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南宋将领辛弃疾的传奇一生,写下壮志难酬的“破阵子”流传千秋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0 10:03:31    

他是南宋的中流砥柱,亦是当代文武兼备的青年才俊。我们都知道辛弃疾是词中之龙,与苏轼并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他的人生梦想是成为像霍去病一样的英雄,但是天不遂人愿,他并没有达到那样的成就。

辛弃疾从小文武双修,熟读诗书兵法。为的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征战沙场报效国家,还天下苍生一个太平盛世。在他十四岁时,以进京赴考为由首进燕山勘察地形,十七岁又二进燕山绘图勘察,为日后做准备。

而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之后发生的一件事儿。金军北撤的时候,辛弃疾被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以合力之势围攻金军,但在返程途中,他得知张安国投敌叛国,并将耿京杀害。辛弃疾亲率50名骑兵前往捉拿叛贼,他以雷霆万钧之势从5万之众的金军大营活捉张安国,交给南宋朝廷处置。此战一出,辛弃疾名声大震,自此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这既是英雄的起点,却也是英雄的顶峰。

1164年25岁的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签判。26岁的时候,激情慷慨的他便向刚刚即位的宋孝宗献上了他的著作,陈述自己的用兵之道,希望能够获得新皇帝的信任,实现富国的理想。然而,当时南宋朝廷对归正人充满了猜忌。所谓归正人,指的是那些从外邦返回本朝的人,而辛弃疾来自北方金国统治区,而他的祖父曾任职金国,这样的出身让他很难进入统治集团的核心。因此,即便他一次又一次地证明自己的文韬武略,他依旧不得重用。南宋朝廷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重要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

几年后,他登建康赏心亭,回望昨日梦想,悲愤写下了那一首《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然而此时,他或将会再次回忆起那个十七岁二进燕山的少年,二十五岁,十余万人之中,擒贼的侠士,豪礼以歌,悲壮以酒,纵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终究是无人会登临意。

人生总不至于处处事与愿违,他在这个时候认识了同样来自北方的范邦彦,并且娶了她的女儿为妻,就此成家立业。在他41岁时,调任江西安抚使,开工兴建带湖庄园,自号稼轩居士。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正自信,不为众人所容,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同年11月,遭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

此后的20年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远离朝堂,少了勾心斗角。他在上饶的时候,写了很多描写乡村生活的诗句,比如我们熟知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古时每逢社日,也就是祭祀土地之神的日子,有分社肉的习惯。辛弃疾拄着拐杖慢悠悠地走到邻居家里,笑嘻嘻地跟人家道谢,带一碗社肉回去,趁着夫人没看着,从床头取出自家酿好的白酒,就着肉痛痛快快喝几杯。他还会亲自在园里种上梨树、枣树,享受躬身劳动的喜悦。想来以前陶渊明为什么总是要辞官归田,这样的快乐他大概也多少能了解体会。

有时候呢,会碰上村里一群贪吃玩闹的小孩儿,拿着长长的竹竿儿打谷子偷吃,他们也不生气,就远远地在树下藤椅上坐着。用手撑着脸静静地看着,家人要去赶他,反倒会拦着他们。这个时候他写道,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一派岁月静好的样子。幸福也大概就是这样的。

某一年的元宵佳节,辛弃疾和夫人一同游玩赏灯,车马来往,人群川流不息,只寻着热闹去,却在热闹之中俩俩失散。于是有了这一首传诵千古的词,偏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首词到底在写什么,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情爱艳遇,有人说是报国无门,我们也只能透过他的人生来观望。他这一生所书写的,大多是求而不得,遗落故土,渴望忠心而不得,领兵作战,报效国家而不得,如今这元宵佳节,时落人海,佳人何处寻?这不正像他这前半生一般吗?混沌之中求希望,众里寻他,这个他便是毕生所求,至于求的是家人还是报国,又何须那么分明!

相关文章

赵武灵王的惊天战略如果实施了,能灭掉秦国吗?

赵武灵王的谥号可能是中国古代独一无二的,因为其本身就充满了矛盾——前面的武是美谥,而后面的灵则是典型的恶谥。从这个谥号就能看出后世赵君在评价他的时候内心有多复杂。作为战国最为杰出的赵国国君,赵武灵王赵雍绝对是同时代的另类。在秦国日益崛起,其他诸侯不得不对秦国虚与委蛇的时候,他却在琢磨如果打击秦国!不

2025-09-06 11:21:43

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武安君白起为什么没有出现在战场上?

了解中国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秦赵长平之战的秦军最高统帅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武安君白起,而战后的坑杀几十万赵军也成为白起最大的一次“人屠”。但奇怪的是,武安君白起在长平之战的第一阶段并没有出现在战场上。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本鬼接下来说说一家之言。在很多人的固有印象中,秦国从一开始就对赵国的战略决战来准备

2025-09-06 09:52:28

李广之所以一辈子没被封侯,是因为与匈奴战败了?

在历史的长河中,李广这位 “飞将军” 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颂着。他一生与匈奴交战七十余次,屡立战功,威震边疆,然而最终却未能被封侯,这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谜团,也引发了后人的诸多猜测。有人认为,李广一辈子没被封侯与他和匈奴的战败经历有关。公元前 129 年,汉武帝派李广等四位将领各率一万骑兵出击匈奴。李

2025-09-05 01:35:54

为什么商鞅认定:百姓越弱、越愚昧,国家反而越强大、越稳定

引言关于商鞅,有两个词语大家耳熟能详,一是著名的“商鞅变法”,二是“徙木立信”。如果单从这两个词语,能让我们感受到商鞅是一位有魄力、有计谋、厉行革新的正面人物。(商鞅)但是,司马迁却在《史记》如此评价商鞅:“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为什么司马迁要对商鞅做此评价?可能一切都要从《商君书》里的驭民五术说

2025-09-05 00:52:13

张仪为什么得不到秦武王的重用,还放任他到魏国做官?

张仪是高深莫测的鬼谷子的学生,他在出山后到了秦国,获得了秦惠文王的信赖,并得以重用,秦王任命张仪为国相。他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游说六国入秦。但是在秦武王继位后,张仪却失去了信任,秦王还放任他离开了秦国。秦武王之所以不信任张仪,其实从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这样了。根本原因在于秦武王孔武好战,与张仪的政

2025-09-04 06:07:0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