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康熙智擒鳌拜的故事,为何在官方记载中有不同版本呢?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30 10:17:44    

康熙智擒鳌拜,相信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确实,少年天子用机智斗垮权臣的故事足够让人津津乐道,而在众多影视剧中,这个故事也不断演绎出新奇版本。比如鹿鼎记中就加入了韦小宝帮助康熙智擒鳌拜这一桥段。那么,康熙真的是凭借一群少年就将鳌拜制服了吗?

我们先来看看这段人们熟悉的康熙智擒鳌拜出自哪里。对了,来自《清史稿·卷六·本纪六》,这里我们普及一个名词,所谓本纪,指的是中国古代纪传体史书中对帝王的记载,而《清史稿·卷六·本纪六》即是对康熙帝的记载。在这篇记载中,详细描述了康熙帝是如何擒拿鳌拜的。

上久悉鳌拜专横乱政,特虑其多力难制,乃选侍卫、拜唐阿年少有力者为扑击之戏。是日,鳌拜入见,即令侍卫等掊而絷之。

这段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康熙帝对鳌拜专横跋扈把持朝政十分不满,但是又害怕鳌拜勇猛难以被制服,且其党羽遍布,势力庞大。于是为了麻痹鳌拜,就挑选了一批身强力壮的亲贵子弟,在宫内整日练习布库为戏,显示自己少年痴迷玩乐的心态。然后趁机在鳌拜觐见时,让这群“年少有力”的少年一拥而上,制服了鳌拜。

这么一看,这情节可谓是相当精彩,一个睿智的康熙形象瞬间就浮现在了人们脑海中。不过同样是《清史稿》,在鳌拜列传中,却是另一番记载:

康熙八年,上以鼇拜结党专擅,勿思悛改,下诏数其罪,命议政王等逮治。

只有寥寥数语。同样的,在《清实录·康熙朝实录》中对制服鳌拜的记载是:

命议政王等、拏问辅臣公鳌拜等。

也是寥寥数语,全然不提那群“年少有力”的少年。

同样是官方正史,为什么对于康熙铲除鳌拜势力记载有出入?再者,鳌拜可是号称满洲第一巴图鲁,更是在血战中磨练出来的,说他能以一敌十,相信也不为过,因此,就靠几个“年少有力者”就将鳌拜擒服了,委实有些牵强。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