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人物大全 >

战国四公子之浊世公子平原君赵胜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6-20 01:17:32    

“赵胜之死,不辱国家,不辱祖上,不辱宗族,为人所不为,亦所不愿,赵胜之死,名垂后世。”

---毛主席


《史记》公子列传中,司马迁浓墨重彩的描述了“战国四公子”这个特殊的群体,司马公曾为四公子排序,四公子之首为信陵君魏无忌,其次便是平原君赵胜、孟尝君田文,最后就是春申君黄歇。在这其中,司马公对平原君赵胜的评价是这样的:“平原君,翩翩浊世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鄙语曰:‘利令智昏’。”

为什么平原君赵胜会被司马迁称之为利令智昏的翩翩浊世佳公子?

平原君赵胜,是一代雄主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异母弟,是赵孝成王的叔父,他历仕惠文王、孝成王两朝,先后三次担任赵国相国,在平原君主持赵国国政前期,他对内力行改革,增强赵国国力,对外主动交好韩、魏、燕等国,遏制秦国东出,又数次发兵北上,击败了楼烦等骚扰赵国边境的游牧民族,但在其主政后期,因为一次事件的决策失误,使得几代赵人的努力付诸东流,甚至让赵国沦为战国七雄中的末流国家,这也就是平原君会被司马迁称之为“利令智昏”的主要原因。


公元前二百六十二年,秦昭襄王派出秦国上将军白起率军进攻韩国,两军在太行山一线开战,韩军不敌溃败,秦军攻占韩国战略要地野王,将韩国首都与上党郡分开,韩王迫于压力,便让上党郡开城献降,以期换取两国和平共处,然而上党郡守冯亭不愿向秦国投降,又想把上党郡背靠着的赵国拉下水,于是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孝成王听到上党郡守冯亭要献城的消息,顿时喜不自胜,想到自己马上就能不费一兵一卒就能得到上党十七城,便找来了叔父平阳君赵豹,与其商议如何收下上党郡。

平阳君赵豹当即就给赵孝成王泼了一盆冷水,直言秦国已经派出了白起率领十余万大秦锐士攻韩,就是对上党郡势在必得,如果赵国敢于接受韩国献城,恐怕秦国的大军很快就会向赵国发兵了。


平阳君的分析陈述了利害关系,可是赵孝成王贪图土地又怎么可能放弃这到嘴的肥肉,赵孝成王送走平阳君之后,又将相国平原君赵胜请到了宫中,与他商议到底要不要韩国的上党郡,平原君赵胜认为,就算是赵国派出大军征战数年,恐怕也不能得到这么大的土地,建议赵孝成王接受这块土地,赵孝成王听到平原君支持收下韩国的上党郡土地,当即拍板决定,既不与朝堂之上的文武百官商议,也不考虑秦国的反应,就欣欣然的接受了韩国的上党郡。

果不其然,秦昭襄王闻讯勃然大怒,下令秦国大将王龁率军直扑上党,驻守的赵军不敌,节节溃退,赵孝成王遣老将廉颇率军支援,又再次被王龁击败,被迫之下,廉颇只能死守长平,接下来的故事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了,赵孝成王听信谗言临阵换将,将廉颇换成赵括,秦昭襄王派出战神白起,赵国四十五万大军全军覆没,随后,秦昭襄王又发动了邯郸之战,虽然秦国战败,但是赵国却也因此沦为了末流国家。

因为这一件事的决策错误,使得几代赵人的努力付诸东流,虽然后面的邯郸之战,赵胜得以取胜,但赵国在天下间显然大势已去,好在平原君最终结局还算不错,虽不是无疾而终,却也是近六十岁因病而逝,相比起同时代的其他三位公子算是最好的结局,毕竟孟尝君绝嗣无后,信陵君郁郁而终,春申君尸首分离!

相关文章

申不害变法短暂强大了韩国,更开创了帝王权术的先河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51年,韩昭侯以申不害为宰相。这一年距离商鞅在秦国开始变法已经过去十年了。申不害本来是郑国的小官,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吞并了之后,也就做了韩国了小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伐韩重兵压境,申不害建议韩昭侯亲自去朝见魏惠王认错示弱,魏惠王挺美就撤兵了。以此为由,韩昭侯发现申

2025-08-13 00:35:20

完璧归赵:蔺相如的历史背景与事迹

璧归赵:蔺相如的历史背景与事。“完璧归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它源自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1. 这个故事讲述了赵国使者蔺相如何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成功地从秦国手中保全了和氏壁,并将其完好无损地带回赵国的传奇经历。2. 和氏璧又称和氏之壁,是一块非常珍贵的玉璧。传说中是由楚国人卞和发现

2025-08-13 00:02:42

霍光辅政:为何霍光死后,霍氏就迅速败亡了?你看他们干了什么!

霍光,是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弟,靠了哥哥霍去病的引荐,他才有了登堂入室的机会,成为汉武帝身边的郎官,进而得到汉武帝的赏识。霍光的特点和弟弟霍去病截然不同,霍去病处处锋芒毕露,而霍光则处处谨小慎微,在汉武帝身边几十年,办事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就凭这一点,就已经是其他人望尘莫及的了。霍光做事有多谨慎呢?举个例

2025-08-12 02:51:04

庄子:读懂十句话,做个明白人

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含义: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那是很危险、会让人疲惫不堪的。启示:这句话并非让我们不要去追求知识,而是提醒我们要懂得取舍。在知识的海洋里,不可能面面俱到,要结合自身的需求和精力,有选择地去学习,避免盲目地贪多

2025-08-12 00:56:57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廉颇与蔺相如的最终下场,令人感慨

世人皆知负荆请罪”,却不知廉颇与蔺相如的最终下场,令人感慨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深深感慨。在那个战祸连年的时代,廉颇和蔺相如两位志同道合的人,其实内心向往的只是为国尽忠,力求战乱环境下的一方太平。但就在他们忠心耿耿为国尽职的过程中,却也被不解风情之人误解,甚至误导君主,最终付出了沉痛代价。廉颇和蔺相如

2025-08-11 03:24:01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