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武则天的4大发明:殿试、武举、人才自荐、死刑犯木丸塞口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1:23:41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出现,让中国几千年妇女地位低下的状况大大改善,达到顶峰,让中国妇女扬眉吐气。比起众多庸俗无能靠血缘当上皇帝的人,武则天才是真正的天选之人,真正的天之子。



从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开始,后到唐高宗生病不能理事,武则天前后执政达50多年。在这50多年中,是中国历史上最开放、最活跃的时代,是人民自由度最高、社会最丰富多彩的黄金时代。生活在武则天时代的人,真是幸福啊。



公元655年,武则天被立为皇后,公元674年,武则天被立为天后,公元690年,武则天宣布革命,改唐为周,自称圣神皇帝。


当政50多年,武则天以无穷的精力实现了大唐的国富民强。她做的好事太多了,人们至今津津乐道。在她的众多好事中,有4项是她独一无二的发明。


一是殿试。科举制是隋朝发明的,但却在武则天时代发扬光大。她把科举录取人数大幅增加,平均每年录取的人数,比唐太宗时期增加了一倍以上。如整个贞观23年,录取了进士仅205人,但武则天执政50多年,却录取了1000多人。大量人才进入朝廷,为国家做出了杰出贡献。



公元702年,武则天发明了殿试,就是皇帝亲自参加最后一次考试,然后按照成绩录取,其实也带有面试的味道,很多帅哥也由此取得了好成绩。殿试作为一种制度,一直就沿袭下来,直到清朝科举制取消。



二是武举。当时的科举制录取的是文官,主要靠文才和写文章治理国家。武则天突发奇想,发明了武举,就是选拔身体强壮、武术高明之人做官,目的就是要保家卫国。想一想,比起可怜的宋朝,唐朝的北方是非常平静的,因为北方游牧民族都敬重大唐,不敢侵犯,可是武则天还是想到了选拔武术人才,不得不说,武则天真是高明。





三是人才自荐。武则天对人才的渴望发自内心,她知道有了人才,天下才能治理好。她下了一个命令,“内外文武九品以上及百姓咸令自举”,这个措施一出来,有本事的人纷纷自荐,给朝廷又增加了大批人才。这个制度体现了武则天无比的自信,虽然有滥竽充数之人,但毕竟能人还是占大多数。



四是死刑犯嘴中塞入木丸。这个制度有点好笑,不算是什么好事,但也不是坏事,它也是一种真正的发明。武则天时代,有个官员叫郝象贤,他的官职是太子通事舍人,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职。这个人本来没有太大名气,是因为上刑场被杀头的时候,一直在骂武则天而有名。



郝象贤的爷爷叫郝处俊,是高宗李治时期的宰相。李治的身体很差了,准备将国家大事全部交给武则天办理,结果郝处俊竭力反对,还说:“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守也。陛下正合谨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族。”叽叽歪歪说了一大通,结果武则天执政就晚了很长一段时间,惹怒了武则天。



武则天没有机会收拾郝处俊和儿子,只能收拾孙子。武则天当上皇帝后,有人设计了一起“诬告案”,成功让郝象贤走上了法场。法场上,郝象贤破口大骂武则天一些很难听的话。武则天大怒,将郝象贤的尸体大卸八块,而且连爷爷郝处俊的坟也顺带给挖了。为了防止类似事件发生,武则天规定,以后对死囚犯一律用木丸塞口,省得他们胡说八道。这个传统也是一直沿用到现代。



武则天在晚年虽然也有一些错误,但毕竟功大于过,而且她也是平稳交出权力,没有造成大的流血事件,唐朝始终朝着强大的方向迈进,她对盛唐功不可没。

相关文章

因口臭被武后弃用的诗人一一宋之问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

被司马迁赞“翩翩浊世佳公子”的赵胜 其实庸人一个?

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

为何李世民的评价很高 因为25岁左右能打下基业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个

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

李世民弥留之际暗中布局,为李治留下良臣,开拓大唐万里江山

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

李世民:那个“开彊拓土”的唐朝皇帝

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