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来,黄鹤楼早已成了大武汉的城市名片。
作为一名武汉人,南宫寻欢对黄鹤楼更是情有独钟。
黄鹤楼头
黄鹤楼能有如今的名气,我们都得感谢唐朝诗人 (hào),感谢他留下的这首《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不曾想,就是上面这首诗,被历代诗人们推为唐人七律之首。
其实,按照律诗的格律要求,本诗前四句与律诗存在争议,属 。后四句却十分符合律诗规范。与其让本诗在古体和律诗归类中出现分歧,还不如说诗人的这首诗是集古风与律诗之大成。
独创诗派,自成一体。
可以说这首诗是古体和律诗高度融合的衍生物,这也是它能登上唐诗巅峰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国民诗仙李太白游览了无数名胜古迹,对黄鹤楼也是情有独钟,他曾写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经典诗句。
有趣的是,太白仙人曾登临黄鹤楼,诗情澎湃,本想发挥发挥。对一生好入名山,出口成诗的李白来说,观此胜景留下佳作,应是信手拈来的事。
当太白兄想好如何起笔、构思、创意、寄景、抒情后,猛一抬头,大吃一惊,发现一个叫崔颢的非著名诗人题诗在先。
李白看后大赞,小崔的写作思路和自己不谋而合。”英才相惜,所见略同”,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啊!于是,太白仙人无比惋惜的留下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
诗坛扛把子都佩服得五体投地的诗,能不牛吗?
诗人与狗
接下来,以我自己的感悟与经历简单说说崔颢的这首《黄鹤楼》凭什么冠绝古今七律。
《黄鹤楼》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一蹴而就,给人一种高远、空阔、飘逸又伤怀的感觉。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境遇,自然对诗词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与解读。
我在武汉呆了二十多年,遗憾的是却从没有登过黄鹤楼。而今漂泊在外,每次读到这首《黄鹤楼》时,都会内心起伏,心潮澎湃。
黄鹤楼对于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那正是故乡在我内心的感觉。
那个少年满怀豪情的离开故乡,从此故乡独自浮云变幻、空空悠悠。晴川历历星月不改,芳草如茵流水不回。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每次读到最后这一句的时候,总会不经意间红了双眼。极目楚天,那个白云悠悠、江水茫茫的地方,就是回不去的故乡。
武汉长江大桥夜景
这么多年来,我读诗、写诗,对“诗”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
七律,是古诗词创作中要求最苛刻的,从平仄、对仗到韵律,无不束缚着诗人们的发挥。崔颢的这首《黄鹤楼》最厉害的地方,就是他敢于打破常规,用意境与顺畅赢回自我。
《黄鹤楼》全诗虽然不在意平仄,却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天成。另外,对仗上也巧夺天工,例如颈联对仗重在对意而不对形,彰显气势恢宏。
意境与韵律是具备普遍性的,也是很容易理会与感受的。 的这首《黄鹤楼》,不管谁读,那种顺畅与开阔的意境都能了然于心。
《黄鹤楼》让天下诗人们知道,原来诗词还可以这么写。尊它为七律之首,无可厚非。
就像太白仙人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不矫情、不造作、不雕琢,随情所起,一挥而就。
什么是好诗?这就是好诗。
近读《全唐诗》五十一卷宋之问之《明河篇》,编者按语很有意思,现录如下:“《纪事》云:武后时,之问求为北门学士,不许,乃作此篇以见意。后见之,谓崔融曰:‘非不知之问有奇才,但恨有口过耳’,之问终身耻之”。北门学士是武后亲手建立的由文章高手组成的智囊班子,为其著书,出谋划策,个个都是武后信任和重用的人。
2025-06-30 08:01:25影视剧中的平原君形象平原君赵胜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同母弟,赵孝成王的亲叔叔,是地地道道的赵国权贵,典型的官二代。很多人对平原君赵胜忝列战国四公子颇有微词,究其原因,尽管司马迁评价其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但他资质平庸,能力最差,可谓庸人一个。能力太差而又身居高位,他的缺点就被无限放大,表现为
2025-06-24 00:49:08因为某人对李世民的评价很高,很多逆反的人对李世民的成就也进行了质疑,这就大可不必了,因为在历史上和李世民水平相似的君王名将只有四人(包括李世民),这四个哪个说出来都吓人一跳。李世民第一次作为将领领兵作战是在18岁,19岁时他爹李渊开始了“上朝”创业,带着李世民和李建成等人把三万人的队伍变成了20万人
2025-06-24 00:35:36一个被后世反复吟诵时代,唐太宗李世民,将大唐王朝推向前所未有高峰,即使是这位伟大帝王,也终将面对生命终点,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他心中牵挂,不仅仅是自己身后事,更是大唐未来,这位曾经叱咤风云帝王,此时已无力再掌控一切,一个国家兴衰,往往取决于继任者能力和辅佐之臣忠诚,即将继承大统,他能否肩负起这
2025-06-23 01:55:53一、早年经历:从王子到皇帝李世民,原名李世民,听起来就很有“历史范儿”。他是唐太宗李渊的二儿子,生在“皇族之家”,从小就被家里宠爱。别看他是个王子,小时候可没少打打杀杀,跟兄弟们斗智斗勇,简直就是个“武林高手”。不过,李世民的野心可不止于此,他心里早就盘算着“开创大业”。二、发动“玄武门之变”话说李
2025-06-23 01:39:29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人物集 鲁ICP备2022021552号-3