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老子是佛教的创始人?《道德经》中包含了《金刚经》的智慧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9 09:18:35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观音菩萨举荐灌江口二郎真君前来收服。

二郎神与孙悟空斗得难解难分,观音试图用手中瓷瓶击杀悟空。

彼时,太上老君拦住她,并掏出自己的金刚圈。

老君介绍金刚圈的来历时,说了一段话:

“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

在道教中,太上老君便是老子。

《史记》上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拦住求道,老子留下一部《道德经》,随后“不知所终”。

有一种说法说:老子西行又南下,到了印度,点化释迦牟尼成佛,因此叫“化胡为佛”

所以有人说,老子才是佛教的创始人。

当然,这种说法有些荒诞,不过是小说家言,可作笑谈,不必当真。

但是,细读《道德经》,就会发现,其中包含了《金刚经》和《心经》的智慧。

《道德经》第一章里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很多人在断句时,把第二句读成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他们对此的解释是:无名,是天地本初的状态,没有名相;有名,是万物生成后的状态,各种名相纷繁。

这样的解释很有道理。但在北宋时,王安石就认为这种断句是读错了,应该读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样的断句,才更符合老子的本意,更能体现老子的境界。

道,就是“无”和“有”,如果换成佛经里的说法,就是“真空”和“妙有”,或者是,“空”和“色”。

《心经》里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从这里,就能看出《道德经》中蕴含着《金刚经》和《心经》的智慧。

《金刚经》是佛陀和须菩提的对话,在佛陀的弟子中,须菩提号称“解空第一”。

所以,《金刚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谈“空性”。

什么是“空”?

空,不是没有,而是具备无穷的可能性。

“空性”的智慧,不是说没有,而是说非善非恶,非美非丑,非黑非白,而是具备无穷的可能性。

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无”。

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变化和规律。

天地之始是无形无相的,一团混沌,但它具备了无穷的可能性,所以才有了后面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世界在不断地变动之中,无数的条件在发生,也在结束;无数的结果在诞生,也在消亡;岁月流逝,时空变幻。

“无”中生出“有”,“有”又在不断地聚合、离散、重组,生出新的组合……

这就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样子。

老子想说的,就是这样一种永恒的变化。

只有明白了真正的“无”和“空性”,才能开始修道。

接下来的一句话,就是《道德经》的精髓。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在道家的修炼中,把这句话浓缩成了8个字:无欲观妙,有欲观窍。

“常无”,就是在无为的状态中安住其妙。

无为的状态就是空性的状态,也就是心中朗然空寂,有无穷可能性的境界,这时候,就会有无数的妙用在你生命中出现。

这样的状态,就像是禅定中,静静感受万物的流动。

《心经》里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里的“照见”,就是“观其妙”。

而“常有”,就是妄念纷扰的状态,“观其”的“”在道家中被称作“窍”,也就是丹田。

当你欲念纷飞时,就把心收回来观其窍——也就是道家修炼中经常说的“气沉丹田”、“意守丹田”

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一开始,传授给尹喜的修炼之法!

当你开始修行时,那状态出现,你就安住于妙中,状态消失,你就守住自己的窍,在这种有有无无之中选连自己,不执着于其中任何一种状态,无欲观妙,有欲观窍。

在无执无舍之中,你会看到湛然空寂中生起的觉性灵光,让自己融入其中。

这时候你就会知道,所谓的“无”和“有”其实是“同出而异名”,其实是同一个东西。

在现象生起时,你要知道它是变化的,但在变化之中,你又要安住于一种不变的东西里。

忽而安住于妙中,忽而守住你的窍,这样你就进入了修道的“众妙之门”。

相关文章

武则天对考试的贡献:武举和殿试一直延续到清朝,思想却影响至今

科举偏重文官出身 武人阶层难突破我国科举制度从隋朝正式确立,到唐朝初期已日趋完善。科举为人才提供了一条升迁通道,也广泛吸纳了社会精英。但是,科举的重心在文试,武人想要通过此途径进入仕途,往往难以突破门阀士族的壁垒。“我唐家三百年,攻战必有奇功”,唐朝的辉煌战功有目共睹。但讽刺的是,这些立下汗马功劳的

2025-04-25 02:41:07

战国四公子,信陵君魏无忌的悲剧一生

他是战国四公子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个,他门客三千,曾为承诺窃符救赵。他也曾是秦统一路上最大的阻碍,却终因猜忌而郁郁而终。魏无忌,即信陵君,魏昭王的儿子,魏安釐王的弟弟,是战国四君子中最广为人知的一位。仁爱宽厚。魏无忌素来礼贤下士,士人们都争前往魏国归附于他,高峰时曾有3000门客。由于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

2025-04-25 01:14:44

武则天活了81岁,临死前决定去帝号,才让武家免遭灭门之灾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女帝中华文明长河中,不乏传奇人物留下指路明灯。武则天,就像一盏亮丽的明灯,熠熠生辉。她拔地而起,成就不凡,是历史上第一位以“圣婉皇后”身份正式入葬大唐皇陵的女帝。武则天有怎样的经历,走过怎样的路程,最终让她在男尊女卑的时代站到了帝王之巅?让我们一起回顾他的传奇人生。武则天出

2025-04-25 00:54:01

武则天对完善科举制的重大贡献

科举制度是从隋朝开始诞生,然后延续1000多年的选拔人才的考核制度。但是科举制在确立之初,还存在许多可以改进的问题,因此历朝历代都有在科举制度“这座房子”上面修修补补,所以才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科举制度。不过要论哪一朝哪一代对科举制度改革最具代表性,肯定要说到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科举制度在她

2025-04-25 00:08:17

武则天:一代女皇的权力之路

武则天的政治改革:打击门阀,扶植庶族武则天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旨在削弱门阀权力的措施。她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增加了科目,首创殿试,初设武举,极大地扩大了选官范围。她的朝廷中涌现出一批如娄师德、狄仁杰等贤臣,形成了“君子满朝”的局面。吏治整顿与反腐武则天继承了贞观年间的整顿吏治政策,严惩贪污腐败。她派

2025-04-25 00:01:3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