还将北洋水师作为自己的政治资本,在甲午海战中力求保船,最终导致甲午战争惨败。
李鸿章是晚清时期最有名的大臣之一,同时也是那个时代最有名的外交人物之一。许多人将李鸿章冠以“外交家”的称号,但是他能够在外交上展露头角,主要原因并非是他的能力强,而是他成为列强最喜欢的谈判对象。李鸿章认为,中国的力量无法和西方列强抗衡,因此中国急需要发展自己,而发展自己需要和平的环境和时间,因此他的外交方针是“外须和戎,内须变法”。不过,一味的软弱,必定助长列强侵略的野心,这也是李鸿章逐渐变为“误国者”的原因之一。
李鸿章和俾斯麦
70年代,李鸿章就开始频繁在外交上活动。1874年,日本出兵侵台,李鸿章居然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任由日本军队进攻。之后,在英国的调节下,李鸿章和日本签订了《台事条约》,清朝向日本赔款,并且实际上放弃了清朝对琉球的宗主权。另外一个就是关于“云南事件”的教案,李鸿章建议让郭嵩焘出使英国赔罪,郭嵩焘成为了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在后来签订的《烟台条约》中,英国获取了进入西藏的特权。
访问英国
李鸿章外交上的名声败坏是从80年代开始。当时,他主张放弃新疆,使得全国有识之士反感他。1883年,中法战争开始,李鸿章认为“各省海防兵单饷匮,水师又未练成,未可与欧洲强国轻言战事”。后来,在冯子材和黑旗军的带领下,获得了中法战争的胜利。然而李鸿章认为应该适可而止,和法国签订了《越南条约》《中法新约》,从此法国战争目的达到了,“法国不胜而胜,吾国不败而败”。当时左宗棠对李鸿章破口大骂“对于大清,十个法国将军都还不如一个李鸿章能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李鸿章因为是外加大臣,他多次出访外国,并且清朝的中兴有很大的贡献,于是自称为“东方俾斯麦”。然而,他根本没有俾斯麦的能力,也没有俾斯麦舍己为国的思想。在甲午中日战争前夕,他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政策,企图让西方列强来制衡日本,但是却失败了。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日本点名要求李鸿章去谈判,就是看中了李鸿章软弱无能的一面。后来,他签订了《马关条约》。李鸿章虽然发誓以后再也不会登上日本土地,但是这也无法改变他签订了卖国条约的事实。之后,李鸿章的“以夷制夷”演变为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901年,他代表清朝签订了《辛丑条约》。
马关条约签订现场
作为清朝的外交大臣,李鸿章签订这些条约的确是无奈之举。不过,为什么列强都喜欢和他签订条约,这难道就没有李鸿章的个人因素吗?1896年,他谈判《中俄密约》时,李鸿章接受了俄罗斯300万卢布的贿赂(实际收到可能只有50万),以至于让东北成为了沙俄的势力范围。后来李鸿章可能感到过后悔,他拒绝和俄罗斯签订条约。由此可见,李鸿章究竟是将什么放在第一位,可能不是国家民族大义,而是自己的私利。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李鸿章
关于对李鸿章的评价,争议很大,其中梁启超的评价比较恰当,他说“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也就是李鸿章虽然有很大的责任,但是并不能完全归罪于他。如今有许多人试着为李鸿章翻案,我认为也没有这个必要。因为,李鸿章只是中国近代化道路上一个失败的人物,他无法在根本上左右大局。但是,他个人的行为和性格,又是他成为了这个“误国者”的不二人选。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就是这个意思吧。
信陵君魏无忌,魏国君王魏安釐王的同父异母弟弟,战国四公子之一。与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谒这几位相比,信陵君魏无忌在招纳门客上更显诚意, 更宽厚仁慈,更礼贤下士,士人无论有无才能或才能大小,他都能够谦恭有礼地同他们交往,从来不敢因为自己是富贵之人而轻慢士人。魏国有个人叫侯嬴
2025-04-26 03:41:12信陵君魏无忌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杰出将领和政治家。他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仁政治国的方式而闻名于世。然而,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人物,却一生未能得到魏王的充分信任和重用,这究竟是为什么呢?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背景。在这个时期,各国间的争斗异常激烈,任何一国都希望能涌现出大量的杰出人才来巩固自
2025-04-26 01:46:41战国四公子是信陵君魏无忌(魏国)、平原君赵胜(赵国)、春申君黄歇(楚国)和孟尝君田文(齐国)。信陵君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中最厉害,为诸侯军总指挥,曾两破秦军,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之首。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之子、魏安王之弟。魏王为牵制田文,以信陵之地封赏他,故为信陵君。礼贤下士,门客三千。前273年,秦
2025-04-26 01:33:47魏无忌,又被称为信陵君,是战国时期魏国的一位公子,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一起被誉为“战国四公子”。他是魏昭王的幼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在魏国日益衰落的时候,他养了数千名士兵,自成势力,并多次出兵助赵国抵御秦国的进攻。他最著名的事迹是偷取秦国的兵符,杀死了晋国的鄙君,解救了赵国邯郸的围城
2025-04-26 00:48:07当“希拉里”穿上龙袍:我们该如何评价武则天?2018年,一部名为《狄仁杰之四大天王》的电影上映,片中武则天再次成为人们热议的对象。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有人赞叹她的雄才伟略,也有人批判她的冷酷无情。抛开那些被时间蒙尘的史料和野史,我们该如何客观地评价武则天呢?要
2025-04-26 00:46:44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