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天下以后,刘邦开始打击功臣。张良懂得"卸磨杀驴"的规律,便经常托病,借口练气功,装出对政治不感兴趣的样子,渐渐淡出权力圈。
张良字子房,战国末期韩国贵族,祖父和父亲都担任过韩国的宰相。当韩国被秦灭掉以后,张良便一心想复仇,因此才有博浪沙刺杀秦始皇的举动。虽然身体不好,张良却喜欢像游侠那样打抱不平,他是一个十分讲义气的人,曾经救过杀人犯项伯。除了爱好武侠之外,张良最出名的是他的谋略。楚汉相争时,正是张良的几次决策,挽救了刘邦。另一位谋士陈平也很出色,却没有张良那种犀利的大局观。张良十分懂得退隐之道,取得成功之后,他便借口练习气功,长期闭门不出。正是这一点,让他逃脱了无谓的灾难。
年轻人容易冲动,也更容易为了理想奉献自己。身处现代社会的我们给这类青年取了个怪名,叫“愤怒青年”,简称“愤青”。张良也曾经是个高级愤青,为了替韩国报仇,他到处寻找杀手,最后找到了一个能挥动近百斤铁锤的大力士,趁秦始皇东游寻求长生不老药的机会,用铁锤砸始皇的马车。可惜张良没受过刺杀训练,竟然错判了秦始皇的车子,砸烂了旁边的车。秦始皇不过出了身冷汗,张良不得不落荒而逃。刺杀虽然不成功,但张良好歹出了点名气。他逃到下邳,在当地打抱不平,颇有势力。一天,张良在当地的沂水圮桥闲逛,一个老头的鞋子掉到桥下,招呼张良帮自己捡起来。张良看对方十分苍老,不但捡了鞋,还为他穿好。老头对张良很满意,约张良五天后的早上在桥头见面。五天后,张良到晚了,被老头呵斥一番,于是再约五天后。张良连着迟到了两次,第三次干脆半夜就去了,老头给了张良一本姜子牙的兵书。据说张良凭借这本书,成为杰出的军事家。这个老头,被人称为“圮上老人”,也叫“黄石公”。
张良一直想灭秦为韩国报仇,秦末农民起义时,张良马上号召了上百人的队伍,半路上碰到了刘邦,便在刘邦手下当个小偏将。张良为人讲解《太公兵法》,很少有人能理解,刘邦没念过多少书,却总能理解张良的意思。因此,张良便跟随了刘邦。当时项羽的力量最大,张良为了韩国考虑,鼓动项梁立韩成为韩王,张良担任司徒,相当于丞相。这样一来,张良就离开了刘邦。第二年,韩王与刘邦合兵一路,攻占了韩国故都阳翟,刘邦趁机请韩王留守,自己带了张良继续进攻。无论古今,一仆二主都是件难堪的事情,幸亏韩王留在故都阳翟,张良的归属暂时没有问题,但这却是一根隐藏的暗刺。
有了张良帮助的刘邦,战事进展十分顺利,一路攻到通往秦都咸阳的咽喉蛲关。张良建议刘邦先利诱守将,趁守将松懈时突袭夺下关隘,然后一鼓作气攻入咸阳。按照刘邦与楚怀王的约定,先入咸阳者,就是天下之主。刘邦攻入咸阳以后,做了一件错事,就是阻止诸侯兵进函谷关,因此惹恼了项羽。项羽攻破函谷关以后,准备攻打刘邦。按照当时的兵力,刘邦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幸亏项羽的叔父项伯曾被张良救过,凭借项伯的保护,刘邦才逃过了鸿门宴的劫难。
项羽夺得天下以后,自封为西楚霸王,分封了十八位诸侯王,刘邦被封到了汉中。实际上这些王都不听他的。对于张良来说,他必须离开刘邦,到韩王成那里去。张良临走之前,建议刘邦烧掉栈道,然后迅疾从陈仓出兵,占领关中。之后项羽作出一个奇怪的决策,他杀死了弱小的韩王成,正好让张良可以心安理得地去投靠刘邦。俗话说好马不吃回头草,不过对张良而言,回头草也好吃。
楚汉战争爆发以后,刘邦因为准备得早,又接连招纳了五位诸侯王,兵力达到五十万,更占领了项羽的都城彭城。而这一切都是趁项羽没有防备而得来的。项羽知道消息以后,带领三万精兵,把刘邦杀得大败,抓住了他的家人。张良为刘邦分析局势,建议他联合对项羽不满的九江王英布、彭越,同时放手让己方大将韩信独自领军。刘邦并不善于带兵,他指挥的大战役常常落得被对手击溃的结局。韩信曾直言不讳地指出,刘邦最多只能指挥十万人。
张良剧照
刘邦听从了张良的建议,派人策反了九江王英布,又联络彭越,还派韩信从北面出发,一边攻击燕、赵等地,壮大自己的地盘,同时包围项羽。张良的计策,勾画出了楚汉战争的大致轮廓。公元前204年,刘邦被项羽围困,情急之下差点做出错误决策分封六国后人为王。如此计策非但不能壮大自己的力量,反会成为王国内长久的危害。幸亏张良及时指出分封会产生内乱,而且六国后人没有战功,如果封了,战士会感到不公平,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刘邦听了,十分心服。张良虽然体弱多病,但他的谋略却深深影响了战争的走势。
矛盾无所不在,有时内部的矛盾比外部更可怕,因为它不容易被发现。一个管理者如果看不到内部的矛盾,这个团体肯定会变得没有进取心。刘邦在与项羽作战时,就面临这样的问题。他分封了好几个王,比如封韩信为齐王、彭越为梁王,但当他围困了项羽以后,却不见这两人率军来参战。还是张良细心,发觉了韩信、彭越的小算计,原来,这两人一直挂着虚名,实际上连王国管辖的范围都没定。他们没有得到实惠,自然不想卖力。张良发现问题以后,刘邦马上为韩信、彭越划分了地盘,这两人才率军前来助战。
刘邦统一天下后,先分封部分功臣,其余的正在评定功劳。一天,他发现将领们三三两两聚集在一起窃窃私语,便问张良原因。张良说,他们在商量是否要谋反,并指出刘邦分封时偏向自己的老部下,还杀了几个自己不喜欢的人,因此得罪过刘邦的人都在担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良建议刘邦首先封一个自己最痛恨的人。于是刘邦封了得罪过自己的雍齿,众人看到雍齿都被封了,才打消了疑虑。张良的建议,不但解决了内部人心问题,还纠正了刘邦任人唯亲的行为,轻松避免了不少流血事件。
统一天下以后,刘邦开始打击功臣。张良懂得“卸磨杀驴”的规律,便经常托病,借口练气功,装出对政治不感兴趣的样子,渐渐淡出权力圈。不过,一旦真出了事情,张良总能展现出自己的作用。刘邦宠爱戚夫人,又觉得吕后太爱权势,便想废掉吕后的儿子太子孝惠。吕后十分担心,遂向张良请教。张良出于稳定局势考虑,也觉得太子不能轻易废掉,于是让太子请出当时有名的四位隐士“商山四皓”。刘邦曾经请过这四个人出山,但未成功。当他看到这四人跟随太子时,便知太子的实力已不容小觑,不能轻易动了,否则自己的天下便会有大动荡。虽然帮了吕后大忙,但张良仍然懂得进退,尤其当他看到韩信等人纷纷被杀,更加小心翼翼。他的兵书来自黄石公,便专心学习黄老之学,甚至开始练习不进食的气功。因此,张良虽然功劳大,却没被清算,于公元前186年病逝于长安。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