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李隆基生有三十子,其中七人没有历史记载,而有记载的二十三位儿子,结局大多都比较悲惨。
长子李琮(?-752)生年不详,初名李嗣直,生母为刘华妃。初封许昌郡王,唐玄宗即位后,加封郯王,任安西大都护,后改封庆王,改名李潭,后赐名李琮;历任凉州都督、河西节度使、太子太师、司徒、迁太原牧。去世后,追赠靖德太子时年46岁;唐肃宗即位后,追封奉天皇帝,葬于齐陵。
次子李瑛(706-737)字嗣谦,生母为赵丽妃。初封真定郡王;唐玄宗即位后,进封郢王;开元三年,册立为皇太子,后改名李鸿,赐名李瑛。因受到武惠妃和驸马杨洄的陷害,与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一同被废为庶人赐死,时年31岁;唐代宗即位后,追复太子称号。
三子李亨即唐肃宗(711-762)初名李嗣升,又名李浚、李玙、李绍,生母为元献皇后杨氏,唐朝第七位皇帝。初封为陕王,后封忠王,安史之乱时被拥立为帝,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在位时平定了安史之乱,但是其崇辛宦官,导致宦官专权。李亨病危时,张皇后想废除皇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李辅国、程元振出兵保护太子李豫,杀死张皇后等人,当夜李亨病死,时年五十二岁。庙号肃宗,谥号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葬于建陵。
四子李琰,生卒年不详,初名李嗣真,生母为钱妃。开元二年(714年)封鄫王,后封棣王,改名李洽,领太原牧、太原以北诸军节度大使。天宝年间,授武威郡都督,经略节度河西、陇右。被韦妃诬陷囚禁于鹰狗坊,忧惧而死。
五子李瑶(?~738)生年不详,生母为皇甫德仪。开元十三年,封为鄂王,领幽州大都督、河北道节度大使,假开府仪同三司。开元二十五年,受武惠妃诬陷,被废为庶人,下狱杀死。
六子李琬(?-755)字嗣玄,生年不详,生母为刘华妃。初封鄄王,后改名李滉,封为荣王,授雍州牧,遥领陇右节度大使、开府仪同三司,又改名李琬,授单于大都护。安史之乱时,李琬任征讨元帅,联合高仙芝募兵抵御叛军,逝于途中,追赠靖恭太子。
八子李琚(?~738年)原名李涺,生年不详,生母为刘才人。李琚文武双全,开元十三年,封为光王,任广州都督、开府仪同三司;开元二十五年,受武惠妃诬陷,被废为庶人,下狱处死。
九子李一(716-717)字嗣元,生母为武惠妃。因生母原因,李一深得唐玄宗宠爱。开元五年,夭折,年仅两岁,追封夏王,谥号悼。
十二子李璲(?-765)本名李潍,生母为刘华妃。开元十三年,封为仪王,历任开府仪同三司,河南牧。永泰元年(765年)去世,赠太傅。
十三子李璬(718-783)原名李沄,生母为高婕妤。自幼爱好读书,擅长文词,开元十三年,封颍王,遥领安东都护、平卢节度使,加开府仪同三司;后改名李璬。安史之乱时,出任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使,迎接唐玄宗李隆基,奉命宣慰唐肃宗。建中四年(783年)去世,享年66岁,追赠太傅,陪葬于泰陵。
十五子李敏(719-720)生母为武惠妃,因武惠妃得宠,唐玄宗对李敏钟爱无比,周岁,两岁时夭折,追赠怀哀王或怀思王,祔葬武惠妃敬陵。
十六子李璘(?-757)生年不详,初名李泽,生母为郭顺仪。李璘生母早逝,早年由皇兄李亨抚养,他聪敏好学,而且善于书法;开元十三年封永王,领荆州大都督、开府仪同三司。安史之乱爆发后,册封山南、江西、岭南、黔中四道节度使,领江陵大都督,招兵买马,阴谋叛乱割据江东。至德二年,兵败被杀。
第十八子李瑁(?-775年)生年不详,初名李清,生母为武惠妃。早年由宁王李宪抚养,开元十三年封寿王,领益州大都督、剑南节度使;后拜开府仪同三司,改名李瑁,迎娶杨玉环为妃。至元二十八年与杨玉环结束婚姻,安史之乱时,跟随唐玄宗逃奔蜀郡。大历十年(775年)去世,追赠太傅。
二十子李玢(?-784)生年不详,生母为柳婕妤;李玢仁爱好学,开元十三年,封为延王,遥领安西大都护、碛西节度大使,后加开府仪同三司,兼河南牧,改名李玢。安史之乱时,因不忍抛弃子女,未能跟随李隆基入蜀,遂儿北奔灵武唐肃宗李亨;兴元元年去世。
二十一李琦(725-764)原名李沐,生母为武惠妃。开元十三年册封为盛王,出任扬州大都督、开府仪同三司,领江南东路及淮南河南等路节度支度采访等使。广德二年去世,时年40岁,追赠太傅,陪葬于泰陵。
二十二子李环(?-768)生年不详,原名李溢,生母为钟美人。开元十三年封为济王,授开府仪同三司,大历三年去世。
二十三子李瑝(725-774)原名李沔,字嗣冲,生母为卢贤妃。开元十三年,册封信王,改名李瑝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信州刺史。大历九年去世,享50岁,追赠太傅。
二十四子李玼(?-784)原名李漼,生母为阎才人。生年不详,开元十三年封为义王。授开府仪同三司,改名李玼。兴元元年去世。
二十五子李珪,生卒年不详,原名李沚,生母为王美人。开元二十一年,封为陈王。
二十六子李珙(730-763)原名李澄,母为陈才人。开元二十三年,封为丰王。安禄山叛乱后,授凉州都督,领河西、陇右、安西、北庭等路节度、支度、采访使;广德元年,吐蕃攻陷长安时,被将军王怀忠劫持,图谋自立,被赐死,时年33岁。
二十七子李瑱,生卒年不详,原名李潓,字嗣盈,生母为郑才人。开元二十三年,封为恒王,授右卫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改名李瑱。安史之乱时,跟随唐玄宗逃亡成都,收复两京后,回到长安。唐代宗时去世。
二十九子李璿,生卒年不详,生母为武贤仪。开元二十三年,封为凉王。唐代宗时去世。
三十子李璥(?~736)生年不详,原名李滔,生母为武贤仪。开元二十三年,封为汴王,授右千牛卫大将军,次年改名李璥,因病去世,谥号哀。
赵武灵王的谥号可能是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因为其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前面的武是美谥,而后面的灵则是典型的恶谥。从这个谥号就能看出后世赵君在评价他的时候内心有多复杂。作为战国最为杰出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赵雍绝对是同时代的另类。在秦国日益崛起,其他诸侯不得不对秦国虚与委蛇的时候,他却在琢磨如果打击秦国!不
2025-09-06 11:21:43了解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秦赵长平之战的秦军最高统帅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武安君白起,而战后的坑杀几十万赵军也成为白起最大的一次“人屠”。但奇怪的是,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并没有出现在战场上。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秦国从一开始就对赵国的战略决战来准备
2025-09-06 09:52:28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广这位 “飞将军” 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他一生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屡立战功,威震边疆,然而最终却未能被封侯,这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也引发了后人的诸多猜测。有人认为,李广一辈子没被封侯与他和匈奴的战败经历有关。公元前 129 年,汉武帝派李广等四位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出击匈奴。李
2025-09-05 01:35:54引言关于商鞅,有两个词语大家耳熟能详,一是著名的“商鞅变法”,二是“徙木立信”。如果单从这两个词语,能让我们感受到商鞅是一位有魄力、有计谋、厉行革新的正面人物。(商鞅)但是,司马迁却在《史记》如此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为什么司马迁要对商鞅做此评价?可能一切都要从《商君书》里的驭民五术说
2025-09-05 00:52:13张仪是高深莫测的鬼谷子的学生,他在出山后到了秦国,获得了秦惠文王的信赖,并得以重用,秦王任命张仪为国相。他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但是在秦武王继位后,张仪却失去了信任,秦王还放任他离开了秦国。秦武王之所以不信任张仪,其实从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这样了。根本原因在于秦武王孔武好战,与张仪的政
2025-09-04 06:07:01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