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老子是佛教的创始人?《道德经》中包含了《金刚经》的智慧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09 09:18:35    

《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观音菩萨举荐灌江口二郎真君前来收服。

二郎神与孙悟空斗得难解难分,观音试图用手中瓷瓶击杀悟空。

彼时,太上老君拦住她,并掏出自己的金刚圈。

老君介绍金刚圈的来历时,说了一段话:

“这件兵器,乃锟钢抟炼的,被我将还丹点成,养就一身灵气,善能变化,水火不侵,又能套诸物。一名金钢琢,又名金钢套。当年过函关,化胡为佛,甚是亏他,早晚最可防身……”

在道教中,太上老君便是老子。

《史记》上说,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拦住求道,老子留下一部《道德经》,随后“不知所终”。

有一种说法说:老子西行又南下,到了印度,点化释迦牟尼成佛,因此叫“化胡为佛”

所以有人说,老子才是佛教的创始人。

当然,这种说法有些荒诞,不过是小说家言,可作笑谈,不必当真。

但是,细读《道德经》,就会发现,其中包含了《金刚经》和《心经》的智慧。

《道德经》第一章里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很多人在断句时,把第二句读成了:“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他们对此的解释是:无名,是天地本初的状态,没有名相;有名,是万物生成后的状态,各种名相纷繁。

这样的解释很有道理。但在北宋时,王安石就认为这种断句是读错了,应该读成:“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样的断句,才更符合老子的本意,更能体现老子的境界。

道,就是“无”和“有”,如果换成佛经里的说法,就是“真空”和“妙有”,或者是,“空”和“色”。

《心经》里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从这里,就能看出《道德经》中蕴含着《金刚经》和《心经》的智慧。

《金刚经》是佛陀和须菩提的对话,在佛陀的弟子中,须菩提号称“解空第一”。

所以,《金刚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谈“空性”。

什么是“空”?

空,不是没有,而是具备无穷的可能性。

“空性”的智慧,不是说没有,而是说非善非恶,非美非丑,非黑非白,而是具备无穷的可能性。

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无”。

无,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一种变化和规律。

天地之始是无形无相的,一团混沌,但它具备了无穷的可能性,所以才有了后面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个世界在不断地变动之中,无数的条件在发生,也在结束;无数的结果在诞生,也在消亡;岁月流逝,时空变幻。

“无”中生出“有”,“有”又在不断地聚合、离散、重组,生出新的组合……

这就是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样子。

老子想说的,就是这样一种永恒的变化。

只有明白了真正的“无”和“空性”,才能开始修道。

接下来的一句话,就是《道德经》的精髓。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在道家的修炼中,把这句话浓缩成了8个字:无欲观妙,有欲观窍。

“常无”,就是在无为的状态中安住其妙。

无为的状态就是空性的状态,也就是心中朗然空寂,有无穷可能性的境界,这时候,就会有无数的妙用在你生命中出现。

这样的状态,就像是禅定中,静静感受万物的流动。

《心经》里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

这里的“照见”,就是“观其妙”。

而“常有”,就是妄念纷扰的状态,“观其”的“”在道家中被称作“窍”,也就是丹田。

当你欲念纷飞时,就把心收回来观其窍——也就是道家修炼中经常说的“气沉丹田”、“意守丹田”

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一开始,传授给尹喜的修炼之法!

当你开始修行时,那状态出现,你就安住于妙中,状态消失,你就守住自己的窍,在这种有有无无之中选连自己,不执着于其中任何一种状态,无欲观妙,有欲观窍。

在无执无舍之中,你会看到湛然空寂中生起的觉性灵光,让自己融入其中。

这时候你就会知道,所谓的“无”和“有”其实是“同出而异名”,其实是同一个东西。

在现象生起时,你要知道它是变化的,但在变化之中,你又要安住于一种不变的东西里。

忽而安住于妙中,忽而守住你的窍,这样你就进入了修道的“众妙之门”。

相关文章

张仪为什么得不到秦武王的重用,还放任他到魏国做官?

张仪是高深莫测的鬼谷子的学生,他在出山后到了秦国,获得了秦惠文王的信赖,并得以重用,秦王任命张仪为国相。他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但是在秦武王继位后,张仪却失去了信任,秦王还放任他离开了秦国。秦武王之所以不信任张仪,其实从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这样了。根本原因在于秦武王孔武好战,与张仪的政

2025-09-04 06:07:01

三国东吴:威权震主,自致颠覆的五位权臣

吴国自吴大帝孙权去世后,少主孙亮、孙休先后临朝。而诸葛恪、孙峻、孙綝、濮阳兴、张布一班权臣迭起,跋扈飞扬,前仆后继,以人臣行主威,前车之覆不鉴,皆败不旋钟,自取颠陨,身诛家夷。一、诸葛恪诸葛恪字元逊,山东沂南人。吴国大将军诸葛瑾长子。少有才名,发藻岐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其才气干略,为邦人所称。弱

2025-09-04 05:02:41

杨朱、墨子都是什么主张?为何孟子批他们“无君无父”?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变法图强,这一时期的天下相比于孔子时代,更是“礼崩乐坏”,因此杨朱学派和墨子学派的各领风 骚,成为天下显学。孟子评价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当然不会称赞杨墨学派,他要表达的是:道统中断了,诸侯们肆无忌惮,各种荒诞学说层出不穷,杨朱、墨翟

2025-09-03 03:22:27

齐国名臣邹忌,到底是辅佐齐威王称霸的贤臣,还是嫉贤妒能的奸臣

01韬光养晦,邹忌等待好时机故事要从齐桓公田午十八年(前357)说起,那一年齐桓公逝世,他的儿子田因齐即位,史称齐威王。大家会好奇齐国不是姜太公的封地吗,怎么会变成姓田的呢?因为这里有段比较复杂的权力更迭,那就简单交代一下,陈国公子灭国后,逃到了齐国,改为田姓,不断实行仁政,一步步攫取姜氏的权力。等

2025-09-03 03:02:33

邹忌:我不但讽齐王纳谏,还赶跑了田忌和孙膑

一篇《邹忌讽齐王纳谏》,把邹忌描写成一位善于自省而又清醒的人,看起来着实是齐国的贤臣。成语“田忌赛马”的主人公田忌和孙膑,是齐国两位很有才能的人。在当时的齐国,邹忌相当于是丞相;田忌是宗室,在孙膑的帮助下善于军事,田忌和邹忌,也就是一将一相。我们能在田忌和邹忌身上看到传说中的将相和吗?事实上,邹忌不

2025-09-02 01:16:36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