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灭亡是有亡国之征的,韩非子在他的作品中有一篇《亡征》的文章,介绍了种种可能导致亡国的特征。其中有一种亡国之征是这样的:“用时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意思就是处理国家大事喜欢挑选吉日良辰,敬奉鬼神,迷信卜筮,喜好祭神祀祖的,是国家将要灭亡的一个特征。
祭祀在封建时代是一种相当重要的活动,《左传•成公•成公十三年》中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人认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事就是祭祀和军事,否则国家会不稳定甚至灭亡。韩非子和《左传》对于祭祀鬼神的态度表面上有一些矛盾,一个认为祭祀会导致亡国,一个认为祭祀可以保证国家稳定。
韩非子说的是迷信鬼神,一切大事都求助于祭祀。祭祀是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秩序的一种方式,在精神上控制广大民众。但统治者自己要是被祭祀给控制了,那就失去了祭祀的原本功能,给国家带来危险。孔夫子认为对于鬼神要敬而远之,要重视世俗事务的处理。
孔夫子不反对祭祀,但要控制程度。只要按规定的礼制去做就可以了,不能沉溺其中,不能过分。历朝历代对于祭祀都是有规定的,皇帝需要进行的祭祀,地方官员需要进行的祭祀,各级诸侯需要进行的祭祀都有明确的规定。不能僭越,也不能忽略,这是一套严密的制度。这套制度可以保证整个社会按照一定的秩序稳定运行。
至于祭祀的本质含义,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被儒家先贤解释了。祭祀天神是向天神展示自己代天治理子民的成果。比如献上五谷,是为了说明天下五谷丰登,民众都有充足的粮食,自己没有辜负天神的信任。如果天下歉收,而献祭大量的五谷,天神是不接受的。所谓“民为神主”,重点在于民,而不在于神。
想让神来赐福或者改变国运,那是不可能的。一切都是君主自己的行为引起的,向神献祭来求取力量保持国家延续是错误的。只有君主自己端正自己的行为,为民谋福,才能保证国家的稳定。一旦君主迷信祭祀,迷信占卜,不重视民众福祉,那就是亡国的征兆。
而宋徽宗就犯了这样的错误。宋徽宗对神仙的迷信达到了不顾一切的地步,他自己亲自担任了神霄派的教主。为了自己的迷信,他举全国之力整理道藏,完成了《万寿道藏》的编撰;他在全国各地大建神霄宫,浪费了大量钱财,花石纲也与徽宗的迷信有关。
在徽宗的支持下,大宋兴起了一股修道的热潮,他自己也以“道君皇帝”为荣,所以许多人也都迷信道法。于是当金军兵临城下之时,大宋兵部尚书孙傅才会把希望放在了“六甲神兵”上,妄想靠神仙的力量反败为胜,消灭城下的金军。最终六甲神兵成了笑话,不但没能击退金军的进攻,还间接导致金军攻破了东京,使大宋蒙上了靖康之耻。
对于迷信神仙的力量,妄图依靠神仙的力量扭转国运,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有了教训。当时的虢国面临晋国的威胁,虢公不但不用心国政,还跑到莘之野侍奉神迹。献上祭品祈求神仙的护佑,当时的有识之士就认为虢国要亡国了。如此危急时刻,不去处理晋国的威胁,而求助于神仙,这就是昏聩的表现。果然虢国很快就被晋国灭亡了。
我国历史上发生过许多这样类似的事,迷信的统治者总是不断出现。记得米果2020年大选时,白宫里有一位女大师在开票时就一边抽筋儿,一边拍打桌子,并大声祈祷“胜利!胜利!”,但最终懂王还是败北,没能胜过睡王。懂王应该是相信祈祷的力量的,但最终也没有得到护佑。所以韩非子的总结很到位,“用时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
魏无忌(约公元271年-349年),字少卿,是中国晋朝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化名流,他也是晋武帝司马炎的孙子。魏无忌在晋朝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誉为“魏晋之际,一时之杰”。魏无忌在军事、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他早年在军事方面表现出色,曾多次参与平定叛乱、剿灭盗贼等战事,屡次立下战功
2025-05-01 02:29:43作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魏无忌,因礼贤下士大量招收人才,门客可达三千人,同时他也有打仗的经验。他曾多次帮助赵国打败秦国,并主张合纵抗秦,这样一个人才为何会到晚年抑郁而终呢?不受待见魏无忌又被称作为信陵君,他和田文、赵胜和黄歇并称为“四君子”,他出身魏国贵族。同时他也是魏安厘王的弟弟,等到安厘王即位以后才
2025-05-01 01:14:59公元前277年,魏无忌的父亲魏昭王去世,魏无忌的哥哥魏圉继承魏国王位,是为魏安釐王。翌年,安釐王封魏无忌于信陵(今河南省商丘市宁陵县),他因而被称为信陵君。魏无忌出身贵族,礼贤下士,招养门客。曾派门客刺探邻国动静,对秦军东进意图思虑甚深,认为秦必以吞韩并魏为先,故反对亲秦伐韩之策,力劝魏王存韩以保魏
2025-04-30 03:42:53唐朝时期女性的地位非常之高,不仅可以嫁给自己喜欢的人,甚至还可以在婚前谈恋爱,要知道这在清朝的时候都是不被允许的,所以说唐朝是一个非常出色的朝代。与此同时在这个朝代当中诞生了很多优秀的女性,尤其是武则天成为皇帝这件事情就足以见得唐朝是一个非常包容开放的朝代,同时也是一个讲究男女平权的朝代。当然了,在
2025-04-30 02:32:25公元前257年,“长平之战”后,秦军继续向赵进攻,围困赵都邯郸,赵向魏求救。图-长平之战后秦军攻势魏王派大将晋鄙率军往救,又慑于秦的恫吓,命军队驻扎在边界按兵不动。情急之下,魏信陵君急于救赵,窃符救赵,假传君令杀了魏将晋鄙,解除了邯郸之围,从此信陵君确立了在各国中的强大影响力。时隔50年,公元前20
2025-04-30 01:44:12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