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有霸主,这是后世史家没有异议的;但是春秋霸主有哪些,版本就很多了;版本多是因为各有各的标准,但是核心的标准应该有这几条——是否得到周天子的册命、是否得到诸侯联盟成员的共同承认、是否得到意见领袖的赞赏、是否符合获得霸主提名的身份认同等等。
在后世形成春秋霸主榜单的七个排行榜上,楚庄王位列其中五个榜单;在被普遍采用的最有代表性的两个榜单中,楚庄王也是榜上有名的。
在楚庄王之前,得到过周天子册命的诸侯伯有:齐桓公、晋文公、楚成王、秦穆公等四位诸侯国君主。这诸侯伯的册命,就是春秋霸主榜的源起。
伯,说的通俗一点,就是老大的意思。古代人丁兴旺的大户人家,给兄弟取名时惯用的排序就是“伯、仲、叔、季”,伯是大哥、仲是二哥、叔是老三、季是老四或者老幺。
楚国斗氏家族的二代有五个兄弟,老大就叫伯比;比如齐国国相管仲,在家里就是排行老二;再比如管仲的拍档鲍叔牙,家里排行老三;鲁国上卿公子季友,家里就是排行老四的。
所以册命的诸侯伯,就是区域诸侯里的老大的意思,有诸侯伯也册命作诸侯长。周天子不能随时册命诸侯伯,否则就失去了权威。第二个标准就跟上来了,得到诸侯联盟成员的一致认同,就是民意层面的霸主了。所以为什么诸侯之间要召开各种峰会、要组织各种联盟,道理就在其中了。
楚庄王之前,成功组织过诸侯联盟、峰会的诸侯国君有齐桓公、晋文公、楚成王、楚穆王、晋襄公、晋景公,所以后世七个榜单中有一个版本将晋襄公、晋景公列为霸主;而楚成王和楚穆王没有上过任何榜单,那就涉及第三条标准了。
春秋时期,士子阶层之间还存在一个意见领袖群体,类似于当今的网络大V,他们话语的权威性次于天子和诸侯国君、次于卿大夫、次于各大家族的族领,比如当时的齐国五贤、郑国三良,楚成王受到了郑国三良中的叔詹的非议,所以楚成王上不了榜了;而楚穆王是逼死楚成王的直接害人,算是篡位者,所以不可以上霸主的榜单的,这是中原所有士子阶层达成的共识。
楚庄王接的是父亲楚穆王的班,楚穆王去世之前,楚国的中原盟友有蔡国、陈国、郑国、宋国,以及江淮流域周边的一众小诸侯国,彼时,晋国的晋灵公才是幼年,主少国疑的,正是楚国有更大发挥空间的时候,楚穆王去世了,楚庄王接班的时候不到十五岁,然后楚国相继出现了多米诺骨牌塌方性的重大政局风波。
内政方面,楚国班氏家族的子仪斗克联合楚公族的公子燮发动叛乱;
外患方面,楚国面临了陆浑戎、庸人部族、麇人和百濮族群的三大外部势力的侵掠;
邦交方面,陈国陈灵公、郑国郑穆公、宋国宋昭公纷纷背弃楚国,受盟晋国,楚国主导的的局部中原联盟瓦解了归零了......
这就是楚庄王一个少年君主面临的重大难题和重大挑战。
当时楚国国内的利益集团势力庞大,有班氏家族、斗氏家族、屈氏家族、楚国公族、王室县尹等世家大族,楚庄王依托楚穆王留下的成氏家族、潘氏家族的辅臣班底,自己还笼络了蒍氏家族、伍氏家族、王室县尹的庐氏家族组成内政核心圈子,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逐步化解了各种危机。
子仪斗克叛乱当年,楚庄王依托王室县尹庐邑大夫庐戢梨及叔麋,诱杀了叛乱的斗克和公子燮,将叛乱覆灭于萌芽的状态;
然后楚庄王蛰伏三年,在蒍氏家族蒍贾的谋划之下,化解了三路外敌侵掠楚国的重大危机;
楚庄王再隐忍五年,在晋国出现权力交接的动荡时期无暇他顾时,迅速出击,征伐晋国的附庸陆浑戎,一举收复陆浑戎,报了当年陆浑戎入境侵掠楚国的大仇;
隐藏得很深的内贼斗氏斗越椒,联合了若敖氏的一众成员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叛乱,被楚庄王一招欲擒故纵的谋略,将叛乱分子全部剿灭。
楚庄王启用势力已经微弱的蒍氏家族的孙叔敖为楚国令尹,楚庄王这才整肃好了楚国内部的各大势力,整合好了楚国内政,楚国的战略又回到了北进中原的轨道上来了,这一年,楚庄王才不到23岁,但是在位已经有七年了,电光火石、电闪雷鸣的,整个儿惊心动魄啊。
公元前606年夏,楚庄王收复陆浑戎之后,回师途中,顺便侵伐了郑国。这一年郑穆公病重,楚庄王便不再纠缠,迅捷撤兵了。
楚庄王对郑穆公这么客气,因为郑穆公是楚庄王的丈人爹啊。郑穆公是晋国的铁粉,但是晋国君臣上下的贪婪和对联盟成员的索取无度,让郑穆公寒心了。
公元前608年夏,郑穆公背弃晋国,主动受盟楚国,大约就在这个时间段,楚庄王娶了郑穆公的女儿、郑国公主郑姬。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楚庄王每年都对外用兵。
公元前606年冬,郑穆公去世,郑穆公的嫡子姬夷继位,是为郑灵公。
郑国国内,有很多派系的,亲晋的、亲楚的、本土的。楚庄王为了试探郑灵公的邦交倾向,便向郑灵公送去了楚国的特产鼋,郑灵公很快就被亲楚派的卿大夫公子宋和公子家给刺杀了。公元前605年夏,郑穆公的庶长子公子坚被郑穆公的一众公子们拥立即位,是为郑襄公,郑襄公将自家的十一个兄弟全部招揽进入郑国朝堂为大夫,都是郑穆公的后裔,他们被称作穆氏,或者穆族,从而在朝堂数量上占了绝对的优势,基本上算是亲晋派。亲楚派的穆公兄弟公子宋、子家公子归生就成了少数派了,楚庄王想要让郑国屈服的难度和阻力更大了。
中原,从地理方位上大约分布于黄河以南、淮河以北,嵩山以东、泰山以西的地域范围内,其中处于黄河流域的主要诸侯国有郑国、卫国、宋国、曹国、鲁国、齐国,处于淮河流域的有蔡国、陈国、沈国、江国、黄国、弦国及息国等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分布淮河流域上的诸侯国基本上一边倒地屈从于楚国了,楚国想要更大的话语空间,跟晋国主导的黄河流域的中原诸侯联盟抢话事权。其中处于楚国西线战线上的有郑国、中线战线上的有陈国、东线战线上的有宋国,在整体攻防战略上,楚国属于进攻的一方,晋国属于防卫的一方。
其实,楚庄王的爹楚穆王,所以能取得楚、蔡、陈、郑、宋的联盟主导,关键因素是在晋国对手这个身上,当时有作为的晋襄公才在位六年,然后晋国进入权力交接的动荡周期,晋灵公加上上卿赵盾的组合,赵盾的主要精力都倾向于西边秦国的身上,对楚国一直采取相对弱势的防守的态势上,所以楚穆王的对手主要就是晋灵公加上上卿赵盾的组合。
楚庄王当家的时候,晋国的国君先后在位的有晋灵公、晋成公、晋景公,晋国的上卿也经历了赵盾、郤缺、荀林父三位。晋国的上卿,才是楚庄王真正的对手。赵盾对楚国保守,郤缺对楚国激进,荀林父弹压不住其他卿士。
楚庄王跟晋国之间的晋楚争霸战争打了四场,北林之战、柳棼之战、颖北之战、邲邑之战,北林之战楚方胜,柳棼之战、颖弱之战楚军败,邲邑之战楚方胜。北林之战晋军的中军将是赵盾,因为赵盾担心会被西边的秦军袭击所以选择了主动撤军,让楚军名义上得胜;邲邑之战,晋军的中军将是荀林父,因为无法统一指挥晋国三军,使得晋国三军处于各自为阵的散乱状态,所以兵败如山倒,楚庄王获得大胜。
回头来梳理楚庄王北进中原的策略,就是先打西线的郑国和中线的陈国,极限拉扯,从公元前604年折腾到了公元前597年,前后七年时间,打出了楚庄王、陈成公、郑襄公在陈国境内城邑辰陵达成楚、陈、郑三方辰陵之盟的战果。辰陵,河南周口西华县一带。
然后,楚庄王随即展开东线对宋国的战争,用时三年,打服了宋文公,宋文公也跟楚国签定同盟条约了,这时是公元前594年夏天,晋国的上卿还是无法将晋国三军拧成一股绳的中军将荀林父。
楚庄王能够上榜春秋霸主榜,遵循了中原主导的价值观,其一,收服了陆浑戎后,顺道进入京畿王城洛邑,没有为难日渐式微的天下共主周王室,为自己挣得了口碑;邲邑之战,晋军大败,楚庄王没有黄河岸边做京观,而提出“止戈为武”的理念,更是获得了天下士子的好感,口碑爆棚;其三,讨伐陈国弑君的夏征舒,虽然一念之间想要灭了陈国,将陈国收作楚王室的一个县,但是听得进谏臣的谏言,让陈国复国,与中原存亡续断的价值观能对接,都为楚庄王收获了中原意见领袖的无非议我异议的风评。楚庄王上榜了春秋霸主榜单,其实也是中原价值观对南方楚国的接纳和欢迎。
在历史的长河中,武则天无疑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有人说她是心狠手辣的“坏人”,有人则认为她是充满智慧和谋略的杰出女性。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位传奇女性,看看她到底是“坏人”还是智者。先来说说很多人认为武则天是“坏人”的理由。在那些反对她的人眼中,武则天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伤害自己的孩子。比如
2025-05-02 01:05:12历史上的李世民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他有雄才大略,武统天下,却也有抹不去的黑点,比如他昏庸无道,上娶六手老太萧美娘,下玩纯情少女武则天,那李世民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李世民出生以后,隋朝就开始了风雨飘摇,因此可以说李世民是一个乱世将星,当年很多军阀都在造反,而李渊身为山西地区的一把手,最大的任务就是镇守山
2025-05-02 00:10:00魏无忌(约公元271年-349年),字少卿,是中国晋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化名流,他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魏无忌在晋朝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誉为“魏晋之际,一时之杰”。魏无忌在军事、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他早年在军事方面表现出色,曾多次参与平定叛乱、剿灭盗贼等战事,屡次立下战功
2025-05-01 02:29:43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无忌,因礼贤下士大量招收人才,门客可达三千人,同时他也有打仗的经验。他曾多次帮助赵国打败秦国,并主张合纵抗秦,这样一个人才为何会到晚年抑郁而终呢?不受待见魏无忌又被称作为信陵君,他和田文、赵胜和黄歇并称为“四君子”,他出身魏国贵族。同时他也是魏安厘王的弟弟,等到安厘王即位以后才
2025-05-01 01:14:59公元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王。翌年,安釐王封魏无忌于信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他因而被称为信陵君。魏无忌出身贵族,礼贤下士,招养门客。曾派门客刺探邻国动静,对秦军东进意图思虑甚深,认为秦必以吞韩并魏为先,故反对亲秦伐韩之策,力劝魏王存韩以保魏
2025-04-30 03:42:53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